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石滬是人與大海相互依存的捕魚方法。

石滬是漁民利用玄武岩硓𥑮石等石塊,在海邊堆築的漁撈設施,利用潮汐的漲退,讓游至岸邊覓食的魚群,退潮後被石滬所阻隔,藉此捕撈魚蝦。這種捕魚方式,在清領時期盛行於澎湖群島,官府甚至可對石滬課徵稅賦,顯見當地漁獲量豐富。 [1]

「滬」一般指的是上海吳淞江下流一條河的名字,上海就是簡稱為「滬」。不過,「滬」字在古文上卻另有解釋,編竹在河流中以取魚曰「滬」,「滬」就是捕魚的籬芭。 「石滬」是一種古老的捕魚方法,簡單的說,就是在海邊用石塊圍起一個區域,漲潮時,魚游了進來,退潮時,魚游不出去。然後,人就來抓魚了,不用出海,也可以滿載而歸。 「石滬」都是由很多人合力建造的。例如,一座「石滬」有十個人合股,就由十個人來分包十段的工程,等到建造好了,再由十個人來共享利益,或是輪流「巡滬」,或是把抓到的魚均分。 [2]


早期普遍的撈捕行為

石滬,原理為利用潮汐起落,在潮間帶堆砌兩道長圓弧形堤岸,從淺水處一路延長至深水處,在深水處盡頭向內做成彎鉤狀。

石滬,是一種利用潮汐的陷阱式捕魚法,也是全世界早期普遍的撈捕行為,最早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長期投入石滬研究的澎湖科技大學研發長李明儒說,包括北美加拿大美國,以及日本泰國等國家,都有石滬存在,只是材料因地制宜、各不相同。 [3]

石滬為澎湖的一種人與大海相互依存的捕魚方法。原理為利用潮汐起落,在潮間帶堆砌兩道長圓弧形堤岸,從淺水處一路延長至深水處,在深水處盡頭向內做成彎鉤狀。漲潮時,魚群順著海水進入石滬中覓食海藻;退潮後,石堤已高於海面,魚迴游至捲曲處被阻,困於滬內,漁民藉此捕捉漁獲。 全世界石滬約不到六百口,在澳洲夏威夷密克羅尼西亞芬蘭等都有文獻。亞洲則日本、台灣、泰國等太平洋諸島都有石滬的分布。澎湖縣現有五百七十四口以上石滬,白沙鄉吉貝村佔了102座,為世界密度最高。台灣本島則以桃園市新屋區沿海擁有最多的石滬群。 [4]

以七美「雙心石滬」為例

主要結構包括「滬房」、也就是兩顆心型所圍出的區域,是水位最深的集魚區;而由「滬房」兩側延伸而出、貌似兩條手臂的石堤,則是引導魚群入滬的「伸腳」,末端成捲尾狀則稱為「滬彎仔」;目的是依照魚類的洄游習性,讓魚群不斷徘徊、不會跑出滬外。其他還包括暫時存放漁獲的圓形小洞「魚井」、方便漁民往來的「腳路」、以及捕捉丁香魚的「滬牙」等等。 [5]

雙心石滬又稱頂隙滬,因為就位在七美頂隙的位置,建造這個石滬的老師傅也是吉貝人,吉貝號稱澎湖石滬的故鄉,整個澎湖700座石滬裡頭,吉貝一個村就佔了88座。七美雙心石滬之所以能名聲響亮,在於它的造型美麗浪漫,也在於它的保存完整,因為澎湖大多的石滬不是頹倒就是已經棄置,只有雙心石滬每年都會有維修工程在進行。 [6]

視頻

世界遺產—心心相印石滬

美麗可以永恆,心心相印石滬需要我們用愛相傳。 空拍的儁永畫面深深打動我們,然而有年輕人不只欣賞, 更深去領受感動,努力成為傳承的人。 [7]

目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