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蓋肥脂鯉
短蓋肥脂鯉 |
中文學名:短蓋肥脂鯉 拉丁學名:Piaractus brachypomus 別 稱:淡水白鯧、白銀版、假食人魚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硬骨魚綱 亞 綱:輻鰭亞綱 目:鯉形目 亞 目:脂鯉亞目 科:脂鯉科 亞 科:鋸脂鯉亞科 屬:肥脂鯉屬 種:短蓋肥脂鯉 亞 種:無 英文名稱:Pirapatinga 命名者及年代:Cuvier,1817 |
短蓋肥脂鯉(學名:Piaractus brachypomus)是脂鯉科、肥脂鯉屬一種淡水魚類。在南美洲最大個體重可達20千克。體呈卵圓形,側扁,體較高,頭部小,頭長與頭高相等。口中位,吻較鈍,尾分叉較深,正尾型。成魚的體色鮮艷,紅鰭,體白,黑尾,淺藍色斑紋,四方配置極為美觀。上頜具有切割型呈指狀的牙齒2行,下頜齒也有2行。脊椎骨36-37。鰓絲細長,鰓耙30-36。腹棱白胸鰭基點起直達肛門,並有齒狀突起。背部尾柄基點處有一小脂鰭,其上半部半透明,下半部具鱗,邊緣黑色。鱗片細小均等而緊密,不易脫落。體色隨水域不同而有變化,在鹼性水體中體色較深,呈深灰色;而在微酸性水體中則呈體白、銀鱗的美麗光澤。 短蓋巨脂鯉生活在水的中下層,喜群居和群游,生長溫度為21-32℃,最適溫度為28-30℃。短蓋巨脂鯉屬雜食性魚類。仔魚階段以浮游生物為食。幼魚時以大型浮遊動物為食,也吃有機碎屑和各種人工飼料。成魚時食性更雜。原產於南美洲亞馬孫河,在巴西中南地區的所有河流中均有分布。 [1]
目錄
短蓋肥脂鯉動物學史
養殖史 1982年引入中國台灣省,1985年人工繁殖成功。1985年,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與廣東省東莞市水產局合作引入中國大陸。1986年,短蓋巨脂鯉開發利用的研究列入國家「七五」科技攻關項目。經對其多學科的綜合研究,取得了突破,填補了中國脂鯉魚類的研究空白。1987年7月,中國大陸首次繁殖成功;1988年中國自行培育的親魚人工繁殖又取得成功,並發現該魚可在池塘中自行產卵。由於人工繁殖技術的解決,該魚的養殖在全中國獲得迅速推廣。
短蓋肥脂鯉形態特徵
短蓋肥脂鯉 在南美洲最大個體重可達20千克。短蓋巨脂鯉外形很像海水白鯧,因此取名淡水白鯧。體呈卵圓形,側扁,體較高,頭部小,頭長與頭高相等。口中位,吻較鈍,尾分叉較深,正尾型。成魚的體色鮮艷,紅鰭,體白,黑尾,淺藍色斑紋,四方配置極為美觀。上頜具有切割型呈指狀的牙齒2行,下頜齒也有2行。脊椎骨36-37。鰓絲細長,鰓耙30-36。腹棱白胸鰭基點起直達肛門,並有齒狀突起。鰭條無硬刺,背鰭條18-19,臀鰭條26-28,胸鰭條16-18,腹鰭條7-8,下半尾鰭條13-15。側線鱗82-98。體長為體高的2倍,為頭長的4倍,為體厚的6.5倍,為尾柄長的13.5倍。頭長為眼徑的5倍。背部尾柄基點處有一小脂鰭,其上半部半透明,下半部具鱗,邊緣黑色。鱗片細小均等而緊密,不易脫落。體色隨水域不同而有變化,在鹼性水體中體色較深,呈深灰色;而在微酸性水體中則呈體白、銀鱗的美麗光澤。
短蓋肥脂鯉生活習性
短蓋巨脂鯉生活在水的中下層,喜群居和群游,生長溫度為21-32℃,最適溫度為28-30℃。低溫臨界溫度為10℃,當水溫降至12℃時,大部分魚失去平衡。在16℃才能正常攝食。水中溶解氧在4-6毫克/升時生長最好。當溶氧量低於3毫克/升時,攝食受到影響;溶氧量在1.8毫克/升時,還能少量攝食。它比尼羅羅非魚耐低氧,在水中溶氧降到1.5毫克/升時,還很活潑;當水中溶氧降到0.5毫克/升以下時,四大家魚出現缺氧浮頭,但它仍不浮頭。該魚喜生活在微酸性水中,對酸鹼度有較大的適應性,可棲息在pH值為5.6-7.4的水體中。能耐較高的鹽度,在鹽度為5-10‰的水中,能正常生長,在15‰鹽度水中也能生活10小時,在上述鹽度水中能提高抗寒能力,且起到防病的作用。由於該魚的群聚性,極易起捕。池塘飼養的魚種或成魚,第一網的起捕率都在90%以上。該魚對敵百蟲十分敏感,當敵百蟲濃度僅為0.2毫克/升時,魚立即死亡;若濃度達到1毫克/升時,邊施藥邊死亡,無法搶救。它對孔雀石綠也很敏感,當濃度達到0.3毫克/升時,出現中毒症狀。但它對硫酸銅、高錳酸鉀、漂白粉和硝酸亞汞以及痢特靈等均有較大的忍耐力,可作為魚病的防治藥物。
短蓋巨脂鯉屬雜食性魚類。仔魚階段以浮游生物為食。幼魚時以大型浮遊動物為食,也吃有機碎屑和各種人工飼料。成魚時食性更雜,各種人工配合飼料、各種瓜果、蔬菜,特別是西瓜皮、禾本科植物種子、水生及陸生青草,池底有機碎屑、腐殖質以及水生昆蟲、螺螄、水蚤、小蝦等,都可以吃,食物廣泛,且吞食極快。由於該魚生活於水的中下層,以投餵沉性顆粒餌料較好。
短蓋肥脂鯉分布範圍
原產於南美洲亞馬孫河,在巴西中南地區的所有河流中均有分布。 原產地:玻利維亞、巴西(亞馬遜州、馬托格羅索州、帕拉州)、哥倫比亞、圭亞那、巴拉圭、秘魯、委內瑞拉。
引種:中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加拿大(安大略省)、古巴、巴拿馬、美國(阿拉巴馬州、阿肯色州、加利福尼亞州、佛羅里達州、喬治亞州、伊利諾伊州、肯塔基州、馬薩諸塞州、明尼蘇達州、密西西比州、密蘇里州、蒙大拿州、內布拉斯加州、北卡羅來納、俄勒岡州、得克薩斯州、弗吉尼亞州)、巴布亞新幾內亞。 短蓋肥脂鯉分布圖
短蓋肥脂鯉繁殖方式
在中國氣候條件下,雌魚性成熟年齡為3齡,雄魚為2齡。雌、雄第二副性徵不明顯!鑑別較難。成熟的雌魚在酸性水中較雄魚體色黑,胸鰭、腹鰭、臀鰭的紅色較深,腹部可見明顯的卵巢輪廓,而且肛門明顯突出於泄殖腔外緣。成熟雄魚腹部或側線的下半部色澤銀白鮮艷,腹部較扁乎,泄殖腔緊閉,體表上有1條線。產卵期為5-10月份,初產雌魚每千克體重可產卵8-10萬粒;第二年後,培育好的雌魚乎均每千克體重可產卵10-15萬粒。
短蓋肥脂鯉的人工繁殖也採用注射催產激素的辦法。催產前對親魚進行拉網鍛煉,然後選擇體表光滑、無傷的親魚,雌魚腹部應有明顯卵巢輪廓,且泄殖孔微紅、微突;雄魚輕擠腹部可以擠出乳白色精液(初次性成熟雄魚很難擠出精液,只有10-20%的雄魚能少量擠出精液)的個體。催產藥物與四大家魚和鯉魚的相同,使用地歐酮加少量促黃體釋放激素類似物或絨毛膜促性腺激素,可獲得100%的催產率和排空率。利用四大家魚的催產池,面積約40-50平方米,放親魚20組。親魚注射催情激素後放入池中,保持沖水加以刺激,雌、雄魚可自行交配產卵。人工催產的最適水溫為26-30℃,效應時間為6-8小時。產卵前親魚在水中發出「咯!咯」的求偶聲,此時,可從產卵池中撈到受精卵。要注意池水的溫度。若池中水溫達到32℃以上時,該魚產卵的受精率很低,僅在10%左右,胚胎大部分畸形。對2齡魚可採用人工催熟技術,2齡越冬親魚出溫室後,每15天注射1次催熟激素,每千克親魚使用RES 2毫克,加促黃體釋放激素類似物2微克的混合劑進行腹部注射,可使親魚性腺提早成熟,催產效果也好。
受精卵吸收膨脹後,在流水中呈半浮性狀態,可採用家魚人工孵化環道或孵化桶孵化。但該魚受精卵相對密度(舊稱比重)較家魚的卵大,必須加大流速,才能使卵在孵化器中均勻翻動,孵化率可達90%以上。在人工孵化時,要及時清除水中的劍水蚤,採用120目網布過濾孵化用水,效果較好。
短蓋肥脂鯉養殖技術
土池培育 魚苗孵出後,仔魚全長約5.6毫米就可下池培育夏花魚種。魚苗培育池2333-2000平方米(2-3畝)。下塘前魚苗池必須徹底清理和消毒,每667平方米用生石灰100千克或1毫克/升漂白粉全池潑灑,施基肥150千克左右,然後注水,使魚池水深達50-80厘米,7天左右水中輪蟲出現高峰,這時可放魚苗,每657平方米8-10萬尾。魚苗下塘後7天,投餵豆漿或煮熟的雞蛋黃水,或投餵開口餌料,以後逐漸投餵人工微顆粒餌料,每天投餵5-6次,沿池周邊均勻投撒。如水溫28-30℃,一般經20天培育,可育成2-3厘米的夏花魚種。
水泥池培育 在有地熱資源、工廠佘熱水的地區或利用日光溫室,可不受外界溫度的限制,可以在2-3月份繁殖魚苗,3-4月份培育夏花魚種,當年育成商品魚上市。利用熱資源一般都在室內水泥池進行。魚苗入池後,立即投餵人工孵化的豐年蟲,5天後投餵人工微顆粒餌料,經15-20天飼養,可育成3厘米的夏花魚種,這時可移入室外池培育魚種,再養成商品魚。 魚池3333-6667平方米(5-10畝),長方形,池深2-2.5米。夏花入池前按常規用生石灰清塘消毒,施足有機肥,以培養大型浮遊動物。施基肥後,注入新水,使水深2-1.5米。7天後放入2-3厘米的夏花魚種1-1.2萬尾。放養後,每天投餵人工顆粒餌料,其蛋白質含量為30-35%,日投餌量為魚體重的10-20%。當池水溫度降至16℃左右時要及時出池,進入越冬池。
池塘主養 商品魚養殖池面積3333-6667平方米(5-10畝)或6667-13333平方米(10-20畝),池深3米,按常規清塘消毒後,適當施放基肥,注入新水,使水深達到1.5-2.5米。每667平方米投放20-22克的短蓋巨脂鯉魚種860-900尾,搭配放養一定數量2齡草魚和鯉魚,1齡的鰱、鱅、鯉、尼羅羅非魚夏花魚種800-900尾。經150天的飼養,每667平方米產量633千克,其中短蓋巨脂鯉產量為330千克左右,占總產量的60%。總餌料係數為1.12,其中攝食魚餌料係數為1.38。飼養期間水溫保持在25-30℃,該魚可獲得高產。放養時平均個體重20克左右,可養成500克/尾,增長倍數達到25倍。該魚對飼料要求不高,完全可以用植物性蛋白質(豆餅、菜籽餅)餌料,蛋白質含量僅27%左右,可以獲得較高的飼料報酬。同時,該魚對池中溶氧量要求不高,能耐低氧,池中鰱、鱅等魚浮頭時,它不浮頭,因此,該魚易於養殖。
魚種池套養 越冬魚種的套養:越冬的短蓋巨脂鯉魚種一般長5-8厘米,可套養在四大家魚的魚種池中養成商品魚,每667平方米套養該魚200-300尾,不影響家魚魚種產量,也不需增加飼料和勞力,每667平方米可淨產該魚200千克。 當年苗種的套養:先在室內池將短蓋巨脂鯉水花育成1克/尾左右,然後將其套養在每667平方米放四大家魚烏仔10萬尾左右的魚種培育池中,按常規培育魚種方法飼養。經2-3個月,該魚可養成0.25-0.5千克的商品魚,成活率100%,四大家魚魚種產量200-300千克。 羅非魚繁育池中的套養:先在室內池將短蓋巨脂鯉水花育成1克左右,按667平方米放養240尾將其套養到尼羅羅非魚的繁育池中,經2-3個月飼養,該魚可養成0.5千克左右的商品魚,每667平方米淨產91千克和尼羅羅非魚魚種500千克左右。
成魚混養 四大家魚高產池中混養:該魚放養規格要達到50-100克/尾,每667乎方米放150-200尾。每667平方米可增產該魚200千克。 與同規格家魚混養:投放尾重為145克的短蓋巨脂鯉越冬魚種600-700尾/667平方米;同時放養同規格尼羅羅非魚魚種600-700尾/667平方米,尾重36克鰱、鱅魚種300尾和56克的鯉魚種100尾進行混養,經120天飼養,每667平方米總產量1425千克,淨產1206千克。其中,短蓋巨脂鯉每667平方米淨產507千克,占總產量的42.4%,飼料係數為1.16。
病害及防治 短蓋巨脂鯉有很強的抗病能力,水溫在26℃以上時,成活率在90%以上。在長江流域養殖,6-9月份未發現魚病;但當水溫在15-20℃時,幼魚易患小瓜蟲病、白皮病、三代蟲病、指環蟲病等,特別是小瓜蟲病,易造成暴發性死亡,如搶救不及時,會導致全部死亡。在越冬期發現斜管蟲病、車輪蟲病、鰓鞭毛蟲病、細菌性爛鰓病和絛蟲病等,往往導致魚大批死亡。因此,越冬期最好保持水溫在24℃以上。如達不到此溫度,就要加強藥物防治,使用硝酸亞汞、漂白粉、土黴素、呋喃唑酮、生石灰、食鹽、亞甲基藍、高錳酸鉀、硫酸銅和硫酸亞鐵等藥物,忌用敵百蟲和孔雀石綠。根據實踐,當魚發病並死亡寸進行治療,也會損失30%,康復的僅70%:因此,對該魚的魚病,應以預防為主。 小瓜蟲病:病原體是小瓜蟲的幼體或成體。發病魚體表有白點,口內也有白點,病魚不吃食。治療方法:用濃度為0.1-0.15毫克/升的硝酸亞汞全池潑灑,每天1次,連續3天可見效。 白皮病:病因為魚體表受機械損傷,在水溫20℃下易得此病。發病魚體表鱗片脫落,外觀一塊白斑,經常伴生水霉。若不及時冶療,死亡很快。治療方法:漂白粉全池潑灑,濃度為1毫克/升,每天1次,連續3天可見效。
九江頭槽絛蟲病:病原體是九江頭槽絛蟲寄生腸道所致,嚴重時大量蟲體密集寄生阻塞腸道,並使魚體惡性貧血,給治療帶來困難。病魚行動遲緩,離群獨游,漂浮水面,口常張開,食慾減退乃至停止攝食。剖腹檢查可見胃膨大吸水,腸中無食物,其他內臟都被胃擠壓。治療方法:每千克飼料拌1克土黴素,連續投餵7天,可制止病魚進一步死亡,同時,在食場用漂白粉掛袋,每袋用漂白粉100克。 細菌性爛鰓病:此病常因水質過肥,特別在魚吃食減退,殘餌過多,導致水質腐敗,引發此病。病魚體表特別是鰓條出血,鰓蓋上有孔洞,鰓絲潰爛,出血,魚不吃食。治療方法:用呋喃唑酮全池潑灑,濃度為0.025毫克/升,隔天潑灑1次,連施2次,可見效。 指環蟲病:病原體是指環蟲,寄生於體表和鰓絲。病魚行動遲緩,食慾減退,逐漸消瘦而死亡。治療方法:用高錳酸鉀30毫克/升藥浴30分鐘。 水霉病:病原體是水黴菌。寄生於體表受傷部位,似一層灰白絮狀物。如大量寄生,病魚行動緩慢,浮於水面。此病發生於春季,因出池操作不慎,體表受傷,鱗片脫落所致;此時水溫10-20℃,是水黴菌大量繁殖時期,危害嚴重。治療方法:用亞甲基藍全池潑灑,使池水濃度為0.1毫克/升,每天1次,連續2天。 輪蟲、斜管蟲、鰓鞭毛蟲病:病原體為上述3種寄生性原生動物寄生魚體所致。治療方法:用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5:2)全池潑灑,使池水最終濃度為1.2-1.5毫克/升。
越冬保種 短蓋巨脂鯉是熱帶、亞熱帶養殖魚類,在冬季水溫低於18℃的地區,必須採取越冬保種措施。 越冬保種基地:選擇有地熱資源或有工廠餘熱資源的地點建立保種基地。水溫保持在24-30℃之間,使越冬的幼魚和後備親魚有一定的攝食能力,增強體質和提高抗病能力。水溫保持在26-32℃之間,可維持親魚有較旺盛的食慾,促進性腺發育。
越冬管理:短蓋巨脂鯉的越冬期除廣東、廣西外,中國大部分地區都在半年以上,且越冬保種都採取高密度和投餌飼養的措施,因此,保持好越冬池水的優良水質,是越冬保種的關鍵。根據各地十幾年來的保種經驗,在沿海地區如水溫只能提高到18-22℃,可利用鹹淡水將鹽度保持在5-10%,可確保安全過冬。在內地純淡水條件下,水溫又只能提高到18-24℃時,就必須加強藥物預防,採用硝酸亞汞和漂白粉,每周1次,交叉使用,也能確保安全過冬。同時,該魚進入越冬池前,越冬池也必須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徹底消毒;注意天氣變化,在第一次寒潮到來之前(長江流域在10月中旬)起捕入越冬池(水溫低於16℃,時起捕的魚,不能作為越冬留種);不同規格的魚,要分池越冬;越冬親魚要選擇體質健壯,無傷無病,雌雄比例1:1,隨捕隨入越冬池,不要用網箱暫養過夜;入越冬池的魚要用0.2毫克/升的亞甲基藍藥浴10-15分鐘。魚入池後10天內,每天必須更換池水1次,換水時池水溫差不能過大,最後使水溫保持在25-27℃。魚入池4天後,可開始投餌,使用前述親魚用的沉性顆粒料,同時適當投入新鮮的菜葉、瓜皮或浮萍等,每次投餌量要少,次數要多,如當日有剩餌,次日則要少投。要經常清除池中殘餌、糞便等污物(用虹吸方法),也可在池中混養一些規格較小的尼羅羅非魚,以調節水質。注意觀察池中魚的活動和吃食情況,及時發現問題(如魚病、溶氧等)和採取措施。總之,越冬保種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不可忽視。
短蓋肥脂鯉主要價值
短蓋巨脂鯉自1985年引進並解決人工繁殖技術後,已在中國廣東、浙江、湖南、湖北、山東、江蘇、河南、江西等十幾個省、市推廣養殖。廣東省1988年養殖面積為1467公頃,產量550噸,到1989年,產量達到6500噸。20世紀90年代,山東省利用電廠餘熱,大力生產該魚苗種,年生產魚苗和烏仔3-5億尾,使該魚的養殖生產獲得很大發展。到1997年,全國推廣養殖面積已達2萬餘公頃,廣東、浙江、福建等省的池塘示範養殖,每667平方米產量達到1000-2400千克。
短蓋巨脂鯉是熱帶和亞熱帶的食用和觀賞的大型魚類之一。 肉質營養豐富,肉味較為鮮甜,有較高的食用和經濟價值。據測定平均體重約620克的魚,每100克魚肉中含粗蛋白質18.75克,粗脂肪6.68克,粗灰分1.01克,水分73.56克。魚肉中的氨基酸,以穀氨酸、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亮氨酸、賴氨酸等幾種鮮味氨基酸的含量較高。另據有關資料報道,短蓋巨脂鯉魚肉中還含有一種叫W-3的不飽和脂肪酸,被認為是減少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重要物質,因而食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