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直-8(Z-8)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對法國SA321「超黃蜂」直升機[1]的仿製版本,由中國直升機設計研究所、昌河機械廠(現為昌河飛機工業公司)等單位共同研製。1976年開始研製,1985年12月11日在江西景德鎮首飛。1989年,首架生產型直-8交付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兵使用,有掃布雷和反潛能力。1997年該機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直-8量產後產量一直不大,可能有技術瓶頸,因此總量約15-20架之間。當時解放軍未有海軍大型艦艇,中小型艦艇上更適合直-9之類輕型直升機,直到2004年後直-8F型較多於媒體和航展上曝光,外界猜測量產技術獲得突破,2007年後直-8F大批量出現,目前已超過百架,並出現了名為AC313的民用機版。

目錄

需求背景

20世紀60年代,中國為提高部隊的空中機動作戰能力,提出研製一種可以裝載一個排的新型直升機,編號為直-7。計劃採用兩台792渦軸發動機,旋翼為直-5的主槳葉6片,最大起飛重14.4噸,有效商載3.5噸,最大飛行速度240千米/小時,航程350千米,實用升限6000米。由於當時中國經濟技術基礎薄弱,直-7的研製進展並不順利,難以在80年代初投入使用。而中國在70年代已經決定計劃向太平洋發射遠程運載火箭試驗,即718工程。718工程包括艦載直升機分系統,執行返回艙低高度軌跡的測量、落點測量及返回艙的搜索與打撈。考慮到當時中國還沒有艦載直升機,因此要提前進行相關系統的改裝和訓練,而直-7顯然無法滿足進度。

引進法機

根據718工程要求,自1973年起,中國從法國宇航公司陸續購進了14架SA.321Ja「超黃蜂」大型多用途直升機,交由海軍航空兵部隊用於718工程。1975年中國開始對SA-321直升機的改裝工作,共完成遙測、航測和搜索打撈飛機三型四架的改裝。1980年5月18日中國向南太平洋發射遠程運載火箭,718工程改裝機僅用5分鐘就完成了火箭返回艙的打撈任務。進入80年代為提高中國海軍的反潛能力,相關廠所在SA-321的基礎上改裝了反潛直升機,為其配備引進的ORB-32WAS對海搜索雷達、HS-12吊放式聲吶及音響處理設備和A-244S反潛魚雷。首架改裝反潛直升機於1987年在上海首飛成功,填補了海軍裝備的空白,並且通過該機的改裝中國掌握了直升機反潛裝備的研製。

歷程

由於SA-321直升機的性能較好,航空工業部門研究認為該機的先進程度超過正在設計的直-7,且能艦載和上起降,隨後決定在「超黃蜂」的基礎上測繪改進研製直-8大型多用途直升機。1976年國務院中央軍委常規裝備發展領導小組以常裝(1976)10號文向三機部和國防工辦明確下達測繪設計新直升機任務,並命名為直-8。

三機部直升機設計所(602所)和昌河飛機製造廠(372廠)共同組成直-8測繪設計室,全面開展工作。1980年3月21日,海軍、三機部提出,研製直-8的主要目的是為海軍提供反潛直升機,但由於測繪樣機為運輸型,國內研製搜、攻潛設備周期又較長,故擬先搞基本型,於1984年定型,同時抓緊反潛系統的研製,以便儘快搞出反潛型。1984年6月,國家計委、總參謀部、國防科工委正式批文加快直-8研製,並對研製工作做了明確安排,確定研製工作分兩步走,先混裝,同時抓緊研製,應於1990年設計定型,並下達了經費額度。1984年10月,航空工業部決定建立直-8現場指揮部和直-8總設計師系統,大大推進直-8的進展。為確保安全, 直-8進行了一系列可靠性試驗,如風洞試驗、疲勞試驗、全機靜力試驗、全機偏航和最大正過載飛行情況試驗、首飛前50小時地面長試等50項試驗。1985年10月,完成了02架機總裝,1985年12月11日,直-8的02架機首飛成功。1986年,完成調整試飛。1987年轉場南昌、北京進行飛行表演,並完成03架機的調整試飛。1989年4月8日,直-8運輸型通過國家技術鑑定,1989年12月設計定型。1989年,首架生產型直-8交付海軍航空兵使用。1993年6月1日,直-8首飛西沙獲得成功[2]

中國仿製直-8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獲得一種可靠的海軍直升機,因此最初研製型號即為海軍運輸型。1989年8月起,直-8海軍運輸型交付海軍使用,先後完成了軍事演習、西沙航班、搶救病員、運輸物資、搶險救災和海防等任務,1997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從開始仿製到設計定型,耗時18年。

視頻

直-8 相關視頻

我國直升機發展史,「超黃蜂」仿製版「直8」!
我國直8直升機的研製歷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