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石刻(梓楹)

石刻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石刻》中国当代作家梓楹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石刻

桂平西山,位于广西东南部龙山山脉之上,有“南天第一秀山”之称。西山摩崖石刻楹联琳琅满目,历史厚重,摩崖石刻数量之多,形制之巨,内容之丰富,让人目不暇接。这些摩崖石刻主要包括历代寺庙楼阁创建重修的碑碣,佛经、铭文、诗词,题景及楹联等。使西山在曲、静、幽、禅自然美的同时,又赋予了西山一种人文的气息,为西山增加一道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西山的摩崖石刻,林林总总,约千余件。倘若你从左路盘道徒步登山,那么,自山脚至山顶,始终陪伴着你的便是遍布路旁的摩崖石刻。精妙绝伦的书艺以及古朴天然的摩崖造型,使你驻足流连。正是这些石头史书,将你带入西山真切而又空灵的精神境界,让你在努力向上登攀的过程中,充分地领略西山所独有的灵秀与雄奇,仔细地品味石刻文化和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 

游玩西山,可不能只看山水,一些石刻文字是不可不赏的。你走进西山的第一站便是山门,门额“西山”二字,你必定对这个名字感到有趣,然而你不一定说得出妙处来,“西山”是曹秀先的楷书,书法高古,功力浑厚,造诣颇高。曹秀先学识渊博,为清代乾隆进士、翰林院编修,乾隆皇帝特别赏识,曾御笔亲书“大手笔”嘉许。他的一篇《游西山记》铭文刻制于龙华寺,文笔潇洒,情文并茂,门额“西山”二字,就是取于曹秀先《游西山记》铭文。 

第一个在西山上欣然提笔的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他在西山品茶时写下了《西山阑若试茶歌》,诗云:“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将采茶、制茶、煎茶、尝茶等写得细腻生动。刘禹锡在当时被人称为“诗豪”,此诗描述在西山寺内饮茶的情景,为西山的风景增添了第一笔亮丽的墨迹。 

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陷入复杂的新旧党争之中,屡遭贬谪、先贬黄州,又贬惠州,再贬琼州,在赴贬所琼州(海南岛)时,途经北流,也曾到桂平,民国版《桂平县志•纪文•文录》载清王俊臣《唐御史李明远西山郡主庙游记》一文,中有云:“东坡曾访孝子梁诏来浔,睹此佳山水,度先百年恋恋于此。”袁氏《红豆诗集》载苏词一首,名《定风波•红梅》: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苏轼的词有小序云:“思陵山中,武陵桥畔,红梅林下作。”思陵山即西山,清乾隆年间,桂平知县吴志绾所编《资治图志》在西山脚下标有“武陵桥”,约略在今官桥处。又有传说,古时西山脚下盛产红梅,有个红梅村。苏东坡所作此词,当在西山无疑。又据桂平老人郑宏元称,其幼时曾跟祖父到万寿桥附近地坪游览,祖父指其地说:“此处旧有东坡亭,我小时常到亭里及其周围游玩。”此亭当为了纪念苏东坡曾来桂平游览而建。 

同时代的巨儒北宋理学派开山鼻祖周敦颐和弟子程颐、程灏,紧随苏子而来,在西山上刻下“畅岩”二字,一语双关,尽显圣贤雅韵。

明代诗人范郴游西山,题诗:“胜游取此同颜谢,好把山灵细品题。”清代诗人张江游西山,留诗《思灵怀古》“胜概浔阳独此山,凭高极目缓跻攀。”清代廖云到西山,一句“胜景追寻第一巅,人烟如画绘栏前。”引得无数文人墨客纷至沓来。 

清道光年间,湖北骚人墨客李少莲则更绝,直接在西山安家落户,与妻子崔娟娟每日琴棋书画,李少莲落藉桂平,慕西山景色清幽脱俗,便在山脚筑屋为居。李少莲诗云:“林际涓涓滴,微声送乳泉。月落鸡声碎,山馆净寒烟。诗境清如画,坐心寂似禅。夕阳无限思,还坐碧云天。” 然后,在西山石壁刻上“碧云天”三个大字。“碧云天”摩崖石刻,巨石高耸,气势恢弘,字大达半米,字体雄浑有力,方圆合轨,笔划流畅洒脱,是西山石刻文化的瑰宝。李少莲并在其石下角刻上草书对联:“尘世路间,不觉忙忙终日;碧云天里,何妨息息片时”。字体遒劲秀逸,石之风骨,洒脱自然,堪称精品。

西山巨幅石刻众多,但更为突显就是“别有天地”四个大字,一向为书家和游客所称道。有道是“五岳归来不看山”。然而,民国一位中将军衔、书法家郭凤岗从五岳归来后,在西山石壁上刻上“别有天地”,想必可知西山的风景有它的独特之处。“五岳归客”游览了西山之余,还感慨系之,挥毫写了“别有天地”四个大字刻石于山中的绝壁之上,落款为“五岳归客”。这不能不使人想到“山外之山,楼外之楼”,想必可知西山的风景有它的独特之处。 

碧云石径的尽头,由洗石庵上往龙华寺的阶路上有块狂草“摩青”石刻,运笔一气呵成,刚劲有力。此“摩青”被誉为目前西山所有草书石刻中佼佼者。关于“摩青”二字的含义,众说纷纭。一种说,出家人‘摩顶’受戒后,必摒去一切俗念,刻苦修禅,才能进入佛门。“摩青”二字就是劝戒佛门弟子时刻摩顶自问:你做到六根清净了吗?(佛教以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以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认为六根与六尘相接,就会产生种种情欲,烦脑乃至罪孽。)

 在龙华寺旁边,一块造型奇特摩崖石刻“觉路 ”为清代黄嘉晟所刻的颜体楷书,字体苍劲有力。佛经《南本涅槃经》有云:“佛者名觉,既自觉悟,夏能觉他”,觉路,是可以得到觉悟之路的意思。 

龙华寺旁边,在一块花岗岩巨石之上,一棵根须裸露的奇妙大树,盘根错节长在石上。巨石底下就是“乳泉”碑刻,为清代胡南藩手笔,尺许见方的楷书,笔划苍劲雄浑,字体秀丽。

在乳泉旁有一块工整的篆体石刻“乳泉铭”。铭文云:“山有仙兮则名,水有龙兮则灵,乳泉涓涓兮不竭不停。可以洗心尘兮,可以鉴形。照山间之石壁,对江上之峰青……”。篆文石刻“乳泉铭”更是众多石刻中的佳作。 乳泉旁边有一石刻联“泉边有石皆吾友,客里逢人说此山。”乃民国蒙民伟所题。上联写西山奇石可爱可敬,均可作为好朋友;下联写西山之美,对任何人都可赞叹一番。 

离龙华寺不远处有一高阁,立柱飞檐,凌空欲飞,名曰“中山飞阁”。原为李宗仁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所建,并写“飞阁记”一文,叙述建阁经过,勒石为碑,竖于阁中。文中说到他建飞阁的原因,是觉得西山风景虽好,“惟点缀名山,尚少杰阁”,于是与地方人士商量,下决心兴建。建成之后,高兴得还要亲自为之起名,“窃喜而颜其阁日飞阁,亦取凌起半空,如大鹏振翮之义云尔”。这就是“飞阁”兴建及得名的由来。

在中山飞阁之上、姚翁岩以南的幽深山道右侧,有一块巨大如船、藤蔓铺锦的“飞来石”。此石上,修整出一块高约2.5米、宽约1米的石刻,“天地正气”四个红色草书大字赫然醒目,署名陈锦辉。陈锦辉,广西人,早年曾旅居台湾,后回大陆定居。他题写的“天地正气”四字,表达了爱国爱民的心声和勇气,令人肃然起敬。书法题刻,字大如桶,雄浑有力。 

西山还有许多由嶙峋巨石堆叠而成的奇岩怪洞。如吏隐洞、姚翁岩和观音岩……这些岩洞,幽深神奇,玲珑秀削,摩崖石刻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吏隐洞又称李洞,唐代御吏李明远隐居于此而羽化成仙的故事已成为民间世代相传的美谈。该洞由三块花岗岩巨石相互支撑而成。洞口朝东北,上刻有清代道光年间浔州知府张灏题写的隶书“吏隐洞”。洞内岩壁上有大量的摩崖石刻。 

“云林幽谷亭”碑记里的一段文字是这样描述吏隐洞的:“洞广二文许,张口若月下弦,内穿穴若剖大瓮,石踞地而塞其半,游者辄止,以为其中空天有也。余穷而挖之,侧身蛇行,穿穴逾石而进,始知此洞别有天地,其危岩壁立环内,突怒错谔若搏噬。仰望古木萧森,隐见云际,日光下彻,丛影摇拂,若舞鸾鹤,岩尽处,旁出石台,上平如砥,可列饮食,左右夹巨右,坠为大壑,缺为谷口,廓然开朗,一望天际……”

沿途游览了姚翁岩吏隐洞、半山亭,上方 “通天道”的摩崖石刻映入眼帘。所谓“通天道”,实际上是在巨大的绝壁上开凿出来的一条石径,高120级,宽1米多,笔直如线,陡峭得几乎成直角。一鼓足作气,继续登攀,终于“通达天界”。“通天道”三个大字为狂草,书法遒劲婉润,刚健雄浑,石刻功力深厚。 

离开朝阳亭,沿着之字形的山间石径,不断往上攀行,先后经过仙人脚、鼎泉、虹桥,径自往会仙峡走去,仰首只见蓝天一线,因此又叫“一线天”。民间传说,有缘份的人往往可以在在这里和神仙相会,会仙峡又叫神仙峡。在峡口石壁上刻有“神仙峡”三个大字,这是释宽能法师的遗墨,笔法雄中带秀、刚中有柔,古朴壮丽。过峡之后,立即右转登上一块巨石之上。于此眺望,心旷神怡。远方,江野辽阔,浔州苍茫;脚下深壑千丈,刚才走过的亭阁林岩历历在目。 

[1]

作者简介

梓楹,散文在线网签约作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