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短距翠雀花

短距翠雀花(学名:Delphinium forrestii Diels)别名飞燕草。 毛茛科翠雀属多年生草本。株高可达40cm。基生叶和下部茎生叶具长柄;叶片纸质,圆肾形,长2.3~6cm,宽4.7-8cm,基部心形,3深裂,裂片邻接或互相稍覆压,中央深裂片倒卵状楔形或倒卵状菱形,3浅裂,边缘有不等大锯齿,侧深裂片斜扇形,不等2~3裂,两面疏被糙伏毛;叶柄长5~17cm,被硬毛。总状花序长10~15cm,有密集的花:轴和花梗被反曲硬毛;苞片叶状或不分裂,椭圆形或倒披针形;花梗长1.5~2cm,上部或顶端具小苞片;小苞片披针形,长9~12mm;萼片灰蓝色或有时带淡绿色,外面有糙毛和黄色短腺毛,上萼片船状倒卵形,长2~3cm,宽1.4~1.6cm,距通常比萼片稍短,圆锥形状钻形,基部粗3mm,其余萼片1.2~1.5cm;花瓣微凹;退化雄蕊在先端微凹,偶尔被疏睫毛;雄蕊无毛;心皮3,子房疏被短柔毛或近无毛。花期8-10月。

目录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茎高18~35cm,粗壮,密被向下斜展的糙毛。[1]

基生叶和茎下部叶有长柄;叶片圆肾形,长2.3~6cm,宽4.7~8cm,三深裂,深裂片相互多少覆压,中央深裂片倒卵状楔形或菱状楔形,三浅裂,边缘有不等大的钝牙齿,侧深裂片斜扇形,不等二或三深裂,两面疏被短毛;叶柄长5~17cm,密被硬毛。

总状花序呈圆柱状或球状,长10~15cm,具密集的花;轴和花梗密被反曲的糙毛;下部的苞片似叶,上部的椭圆形或倒披针形,长约1.5厘米;花梗长1.5~2cm;小苞片位花梗上部或与花邻接,披针形,长9~12mm,有长糙毛;萼片淡灰蓝色或带淡绿色,外面有长糙毛(长1.2~2mm),并混有黄色腺毛,上萼片船状倒卵形,长2~3cm,宽1.4~1.6cm,距通常比萼片稍短,圆锥状钻形,基部直径约3mm,其余的萼片较小,长1.2~1.5cm;花瓣顶端微凹,无毛;退化雄蕊长约1.2cm,无毛,偶尔疏生短缘毛,瓣片顶端微凹或二浅裂;雄蕊无毛;心皮3,子房有疏柔毛或近无毛。8~10月开花。

应用

本种为翠雀属中海拔分布最高的种类之一,多数集中分布在寒冷、紫外线强的高山或亚高山地区,色彩艳丽,观赏价值高,可通过引种驯化和杂交育种等途径实现开发利用。

主要变种

1、光茎短距翠雀花(变种)。Delphinium forrestii var.viride (W. T. Wang) W. T. Wang

与短距翠雀花的区别:茎下部疏被短柔毛,常变无毛;萼片外面被短糙毛(毛长0.1~0.2mm)。萼片绿色。产云南西北部(德钦)和西藏东南部(察隅,察瓦龙)。生海拔3100~4100m间山地草坡或林边。模式标本来自云南德钦。

2、光叶短距翠雀花(变种)。Delphinium forrestii var.leiophyllum W. T. Wang

与短距翠雀花的区别:茎较高(50~70cm),下部无毛,上部疏被黄色短腺毛;叶片只在边缘疏被黄色短腺毛,其他部分无毛或近无毛,牙齿顶端尖;花序稍狭长;萼片外面被短糙毛(毛长0.2~0.4mm)。产中国西藏林周和加查一带。生海拔4400~4700m山坡灌丛边多石处。模式标本采自西藏林周。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3800~4100m山地多石砾山坡或陡崖上。

喜凉爽通风、日照充足的干燥环境和排水通畅的砂质壤土。耐旱植物,喜光植物。阳性,耐半阴,性强健,耐干旱,耐寒,喜冷凉气候,忌炎热。为典型的高山花卉。

分布范围

分布于四川、云南。

毒性

全草有毒,小鼠腹腔注射石油醚提取物50mg/kg,动物活动减少,2/5动物惊厥死亡;氡仿提取物50mg/kg,动物先后全部死亡(中国有毒植物联合调查组,1979)。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