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真蕨目一般指水龍骨目(Polypodiales),是真蕨亞門(Pteridophyta)、薄囊蕨綱(Leptosporangiopsida)最大的一目。最早蕨類植物學家曾將所有真蕨類列為一目,故本目又名真蕨目。1905年丹麥蕨類學家C.F.A.克里斯滕森將真蕨目分為10個科。1940年中國蕨類植物學家秦仁昌將水龍骨科分為33科,從而結束了真蕨類中存在的混亂情況,引起了當時國際蕨類學界的爭論和重視,並在其後的年代裡逐漸為各國學者所採用。

目錄

簡介

土生或少數水生。根狀莖一般粗短直立,或匍匐或細長橫走,多數有鱗片或毛,少數為光滑。單葉、掌狀、兩歧或羽裂,膜質、草質、紙質、革質至肉質,幼葉有拳卷現象;葉脈明顯,主脈發達,脈分離或連接成網,內藏小脈或無。孢子囊有柄或無,環帶發育完整,頂生、直生、斜生或橫生;孢子囊群生於葉面或葉緣,形態不一,具囊群蓋或無。孢子同型 。

形態特徵

孢子囊的壁薄,孢子同型,無雌雄之分,孢子萌發後形成的原葉體上長出頸卵器和藏精器,分別產生雌雄配子,配合後的合子萌發而發育成新的孢子體。

水龍骨目的孢子形態

土生或少數水生。根狀莖一般粗短直立,或匍匐或細長橫走,多數有鱗片或毛,少數為光滑。單葉、掌狀、兩歧或羽裂,膜質、草質、紙質、革質至肉質,幼葉有拳卷現象;葉脈明顯,主脈發達,脈分離或連接成網,內藏小脈或無。孢子囊有柄或無,環帶發育完整,頂生、直生、斜生或橫生;孢子囊群生於葉面或葉緣,形態不→,具囊群蓋或無。孢子同型。本研究對中國產水龍骨目(真蕨目)47科154屬690種植物的孢子進行了掃描電鏡觀察,描述了每種植物的孢子主要特徵;根據孢子裂縫類型、外壁和周壁的結構以及表面紋飾將中國水龍骨目的孢子形態劃分為33個類型,並利用透射電鏡對其中主要類型進行了孢子壁層結構的研究;對中國產水龍骨目植物孢子形態特徵的演化及與系統分類之間的關係進行探討,從孢粉學的角度探討秦仁昌蕨類植物分類系統的合理性,為蕨類植物孢粉學和系統學的研究提供資料。

水龍骨目植物的孢子形態可分為以下幾個大的類群

海金沙型組:本組為三裂縫孢子,極少數為單裂縫,外壁平滑、突出或凹陷,周壁光滑或具瘤。包括:裏白蕨型,瘤足蕨型,海金沙型,小葉海金沙型,珠蕨型,水蕨型和莎草蕨型。含瘤足蕨科,裏白科,海金沙科,水蕨科,中國蕨科(珠蕨屬)和莎草廞科。

碗族型組:三裂縫,外壁光滑,周壁由薄到厚,光滑或具粗糙的紋飾。包括:鐵線蕨型,碗蕨型,桫欏型,白桫欏型和姬蕨型。包括碗蕨科,稀子族科,鱗始蕨科,杪欏科,鐵線蕨科,棵子蕨科(鳳丫蕨屬),鹵蕨科,車前蕨科,書帶蕨科(部分)和姬蕨科。

粉背蕨型組:三裂縫,極面觀圓形或三角圓形,外壁光滑,周壁厚,疏鬆。包括:粉背蕨型蕨型。含中國蕨科(大部分),棵子蕨科(部分)和蕨科。

風尾蕨型組:三裂縫,具赤道環或裂縫邊緣,外壁厚,形成紋飾的輪廓,周壁薄,緻密,與外壁結合緊密。包括:風尾蕨型,金毛狗型,燕尾蕨型。含風尾蕨科(鳳尾蕨屬),竹葉蕨科,棵子蕨科(部分),中國蕨科(金粉蕨屬),蚌殼廒科和燕尾蕨科。

膜型組:三裂縫,綠色,壁薄,表面為乳頭狀紋飾,只包括膜蕨型。含膜蕨科1科。

禾葉蕨型組:三裂縫,近球形孢子,外壁厚,形成孢子紋飾的輪廓,周壁很薄,緊貼在外壁上。包括:禾葉蕨型和劍蕨型。包括禾葉蕨科和劍蕨科。

書帶蕨型組:單裂縫,長腎形孢子,外壁和周壁表面光滑,只包括書帶蕨型。書帶廞科,睫毛蕨科,鹿角廞科和鱗始蕨科(烏蕨屬)。

水龍骨型組:單裂縫,腎形孢子,外壁光滑或凸凹,周壁平滑或具凸凹,表面呈疣狀、瘤狀波狀、顆粒狀等紋飾,只包括水龍骨型。含7科:水龍骨科,雨蕨科,槲蕨科,骨碎補科,腎窾科,雙扇蕨科和風尾蕨科(栗蕨屬)。

實蕨型組:豆形孢子,外壁光滑,周壁薄,疏鬆,呈翅狀、篩網狀或具刺等特殊的紋飾。包括:實蕨型,刺蕨型和藤蕨型。有2個科:實蕨科和藤蕨科。

鱗毛蕨型組:單裂縫豆形孢子,外壁厚,表面光滑,問壁發達,疏鬆或緻密分層,形成各種紋飾。包括:鱗毛蕨型,鐵角蕨型,蹄蓋蕨型,耳蕨型,金星蕨型,紫柄蕨型,亮毛蕨型。有12個科:鱗毛蕨科,蹄蓋蕨科,鐵角蕨科,金星蕨科,叉蕨科,岩蕨科,烏毛科,腫足蕨科,球子蕨科,球蓋蕨科,舌蕨科和條蕨科。

光葉藤蕨型組:單裂縫,豆形,外壁形成瘤狀紋飾,只有光葉藤蕨科1科。

生長環境

附生於林下石上或樹幹。

分布範圍

有55科,中國有47科,種類約占真蕨總數90%。代表科為水龍骨科。常見種為水龍骨。廣布於中國長江以南各省區及日本

分類地位

1954年秦仁昌將真蕨目限定為薄囊蕨亞綱中的同型孢子類。70年代後期,秦仁昌將蕨類植物門分為5個亞門,其中真蕨亞門分為厚囊、原始薄囊和薄囊蕨3綱,在薄囊蕨綱中有3個目,同型孢子類為水龍骨目,異型孢子類為苹目和槐葉苹目。

主要代表科

鳳尾蕨科(Pteridaceae) 陸生大中型植物。根狀莖多短而直立。葉叢生,一至二回羽狀,孢子囊群及囊群蓋線型,沿葉緣着生。約10屬300種。常見的有蜈蚣草(Pteris vittata L.),多生於石灰岩山地。井欄邊草(P. multifida Poir.)和鳳尾蕨(P. cretica L. var. nervosa Ching et S.H.Wu,長江以南各省廣布。

鱗毛蕨科(Dryopteridaceae) 陸生中型植物。根狀莖粗短,直立,偶橫臥,密被鱗片。葉叢生,一至四回羽狀複葉或分裂。孢子囊群圓形,孢群蓋圓腎形。約14屬,1700種,是蕨類植物的最大科。常見的有貫眾(Cyrtomium fortunei J. Smith)、兩色鱗毛鱗(Dryopteris setosa (Thunb.) Akasawa)、黑足鱗毛蕨(D. fuscipes C.Chr.)、闊鱗鱗毛蕨(D. championii (Benth.) C.Chr. ex Ching)、長尾複葉耳蕨(Arachniodes simplicior (Makino) Ohwi)等, 均為亞熱帶森林中草本層的常見種。

水龍骨科(Polypodiaceae) 大多為中小型附生植物,少土生。根狀莖多橫走。葉疏生,單葉或一回羽狀複葉。孢子囊群圓形、長圓形或線形,生葉背面,無囊群蓋。約40屬,500種。水龍骨(Polypodiodes niponica (Mett.) Ching),一回羽狀複葉,附生於岩石上。根狀莖藥用。瓦韋(Lepisorus thunbergianus (Kaulf.) Ching)),單葉,孢子囊群着生於中脈兩側各成一行。石韋(Pyrrosia lingua (Thunb.) Farwell),單葉,孢子囊群在中脈兩側排成多行,幾布滿葉背面。

常見種為水龍骨(Polypodiodes niponica (Mett.) Ching)。廣布於中國長江以南各省區及日本。[1]附生於林下石上或樹幹。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