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核藻类
真核藻类 |
真核藻类为一群没有根、茎、叶分化,能进行光合作用的低等自养真核植物,大约出现于15亿~14亿年前。形态包括单细胞、各式群体、丝状体、叶状体、管状体等。大小从几微米到几米(海带),甚至百米(巨藻) 结构简单,无明显组织分化。
目录
简介
少数种类有表皮层、皮层和髓的分化,如海带。植物体通常称为原植体。大多数具细胞壁,仅隐藻、裸藻、多数金藻无;细胞核均具真核,有核膜、核仁,出现染色体;细胞器有质体、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等;光合器(载色体)包括杯、盘、带、星、块、网状等多种形态,绿藻和轮藻形成简单的基粒,其余藻类不形成基粒。光合色素包括4种叶绿素类(叶绿素a、b、c、d)、类胡萝卜素类(5种胡萝卜素和多种叶黄素)、藻胆素类(红藻、隐藻和甲藻中含藻胆素);叶绿体为含叶绿素a、b,呈绿色的光合器;色素体为含叶绿素c或d,呈褐、黄褐或紫红色的光合器。繁殖包括营养繁殖(细胞分裂、藻体断离、繁殖小枝)、无性生殖(产生无性孢子,即游动孢子、不动孢子等)和有性生殖(同配生殖、异配生殖、卵式生殖);合子或受精卵脱离母体,产生新藻体;合子或受精卵不发育成胚。绝大多数真核藻类生于淡水、海水、咸淡水等各种水体中,也有生于潮湿的土表、岩面、树皮、墙壁等处,有的种类生于高山积雪上,也有的与真菌等生物共生。生活型包括浮游、附着、固着、底栖等。通常分为10个门。约有8600种,为藻类最大一门。藻体有单细胞、群体、丝状体、叶状体、管状多核体等各种类型。细胞壁由纤维素构成。细胞内各有一定形态的叶绿素,如杯状、环状、星状、网状等;叶绿体中含有和高等植物一样的叶绿素a、b、胡萝卜素和叶黄素,故植物呈绿色。叶绿体中有一至多个蛋白核。贮藏的养料主要是淀粉,也有脂类。生殖方式多样,无性和有性生殖都很普遍,不少种类有世代交替现象。少数种类的营养体和多数种类的孢子或配子多具2条或4条顶生等长的鞭毛,少数1、8或多条,尾鞭型。分布很广,但大多产于淡水,少数分布于潮湿土表或海产。一般可分为2纲:绿藻纲Chlorophyceae和接合藻纲Conjugatophyceae。常见如团藻属Volvox、衣藻属Chlamydomonas、水绵属Spirogyra、小球藻属Chlorella、实球藻属Pandorina等。
评价
植物体具有类似根、茎、叶的分化。茎有节和节间之分,在节上轮生有相当于叶的小枝,有些种类体外被有钙质或胶质。细胞内具有小形盘状或椭圆形色素体;光合色素为叶绿素a和b,以及β胡萝卜素、叶黄素和其他类胡萝卜素;无蛋白核;同化产物为淀粉。单核。在成熟的细胞中具大的中央空泡。只有卵配生殖,生殖器官发达,具藏精器和藏卵器,生于小枝的节上或小枝轮基部,成熟时多呈橘红色或金褐色,精细胞具有2条等长,顶生偏于一侧的鞭毛。有些种类能在地下假根部分的节上产生珠芽,进行营养繁殖。分1纲3目(直立轮藻目Sycidiales、右旋轮藻目Trochiliscales、左旋轮藻目Charales),现存仅左旋轮藻目的轮藻科Characeae,含6属,约400种,我国已报道的有150多种。广泛分布于各种淡水或半咸水中,稻田、池塘、湖泊、沼泽中尤为常见。无细胞壁,大多为具鞭毛游动型的单细胞体。多数种类含有与绿藻门相似的色素体,有或无蛋白核,仅有少数种类不具色素体而成为无色种类,但贮藏物质均为类似于淀粉的副淀粉和脂肪。在贮蓄泡的一侧,具1至数个司排泄作用的伸缩;在贮蓄泡的壁上常具一个有感光功能的眼点。营养方式有植物性、纯动物性或腐生性。分布较广。多数产于淡水,少数产于咸水和半咸水,极少数生长在潮湿土壤上或冰雪中,也有寄生或附生的种类。全世界约40属,1000多种。仅裸藻纲Euglenophyceae,包括2目:裸藻目Euglenales和柄裸藻目Colaciales,前者包括能自由运动的种类,分为3科:裸藻科Euglenaceae、变胞藻科Astasiaceae、袋鞭藻科Peranemaceae;后者包括附生的种类,仅柄裸藻科Colaciaceae。常见的种类多属于裸藻科的裸藻属Euglena、扁裸藻属Phacus和囊裸藻属Trachelomona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