鹽津地震
鹽津地震是2006年7月22日9時10分21秒發生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雲南省昭通市鹽津縣和大關縣的一場地震,震中位於鹽津縣豆沙鎮境內(北緯27.99度,東經104.21度),震級為面波震級5.1級、矩震級4.9級,震源深度約9千米,共造成22人死亡,106人受傷。8月25日和29日發生強餘震,造成1人死亡,39人受傷[1]。
目錄
地質背景
鹽津地區位於雲南省東北部的烏蒙山區,地處雲貴高原和四川盆地交界地帶。地勢起伏大,斜坡遍布:97。岩土體鬆散破碎,灰岩與砂岩地層易發生崩塌。河流深切,河谷兩岸溝谷易發生滑坡災害,在雨季易形成泥石流。震中位於金沙江水系大關河河谷內,為深切峽谷,相對高差達一千餘米:415。震區附近發生過1917年大關7級、1974年大關7.1級地震。
震害情況
共造成22人死亡,其中18人因滾石或崩塌體致死,106人受傷,其中8人重傷。直接經濟損失達3億多元。房屋倒塌1400餘間,7000多間房屋嚴重受損。
建築古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袁滋題記摩崖石刻出現三處裂痕。昭通市市級重點保護文物「焚人懸棺」 東面第一口懸棺向洞外傾斜,鑲嵌「馬湖府界碑」的牆牆體開裂。川滇五尺道及高橋、石門古道石碣等縣級重點保護文物亦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
交通運輸
地震導致了公路沿線山體塌方六千餘米,多條國道、縣鄉公路和鄉村公路受到了影響。鹽水公路多處受阻,水麻路多輛車被滾石砸損,沿關河國道(G040)發生滾石、崩塌和滑坡,昆水公路岩石崩塌。
能源通信
觀測研究
地震後昭通市地震局稱在當年5月即預測到2006年年底前滇東北永善—大關—彝良一帶有可能發生5.0級左右地震,雲南省地震局亦於7月初對這一次地震做出了預報,但因無法準確預報具體時間,且為了避免社會恐慌而沒有對外傳達。
震後雲南省地震局在震中豆沙、吉利、柿子、萬古四個地區分別架設了臨時觀測站,測定震源深度在1-10千米範圍內,大部分位於3-10千米範圍,斷層性質為走滑型,斷層破裂長度約為9千米,寬度3千米,深度3-10千米。截止到7月26日台網撤離,共記錄到餘震1037次。
震後響應
雲南省地震局專家和雲南省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於當日9時10分一同抵達災區現場。中國地震局於地震當天成立了災情調查組。武警消防官兵、解放軍指戰員等幹部幫助搭建帳篷、抗震棚。23日下午,災民初步得到安置。
視頻
鹽津地震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雲南鹽津縣再次發生5級地震 已造成2死1傷 ,東北網,2006-8-25
- ↑ 雲南鹽津突發地震街上千人四處逃命 ,長江網,2006-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