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山桂
石山桂(學名:Osmathus fragrans』 Shishangui』)葉片呈墨綠色,多為橢圓形至倒卵形,全緣。分布於中國廣西等地。
石山桂樹冠扁球形,枝葉茂盛,有濃蔭。樹皮灰色,皮孔扁圓,中等大小,分布較密。葉片小,厚革質;葉面平整,墨綠色,有光澤;葉背灰綠色,無光澤,反差明顯;葉片橢圓形至倒卵形,葉長5~9cm,寬2.5~4cm;側脈6~8對,網脈兩面不明顯;葉全緣,先端圓鈍或短尖;基部楔形,葉柄平均長0.8cm。花梗長,花冠荷花型,內扣、半閉合;雄蕊發達,2~3枚;花色乳黃至乳白,有甜香葉,部分植株能結籽。
石山桂Osmathus fragrans』 Shishangui』
別名:
分類:草本花卉
科屬: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唇形目 木樨科 木樨屬
盛花期:夏季
目錄
石山桂介紹
石山桂的介紹石山桂(學名:Osmathus fragrans』 Shishangui』)葉片呈墨綠色,多為橢圓形至倒卵形,全緣。分布於中國廣西等地。
石山桂樹冠扁球形,枝葉茂盛,有濃蔭。樹皮灰色,皮孔扁圓,中等大小,分布較密。葉片小,厚革質;葉面平整,墨綠色,有光澤;葉背灰綠色,無光澤,反差明顯;葉片橢圓形至倒卵形,葉長5~9cm,寬2.5~4cm;側脈6~8對,網脈兩面不明顯;葉全緣,先端圓鈍或短尖;基部楔形,葉柄平均長0.8cm。花梗長,花冠荷花型,內扣、半閉合;雄蕊發達,2~3枚;花色乳黃至乳白,有甜香葉,部分植株能結籽。石山桂的生態習性石山桂主要生長在石崖峭壁上。石山桂的分布區域石山桂分布於中國廣西等地。石山桂的繁殖方式野生種群 桂林首次發現大面積野生石山桂
2004年12月11日,桂林市園林局工作人員在靈川縣海洋鄉首次發現了大面積的野生石山桂,野生石山桂的數量有300多株。這一發現,不僅彌補了《中國植物志》中沒有把桂林列入石山桂原產地的缺漏,也為研究石山桂這種桂林特色植物提供了有力的實物資料。
這次大面積野生石山桂的發現地點位於靈川縣海洋鄉的一座石灰岩山上,從山腰到山頂,現場發現的石山桂花朵呈鍾狀下垂,顏色大多為白色,少量為淺黃色,厚革質的葉片,長4-5厘米,寬2-3厘米,均生長在石崖峭壁上,儘管如今已時至冬天,但是由於生長的小地方良好,這片大面積的石山桂依舊是花滿枝頭,清香四溢。
據勘察,這片大面積的野生石山桂林沒有受到人為的破壞,生長地方和生長發育情況良好,並且石山桂的樹木年齡層次豐富,除了有樹齡幾十年,直徑10多公分的大石山桂外,還有一些高1米左右的小石山桂,還在一石縫裡發現了一棵高約40厘米的石山桂苗,這充分證明了這片野生石山桂有結籽的現象,可以進行自然更新,繁殖後代。[1]
石山桂的形態特徵
石山桂葉片呈墨綠色,多為橢圓形至倒卵形,全緣。分布於中國廣西等地。
石山桂樹冠扁球形,枝葉茂盛,有濃蔭。樹皮灰色,皮孔扁圓,中等大小,分布較密。葉片小,厚革質;葉面平整,墨綠色,有光澤;葉背灰綠色,無光澤,反差明顯;葉片橢圓形至倒卵形,葉長5~9cm,寬2.5~4cm;側脈6~8對,網脈兩面不明顯;葉全緣,先端圓鈍或短尖;基部楔形,葉柄平均長0.8cm。花梗長,花冠荷花型,內扣、半閉合;雄蕊發達,2~3枚;花色乳黃至乳白,有甜香葉,部分植株能結籽。
石山桂的生態習性
石山桂主要生長在石崖峭壁上。
石山桂的分布區域
石山桂分布於中國廣西等地。
石山桂的繁殖方式
野生種群
桂林首次發現大面積野生石山桂
2004年12月11日,桂林市園林局工作人員在靈川縣海洋鄉首次發現了大面積的野生石山桂,野生石山桂的數量有300多株。這一發現,不僅彌補了《中國植物志》中沒有把桂林列入石山桂原產地的缺漏,也為研究石山桂這種桂林特色植物提供了有力的實物資料。
這次大面積野生石山桂的發現地點位於靈川縣海洋鄉的一座石灰岩山上,從山腰到山頂,現場發現的石山桂花朵呈鍾狀下垂,顏色大多為白色,少量為淺黃色,厚革質的葉片,長4-5厘米,寬2-3厘米,均生長在石崖峭壁上,儘管如今已時至冬季,但是由於生長的小環境良好,這片大面積的石山桂依舊是花滿枝頭,清香四溢。
據勘察,這片大面積的野生石山桂林沒有受到人為的破壞,生長環境和生長發育情況良好,並且石山桂的樹木年齡層次豐富,除了有樹齡幾十年,直徑10多公分的大石山桂外,還有一些高1米左右的小石山桂,還在一石縫裡發現了一棵高約40厘米的石山桂苗,這充分證明了這片野生石山桂有結籽的現象,可以進行自然更新,繁殖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