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文化
知音文化 |
知音文化是武汉特有的资源,起源于伯牙子期的传说。钟子期墓是整个知音传说历史文化传承的唯一文物载体,坐落在蔡甸区蔡甸街马鞍山南凤凰嘴上,2008年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蔡甸区是知音故里,千年的知音传说是这座隋朝建置城市的文化之根,2007年“伯牙与子期的传说”被列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目录
基本内容
历史
在距今2300年前的战国时代,在古汉阳地区发生了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识知音”的传奇故事。在先秦的元典上,如《吕氏春秋》、《荀子》、《韩非子》、《列子》等均叙及了此事。汉代司马迁的《史记》也有所涉及。知音文化可以说是武汉地区的元典文化。而民间,特别是在汉阳地区,知音故事则世代传颂,知音遗迹也多有分布。
历史上汉阳地区伯牙、钟子期和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充盈人间的真情。这种情是建立在善解人意、贵相知者的基础上。知音一词,最早见于《礼记·乐记》“审音以知乐”、“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而赋予知音以深刻文化意蕴的则是发生在汉阳地区的高山流水故事。
影响
知音文化的影响也走出了武汉,走出了国境。1967年,国际天文学会宣布,水星上有15个环形山,陆续以各国古代文学家、艺术家命名。中国知音故事的主人翁大音乐家伯牙不仅在其中,而且位居榜首。
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古琴曲《流水》,与世界其他地区27首著名乐曲录入金唱片中,由美国探索者一号飞行器带入太空,在宇宙中长期播放。法国波尔多市和日本大分市还建起了知音亭,随着武汉城市文化外向度的扩大,知音文化在市内外、国内外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申报
2000年以来,蔡甸区为打造“知音文化之乡”这个文化品牌,并成立知音文化研究会,组织本地专家学者开展知音文化资料收集整理;[1]在汉阳一中建立“知音文化传承基地”,兴建知音传说组雕;举办知音文化艺术节,钟子期祭祀活动;出版《知音九章》等书籍,录制知音文化音乐专题片和电视专题片,护理和整修钟子期墓等一系列工作。
2010年11月,据《长江日报》报道:蔡甸将申报“中国知音文化之乡”。
参考文献
- ↑ 大同:木兰文化研究会“传递书香”共建“邻里中心”,晋北文旅, 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