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栎
石栎学名Lithocarpus glaber (Thunb.) Nakai,又名柯、红椆、椆木、枥木等,属山毛榉目,壳斗科乔木,全世界有300种,除1种产于北美西部外,其余均产于亚洲,主要分布在亚洲南部和东南部约北纬30°~南纬10°的地区,中国有110余种。心材红褐色,坚硬耐腐,是优良的建筑、家具、车船、农具等用材,同时燃烧时火力强,是很好的薪炭材。
- 中文学名:柯
- 拉丁学名:Lithocarpus glaber (Thunb.) Nakai
- 别 称:椆木、红椆、苦苦树、空同树
- 二名法:Lithocarpus glaber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亚 纲:原始花被亚纲
- 目:山毛榉目
- 科:壳斗科
- 属:石栎属
- 分布区域:中国东南部
目录
分布范围
产秦岭南坡以南各地,但北回归线以南极少见,海南和云南南部不产,生于海拔约1500米以下坡地杂木林中,阳坡较常见,常因被砍伐,故生成灌木状,日本南部也有。
生长环境
形态特征
乔木,高15米,胸径40厘米,~年生枝、嫩叶叶柄、叶背及花序轴均密被灰黄色短绒毛,二年生枝的毛较疏且短,常变为污黑色。叶革质或厚纸质,倒卵形、倒卵状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6~14厘米,宽2.5~5.5厘米,顶部突急尖,短尾状,或长渐尖,基部楔形,上部叶缘有2~4个浅裂齿或全缘,中脉在叶面微凸起,侧脉每边很少多于10条,支脉通常不明显,成长叶背面无毛或几无毛,有较厚的蜡鳞层,叶柄长1~2厘米。
雄穗状花序多排成圆锥花序或单穗腋生,长达15厘米;雌花序常着生少数雄花,雌花每3朵、很少5朵~簇,花柱1~1.5毫米。 果序轴通常被短柔毛;壳斗碟状或浅碗状,通常上宽下窄的倒三角形,高5~10毫米,宽10~15毫米,顶端边缘甚薄,向下甚增厚,硬木质,小苞片三角形,甚细小,紧贴,覆瓦状排列或连生成圆环,密被灰色微柔毛;坚果椭圆形,高12~25毫米,宽8~15毫米,顶端尖,或长卵形,有淡薄的白色粉霜,暗栗褐色,果脐深达2毫米,口径3~5毫米,很少达8毫米,花期7~11月,果次年同期成熟。
育苗技术
种子处理
10~11月,石栎孥果由青色变栗褐色时成熟,选择生长健壮、结果率高、无病虫害的优良单株作为采种母树,在地下铺塑料薄膜,用竹竿敲打落地后收集,采用水浮法除去空粒种子和混杂物.忌晒.稍晾干,48h后用细润沙在室内采用层积法贮藏.底层沙厚不少于5cm,种子均匀平铺摆放。上层沙厚5~6cm,保持水分适中,以手握沙松开后不散为合适湿度。
播种
圃地要求光照充足,土壤肥沃,排灌方便,无病虫害。播种前种子用90℃的开水淋泼~遍,并用温水浸种24h后播种。苗床宽度110~120cm,苗床高15~20cm,苗床面铺上1cm厚黄心土,均匀摆布种子,密播,上下不重叠,采用黄心土覆土,厚度为2~3cm,拱盖塑料薄膜,遮密,保持土壤湿润,60d左右普遍发芽,出土后撤去遮荫网,用甲胺磷、杀灭菊酯、甲基托布津或多菌灵喷洒防治病虫害。
营养袋苗
石栎苗主根生长强,裸根苗移植成活率低,我们采用营养袋苗造林以确保造林成功。营养土采用黄心土50%+腐殖土30%+火烧土20%配置,营养袋装好土后用竹签在中间插一个深约2cm的小孔,用于芽苗移植。当芽苗长到2~3cm时起苗,剪去主根长度1/3~2/3,植入营养袋,轻轻压紧,使根与营养土充分接触,及时浇水,遮上透光率30%的遮荫网,保持土壤湿润,60d后阴雨天期间揭开遮荫网,不再遮荫,以提高苗木的木质化程度,促进苗木的粗壮和根系生长。九月中旬左右,苗木根系开始穿透营养袋,此时进行苗木分级和移袋,不同规格苗木分级管理,促苗木侧根生长。
造林技术
林地选择
造林地宜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土壤肥力较好的山坡中下部及山谷地带,山脊、山顶及山坡上部不宜种植石栎。[1] [2]
栽植
石栎幼龄林耐荫蔽,可采用带状清山,利用原有植被作侧方遮荫。挖穴规格50cmx50cmX40cm,株行距2.0m×2.5m或3.0mX2.5m配置,每穴施基肥(复合肥)250g,用表土覆土至半穴,回表土时必须清理枝桠和草根等杂物,将肥料与表土搅匀,再覆土填满,于早春2~3月的阴雨天,或小雨、透雨后,选择健壮苗木,小心撕去营养袋,勿弄碎土团,小心种植,填土夯实,只要保持土团完整,成活率很高。 [3]
抚育管理
栽后3年,每年分别于4~5月和9~10月抚育两次,结合除草浅松土扩穴,在幼树树冠滴水外围开环形沟,每株追施复合肥150g,覆土。下次抚育在另一侧开沟施肥,环形沟随着幼树长大而向外扩展,施肥量适当增加。
主要价值
木材灰褐色,纹理直,结构中等,质坚硬,是我省广大丘陵区群众所喜爱的硬木,俗称“空筒箭”。可供建筑、家具、农具、秤杆、车辆等用材,果实富含淀粉,可生食、炒食或酿酒,壳斗含单宁,可提栲胶。[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