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知母炮製方法與標準


知母炮製方法與標準

目錄

【藥材來源】

知母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乾燥根莖。春、秋二季採挖,除去鬚根及泥沙,曬乾,習稱「毛知母」;或除去外皮,曬乾。習稱「知母肉」或「光知母」。

【古代炮製方法】

宋代有煨制(《聖惠方》),焙制(《指迷》),炒制(《寶產》),酒炒、酒拌炒黑(《婦人》),鹽水炒(《扁鵲》),鹽酒拌炒(《瘡瘍》)等方法。元代有酒洗(《脾胃論》)、酒浸(《瑞竹》)等方法。明代增加了蜜水拌炒(《入門》)、入乳汁鹽酒炒(《回春》)、童便浸(《準繩》)、薑湯浸(《保元》)等炮製方法。清代基本上沿用明代以前的炮製方法。

【現代炮製方法】

  1.知母:取原藥材,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除去毛屑。   2.鹽知母:取淨知母片,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至變色,噴淋鹽水,炒干,取出,晾涼,篩去碎屑。知母片每100千克用食鹽2千克。

【飲片性狀】

知母為不規則類圓形厚片或長條狀片。周邊黃棕色至棕色,表面黃白色,質硬脆。味微甜略苦,嚼之黏性。鹽知母色澤加深,偶有焦斑,略帶鹹味,嚼之帶黏性。

【質量標準】

知母水分不得過12.0%,總灰分不得過9.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過4.0%,含芒果苷不得少於0.70%,含知母皂苷BⅡ不得少於3.0%。知母飲片酸不溶性灰分不得過2.0%,含芒果苷不得少於0.5%,知母皂苷BⅡ不得少於3.0%。鹽知母酸不溶性灰分木得過2.0%,含芒果苷不得少於0.40%,知母皂苷BⅡ不得少於2.0%。

【炮製目的】

知母味苦、甘,性寒。歸肺經、胃經、腎經。具有清熱瀉火,生津潤燥的功能。用於外感熱病,高熱煩渴,肺熱燥咳,骨蒸勞熱,內熱消渴,腸燥便秘等。   知母生品苦寒滑利,善於清熱瀉火,生津潤燥。用於肺火喘咳,肺熱咳嗽,胃熱壅盛,高熱煩渴,大便燥結等。鹽知母可引藥下行,專於入腎,增強滋陰降火的作用,並善清虛熱。用於肝腎陰虧,虛火上炎,骨蒸潮熱,盜汗遺精,腰膝酸痛,及陰虛尿閉等。

【應用選擇】

  1.生用   (1)邪熱亢盛:常與石膏、甘草、粳米同用,具有清熱瀉火除煩的作用,用於溫熱病,邪熱亢盛,壯熱、煩渴,如白虎湯(《傷寒論》)。   (2)肺火喘咳:常與桑白皮、款冬花、貝母等同用,具有瀉肺火,止咳喘的作用,用於肺火熾盛,肅降失常,咳嗽氣喘,胸悶而煩,身熱口乾,如知母散(《準繩》);若與貝母、杏仁、葶藶(略炒)等同用,用於肺勞實熱,面目苦腫,咳嗽喘急,煩熱頰赤,骨節多痛,乍寒乍熱,如二母湯(《濟生方》)。   (3)陰虛燥結:常與大黃、玄參、麥門冬等同用,具有潤腸通便的作用,用於溫病下後熱不退或退未盡,津液受灼,口燥咽干,大便燥結,如護胃承氣湯(《條辨》)。   (4)消渴:常與天花粉、葛根、山藥等同用,具有滋陰潤燥,生津止渴的作用,用於內熱傷津的消渴病,如玉液湯(《參西錄》)。   (5)虛火上升:常與熟地黃、黃柏(童便炒)、天花粉等同用,具有瀉火補陰的作用,用於虛火上升,喉痛生瘡,熱毒喉閉,如清火補陰湯(《古今醫鑒》)。   2.制用(鹽製品)   (1)腎虛火旺:常與黃柏、山藥、山茱萸等同用,具有滋陰降火的作用,用於腎陰不足,陰虛火盛,骨蒸潮熱,盜汗,遺精,如滋陰八味丸(又名知柏地黃丸)(《景岳》);若與白芍、鹽黃柏、熟地黃等同用,用於陰虛火旺,唾血鮮紅,如滋陰降火湯(《雜病源流犀燭》)。   (2)陰虛咳嗽:常與生地黃、天門冬、五味子等同用,具有滋陰止咳的作用,用於陰虛火動而後嗽,如滋陰清化丸(《回春》)。   (3)翳膜遮睛:常與懷生地(酒洗)、黃柏(酒炒)、沙苑蒺藜(炒)等同用,具有滋陰明目的作用,用於翳膜遮睛,羞澀多淚,及暴赤熱眼,如明目地黃丸(《回春》)。   (4)骨痿:常與生地黃、黃柏(鹽水炒)、金毛狗脊等同用,具有滋陰補髓的作用,用於骨痿、腰脊不舉,骨枯而髓虛,足不任身,如滋陰補髓湯(《醫醇媵義》)。

【現代研究】

知母中含有的化學成分主要有,甾體皂苷類:知母皂苷A-Ⅰ、A-Ⅱ、A-Ⅲ、A-Ⅳ、B-Ⅰ、B-Ⅱ,知母的皂苷元主要有薩爾薩得皂苷元、嗎爾考皂苷元、新芰脫皂苷元;黃酮類:芒果苷,異芒果苷;多糖類:知母多糖A、B、C、D;生物鹼類:膽鹼,尼克酰胺;有機酸類:鞣酸,煙酸。   知母能預防和治療大腸桿菌所致兔的高熱,且作用持久。煎劑對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霍亂弧菌、大腸桿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知母多糖類成分具有顯著的降血糖活性。知母皂苷對人肝癌移植裸大鼠有抑制腫瘤生長作用,對治療皮膚鱗癌、宮頸癌有較好療效。   據報道,傳統應用清炒法去毛,但常易過火甚至炒焦而影響療效,若改用切片乾燥後在糖農鍋中轉運,撞去毛再篩淨,此法省工省時省力。另有實驗研究報道:知母外皮中皂苷含量較高,藥理實驗其體外抑菌作用也很強,「毛知母」比光知母(知母肉)藥效學更顯著,故不去知母外皮更為合理嗍。有報道,知母毛皮肉中芒果苷的含量分別為0.305%、0.519%、0.826%。採用薄層掃描法測定了知母各炮製品中菝葜皂苷元的含量,結果知母各炮製品中菝葜皂苷元含量都較生品高,其中鹽炙品增加最為顯著。增高的順序為鹽炙>;麩炒>;清炒>;酒炙>;生品。知母不同炮製品均具有一定的降血糖、提高耐缺氧能力及拮抗心率加快作用。其中也以鹽製品較生品作用略強。初步證明了傳統炮製方法的合理性。從實驗結果可知,知母經炮製後,可起到殺酶保苷作用,有利於藥材的貯存。   從薄層定性分析可以看出,知母根須與根莖的主要化學成分基本一致,知母根須具備一定的利用價值。含量測定結果,知母根須中總皂苷含量為9.0%~9.5%,芒果苷含量為0.774%~1.028%。其中總皂苷含量與根莖無明顯差異,但芒果苷含量比根莖高。   採用正交試驗法研究知母鹽炙的工藝為:取知母片100克,用3%鹽加水配成15ml鹽水拌勻,悶潤至鹽水被藥材吸盡,置炒制容器內,180℃炒制8分鐘,取出放涼,即得。但在大多數省市的炮製規範中鹽炙知母用鹽量為2%,故在用鹽量改為2%。

【附】

  1.近代炮製方法還有炒、麩炒、蜜炙、酒炒等。   2.文獻摘錄「酒浸曝干,恐寒傷胃氣也」(《湯液》)。「病在頭面及手梢皮膚者,須用酒炒之,借酒力以上騰也。咽之下臍之上須酒洗之」(《湯液》)。「上頸行經,皆須用酒炒」(《湯液》)。「苦,陰中微陽,涼腎經,本藥上頸行經用酒炒」(《珍珠囊》)。「去淨皮毛,忌犯鐵器,引經上頸,酒炒才升,益腎滋陰,鹽炒便入《(《蒙筌》)。「補藥鹽水或蜜水蒸或炒」(《入門》)。「忌鐵器,生用瀉胃火,酒炒瀉腎火」(《回春》)。

【總結】

知母古代炮製方法有煨制、焙制、炒制、酒制、姜制、鹽制等法。現代沿用生知母及鹽知母。知母苦寒,滑利,生品清熱瀉火,生津潤燥。鹽炙引藥下行,專於入腎,增強滋陰降火作用並善清虛熱。蜜炙法、姜炙法已失傳,但從治療病證看,對於肺熱咳嗽,應恢復蜜炙法,對肺寒濕嗽,則應用姜炙法為好。知母有良好的退熱抑菌作用,現代臨床以本品配石膏組成複方製劑,治乙腦、流腦、流感及流行性出血熱等急性傳染病等,均有較好的效果,還可治慢性氣管炎及肺結核潮熱。   知母內含多量的黏液質,軟化切片時,不宜水泡,以免黏液質溶出,使藥物發黏,影響飲片的切制。本品易受潮生霉,變成黃棕色,若內心發黑即失效變質,不宜再使用。 [1]  

【炮製方法】

一、淨制 除去雜質,洗淨(《藥典85 》)。 二、切制 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去毛屑(《藥典85》)。 三、炮炙 1.鹽制 取知母片,用鹽水拌勻或噴灑均勻,燜透,置鍋內文火沙干,取出,放涼。每知母片100kg,用食鹽2kg(《藥典85》)。 2.炒制 取知母淨片,清炒至微焦(《上海》)。 3.麩制 將鍋燒熱,撒入麩皮,待煙起時,取淨知母片倒入鍋內,炒至徽黃,取出,篩去麩皮,晾涼。每知母片100kg,用麩皮10kg(《中蒙》)。 4.酒制 取黃酒噴淋知母片內,拌勻,稍潤,用文火炒至變黃色,取出晾乾。每知母10kg,用黃酒1-2kg(《吉林》)。 5.鹽、麩制 取藥片加輔料食鹽2%兌水適量,吸透,曬乾後,用拌料炙麩8%,用武火先把炙麩撒入鍋內,趁冒白煙時,倒入藥片,用竹刷迅速拌炒至徽黃色,即可取出,置於簸箕中,稍渥,篩去炙麩,放冷(《雲南》)。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