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般若
相似般若[ xiāng sì bān ruò ] 相似般若则指似是而非之智。[1]
禅林用语。真实之智慧称为般若,相似般若则指似是而非之智。禅林中每以‘相似’一词贬称似是而非之事物,如相似禅、相似禅徒、相似言语(谓似是而非之宗义)等用辞常见于禅宗语录。碧岩录第七十八则(大四八·二○五上):‘千个万个,更近傍不得,所谓以无所得是真般若,若有所得是相似般若。’
禅林指寺院。僧徒聚居之处。北周 庾信 《陕州弘农郡五张寺经藏碑》:“春园柳路,变入禅林;蚕月桑津,回成定水。” 倪璠 注:“言本住宅,改为佛寺。” 唐 陈子昂 《晖上人房饯齐少府使入京序》:“入禅林而避暑,肃风景于中林。” 明 叶宪祖 《丹桂铟合》第一折:“薄游 吴郡 ,侨寓禅林。” 清 赵翼 《题九莲菩萨画像》诗:“要今人识清修业,特赐禅林法相尊。”
目录
参考文献
- ↑ 福州五大禅林 哪5个搜狗问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