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筍行
《石筍行》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詩。此詩可分兩段,每段各八句。前段駁斥了世俗的以訛傳訛,即石筍是海眼鎮物的迷信觀念;後段轉入諷刺當朝小臣迷惑天子造成朝政的混亂。全詩觀點尖銳,語言犀利,推斷合理,邏輯嚴密。
《石筍行》 | |
---|---|
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 |
此詩當作於唐肅宗上元二年(761),時杜甫客居蜀中。因成都當地人傳說石筍是海眼的鎮物,杜甫作此詩破此迷信觀念,由此諷喻當朝小臣迷惑天子造成朝政的混亂。仇兆鰲《杜詩詳註》:"趙注謂詩作於上元元年。今按此下三首,詞格相同,恐俱是上元二年所作。
目錄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石筍行》[1]
君不見益州城西門,陌上石筍雙高蹲。
古來相傳是海眼,苔蘚蝕盡波濤痕。
雨多往往得瑟瑟,此事恍惚難明論。
恐是昔時卿相墓,立石為表今仍存。
惜哉俗態好蒙蔽,亦如小臣媚至尊。
政化錯迕失大體,坐看傾危受厚恩。
嗟爾石筍擅虛名,後來未識猶駿奔。
安得壯士擲天外,使人不疑見本根。
詞句注釋
⑴石筍:指成都西門外的兩棵石柱。《華陽國志》雲:蜀五丁力土,能移山,舉萬鈞,每王薨,輒立大石,長三丈,重千鈞,為墓誌,今石筍是也,號曰筍里。杜田曰:石筍,在西門外,二株雙蹲,一南一北。北筍長一丈六尺,圍九尺五寸。南筍長一丈三尺,圍一丈三尺,南筍蓋公孫述時折,故長不逮北筍。
⑵益州:即成都。
⑶海眼:《成都記》雲:"距石筍二三尺,每夏六月大雨,往往陷作土穴,泓水湛然。以竹測之,深不可及。以繩系石而投其下,愈投而愈無窮。凡三五日,忽然不見。嘉佑春,牛車碾地,所陷,亦測而不能達。父老甚異,故有海眼之說。"《風俗記》載:蜀人曰:"我州之西,有石筍焉,天地之堆,以鎮海眼,動則洪濤大濫。"
⑷瑟瑟:碧珠。
⑸錯迕(wǔ):矛盾,錯亂。
⑹駿奔:急速奔馳。
白話譯文
君不見成都城西門外的路旁,立着一對高高的石筍。
古來相傳石筍下面是海眼,年深日久苔蘚封蓋了波濤痕。
又說多雨之際這裡常常生碧珠,此事恍惚難以說清。
我想恐怕這裡是前朝哪位卿相的墳墓,石筍是當時立的墓表一直存到今。
可惜啊世俗好以神奇之說蒙人耳,猶如小臣好以巧言惑君心。
致使政治教化錯亂失掉大體,國家旋即傾危而小臣卻蒙受厚恩。
可嘆你這石筍享有虛名,後世之人認不清真相仍然朝着你趨奔。
如何找個壯士把你擲到天外,使人見到你的本根而掃清萬古之疑雲。
名家點評
宋代黃徹《鞏溪詩話》:《石筍行》雲:"惜哉俗態好蒙蔽,亦如小臣媚至尊。"小臣非小官也。凡事君不以道,雖官尊位崇,不害為小臣耳。下雲:"政化錯迕失大體,坐看傾危受厚恩。"此非官小者所當也。但乍讀者,則"小臣"之語,似不指公卿耳。末雲:"安得壯士擲天外,使人不疑見本根。"豈非欲取渾敦、窮奇,投諸四裔,使天下如一,同心戴舜者歟?
明代王嗣奭《杜臆》:此詩專為俗好蒙蔽小臣獻媚有感,而借石筍以發之。
清代仇兆鰲《杜詩詳註》:《石筍行》,諷奸臣之蒙蔽也。趙彥材曰:上元元年,李輔國離間二宮,擅權蒙蔽,故陚《石筍》以譏之。
清代浦起龍《讀杜心解》:《石筍》《石犀》,為蜀郡淫雨江泛而作也。……"古來"四句,一詩之眼。謂石筍"傳是海眼",宜能鎮壓水患矣。
作品鑑賞
《石筍行》全詩分兩段,每段各八句。第一段駁斥世俗的以訛傳訛,以破除迷信觀念。石筍因年代久遠形狀奇特,被世人蒙上了層神秘的色彩,不少人穿鑿附會,以為是鎮水神之物。杜甫對石筍"古來相傳是海眼",海眼動就要洪水泛濫這種迷信的說法並不認同:"此事恍惚難明論。"他認為"恐是昔時卿相冢,立石為表今仍存"。
可貴的是杜甫不僅破除了迷信,更重要的是他在第二段還發出了以下感嘆:"惜哉俗態好蒙蔽,亦如小臣媚至尊。政化錯忤失大體,坐看傾危受厚恩。"杜甫由世俗為石筍的傳說所蒙蔽進一步聯想到皇帝為"小臣"所蒙蔽,以及由此造成的政治錯亂、國家傾危的惡果。這顯然是針對唐玄宗、唐肅宗兩朝政治之腐敗、小人當道而發的。
當代許多學者都非常讚許杜甫的觀點。如童恩正指出,詩人尖銳地駁斥了迷信的傳說,希望有壯士將它擲之天外,以免人民再受蒙蔽,這是有進步意義的。特別是早在一千多年以前他就提出了這可能是古代墓葬的遺蹟,更是難能可貴。董其祥認為"杜甫不愧為現實主義的大詩人,對於這樣的歷史文物不是以訛傳訛,任意猜測,謬種流傳,貽誤後世,而是親自調查研究,核對文獻記載,作出比較正確的判斷"。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2]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他的詩清代三十六詩仙圖卷之杜甫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3]
盛唐偉大的詩聖杜甫是大家都喜愛的文學家,他的詩歌情感內斂、沉鬱頓挫,充滿了現實主義的藝術風格。他憂國憂民、悲天憫人,很多詩都留下了他的痛苦和沉思。比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就表現了作者濟世救民的使命感;「致君堯舜上,再使民風淳」也表現了他的聖人情懷。[4]
視頻
參考資料
- ↑ [1] 詩詞文句網
- ↑ 杜甫簡介 古詩文網;
- ↑ 杜甫特別開心的一首詩,行文瀟灑,頷聯為千古絕對,不愧為詩聖 快資訊;發布時間;2020-06-04 11:06
- ↑ 杜甫的十首抒懷詩,悵望千秋一灑淚,搖落深知宋玉悲 品詩賞詞;發布時間;18-05-28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