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石緣
圖片來自創意悠悠花園

《石緣》中國當代作家王耀忠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石緣

七月上旬的一個星期天,上午七點半,地處玉山縣城三清廣場邊上的三清山景泰賞石博物館,夏日的陽光透過屋頂塑料鋼棚,極有氣勢地傾注下來,呈現出旺盛的生命力。一場關於奇石話題的交流會在熱烈氣氛中進行,一百多名因石結緣的奇石收藏愛好者歡聚一堂,共同商討奇石文化發展大計。一方方鬼斧神工、自然天成、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奇石構成了一個豐富的石頭世界,身在其中,仿佛有一種穿越時空的體驗。

今年六十出頭的周樹睦是三清山景泰賞石博物館館主,也是玉山縣奇石文化交流協會倡導者。他亮開嗓子說道:「我們為什麼要啟動奇石文化交流活動,原因有這麼幾點,首先是玉山奇石資源非常豐富,其次是奇石已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玉山是『中國奇石之鄉』,第三是玉山臨近的縣市有的建有五A級奇石景區,有的建有奇石市場,他們依託的大部分是玉山奇石源……」

周樹睦收藏奇石三十多年,是一位有着濃厚山石情結和頗高賞石造詣的奇石收藏家。2012年4 月28 日,三清山景泰賞石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這是周樹睦、吳花枝夫婦耗資千萬元,建成面積達5000平方米的賞石博物館,館內收藏當地各個時期的地質化石13800餘件,是迄今為止江西省規模最大的民間奇石館。為充分挖掘奇石文化內涵,在縣文化部門支持下,周樹睦組建成立了玉山奇石交流協會,旨在打造一個幅射周邊省市的奇石交流平台,縣內外奇石愛好者在每個周日上午進行奇石文化交流。

周樹睦手指一塊象形石,向朋友們介紹道:「我們博物館一共收藏有一萬多件奇石,像我身後這一個作品叫寶島風情,也就在三清山腳下河溝裡面發現的,從形、意、勢、韻、質上來看這塊奇石,都有奇趣。」

這方被命名為寶島風情的奇石,從整體的形狀以及局部特徵,都與台灣寶島地形十分相似,周樹睦當初發現這方奇石時,它正靜靜地躺在一條溪流里,他當時感到非常驚奇,後來,周樹睦前後經過了一年多時間去把它搬運、吊裝,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這個寶貝弄回家。稍加修飾,一幅栩栩如生台灣寶島美麗景觀展現在了人們面前。

說起周樹睦的奇石情結,緣於純真的孩童時代,他從小生活在玉山下鎮鎮一個叫周村的小山村里,經常與石頭打交道,對石頭有特別的愛好。

八十年代初期的時候,周樹睦從部隊轉業,被分配到離縣城50多公里的懷玉山墾殖場工作。那裡山高林密溝壑縱橫交通不便,十天半月也難得回縣城一次。漫山遍野河灘處全是石頭,這也給愛好石頭的周樹睦創造了與形態各異奇石頭親密接觸的機會。

起初,周樹睦對奇石的收藏還講不出什麼道道,只是出於對美好事物的一種好奇和喜愛。但他萬萬沒有想到,自己當初的一個愛好,竟然由此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改革開放初期,人們溫飽問題才剛解決,社會上不會有人懂得欣賞石頭,更不用說是家人。為了阻止丈夫揀石頭,一向溫順的妻子吳花枝開始變得嘮叨起來,夫妻倆經常為石頭吵得不可開交。吳花枝有很充足的反對理由:石頭不能銷售,更不能當飯吃,且又占家裡很多空間,還花錢去解決一些交通和運輸問題。

社會上的種種非議,還有來自家人的反對,周樹睦揀石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

而且還存在着極大的安全隱患。這是家人反對最大的理由。

有一次,周樹睦為了搬一個石頭,他下到河裡,沒想到剛一下水,腳一打滑,整個人很快被湍急的河水沖走,所幸他憑着良好的水性在河的下游才上了岸。

吳花枝見丈夫對石頭如此痴迷執着,知道來「硬」的不行,她只得改變計策來「軟」的一招,索性和丈夫一塊出去找石頭,不由自主地加入了奇石收藏隊伍。夫妻倆經常為石頭奔波,每逢星期天、節假日,夫妻倆帶上簡單的工具,帶些乾糧、去河邊、到山上,尋覓他們所鍾愛的石頭。

有了妻子的支持,周樹睦更加熱衷於石頭收藏了。1987年的冬天,快過年了,周樹睦在懷玉山一條河灘處揀石頭。寒風凜冽,河水瑟索,水中一塊黑白相間的石頭如一團火焰照亮了他的眼睛。他側走幾步,退走幾步,仔細端詳那塊石頭,不料腳下一滑跌進水裡。一股靈感燃燒着他呵,他索性丟掉大衣,彎腰抱起這塊石頭,和幾個同伴一起弄把它上岸。此時他凍得嘴唇發烏,渾身顫抖,到附近農家烤了半天火才緩過氣來。

奇石源於自然,而賞石不僅要有豐富的地質知識和審美情感,更要有一雙能夠發現美的眼睛。不少石友喜歡跟在周樹睦的後頭到處找石頭,往往有意外的收穫。

初夏的一個禮拜天,天氣晴好,我和一幫奇石愛好者與周樹睦一道,來到了金沙溪找石頭。中午時分,同行有人撿到了一塊米石。米粒石也叫米飯石,是三清山特有的一種奇石,石頭表面看起來很像是已經煮熟的米粒撒在上面。

說到米石,當地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在很久以前,山區的百姓都是靠種點苞米充飢,但是這些糧食經常被山上的一些山雞野鳥吃掉,當地老百姓饑寒交迫,度日如年。這件事後來終於被玉皇大帝知道了,玉皇大帝隨手從天上灑下一把白花花大米,撤落在這片土地上。令人稱奇的現象出現了,一夜之間,山上河灘里大大小小的石頭全變成了米石,那些野雞野鳥看見石頭上的大米,爭先恐後伸長尖嘴去吃,可無論怎樣用力都是徒勞,石頭上的大米一粒也吃不到,野雞野鳥當然不死心,一次次嘗試一次次失敗,如此往復,自然就沒時間顧及老百姓的苞米了。於是,山區百姓都把這種石頭當作富裕的一種象徵,很多人家裡都供奉着這種石頭,祈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一天的時間過得很快,我們回來的時候,天已經落黑了。周樹睦把當天撿到的石頭全部放到賞石博物館外面一小屋裡,他告訴我,這些石頭暫時還不能入館,得經過人工清洗、上底座等才能與外人見面,就像是新婚的新娘,入洞房前必須頭蓋一層神秘的面紗。

隨着石頭越撿越多,周樹睦有了申報賞石博物館的打算。辦館消息不脛而走,有人打退堂鼓,有人潮笑。周樹睦的心裡也掀起了不小的波瀾,他的思緒仿佛又回到了少年時代,那些七彩斑斕、奇形怪狀的石頭無數次浮現在他的眼前。他想,如果不把當地奇石收藏起來向外人展示,真是一個最大的遺憾。而且奇石每一個生成的過程,都是經過幾千,幾萬,甚至幾億年的歷程,它得來很難。

然而個人申辦賞石博物館談何容易,首先是奇石收藏的種類,不僅數量要大,品種要齊全,而且收藏的奇石非普通的石頭,它得經歷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天然而成的藝術珍品。

說干說干,周樹睦開始馬不停蹄地申辦賞石博物館奔波。

幾十年來,周樹睦收藏主要來自三清山和懷玉山兩大山脈水系,三清山山脈水系主產米石、刀紋石、七彩石、梅花石,懷玉山山脈水系卻以紋玉石、彩蠟石、黃蠟石、白玉石居多,要把這些堅硬的石塊加以分辨歸類,給每塊石頭進行恰當的命名,賦予生命的氣息,所有這些工作,對於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周樹睦來說,簡直難於上青天。他一方面如饑似渴地閱讀有關奇石收藏的圖書,另一方面在實踐中摸索。

「我一定要把這些寶貴的東西永遠珍藏起來,唯有奇石博物館裡的石頭是不能隨便出售的。」坐在我對面的周樹睦,說起當初辦館的經歷,眼睛有淚光閃爍。後來,在他的不斷努力和當地縣文化部門大力支持下,三清山景泰賞石博物館終於塵埃落定。

走進賞石博物館,面對館內各具神態的石頭,我簡直有目不暇接、美不勝收的感覺。三清山的彩玉石,基本色調是以黃、綠、白、黑為主,兼有紅、藍、紫、青、褐、灰等多種顏色,出現在一塊石上均勻分布,層次分明,集鮮艷、和諧為一體。彩玉石所構成的圖案更是千姿百態,使人拍案叫絕,有的生動、明快、色彩豐富,簡直就是一幅油畫,濃墨重彩,深沉、厚實、恰似閱盡人間滄桑。

在眾多的奇石中,我看到了一方題為《古木鳴春》的奇石,這方集生化石、生物化石、沙質石三種化石於一體的罕見化石,紋理清晰,色澤艷麗,質地細膩光滑,石體圓潤秀美。可見珊瑚、軟體蟲、海綿、海螺等海洋生物,底色為黃、白色相間,畫面形成有花鳥蟲魚、人文景觀,也有無法破譯的符號、文字、幾何圖形等。形態逼真,色相自然,惟妙惟肖。這方石頭記載的都是億萬年前古海洋生物的歷史,是見證地球遠古歷史、地理、氣候、環境等變遷的有力實證,它為人類了解遠古生命的演化開啟了一扇大門。

此時此刻,我已被周樹睦與石結緣的故事深深感染,在我的眼裡,這一塊塊精美的奇石,無疑是無言的詩、立體的畫、凝固了的韻律,它們有美的外形,豐富的內涵。是大自然的恩賜,是造物主的厚愛,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奇石已經溶入了主人的血液和靈魂。

出於對奇石無比的珍惜和對一方山水文化的熱愛,周樹睦在創辦奇石館的過程中,不僅頂住了許多壓力,也能經受住來自金錢的誘惑。

曾經有一個外地客商到景泰賞石博物館參觀時看中一方奇石,開出天價要求周樹睦把石頭賣給他,卻被婉言拒絕。

「如果我平時把它當做一件商品,那麼也就不存在這個博物館了。」一句話道出周樹睦創辦奇石博物館的真正目的。

漫步在三清山景泰賞石博物館裡,五個奇石陳列室,處處都是形態各異、造型美觀的石頭,就連門廊上的楹聯也寓情於石,真可謂滿目皆奇石,無處不藏石!

周樹睦一邊走一邊滔滔不絕講述他與奇石的故事。不知不覺來到了最裡面一個展館,當走進館內的一剎那間,我覺得有一束神秘的光在眼前晃動。原來館內收藏着一批「鎮館之寶」:玉山、三清山一帶的十億年前海洋生物化石、一億八千萬年的硅化木化石、羅漢松啄木鳥合一的化石以及一百萬年前的恐龍蛋化石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根硅化木距今約1.5 億年,長8.5米、直徑0.55米,重約三噸。超過了原稱「世界之最」的意大利博物館中四米長硅化木的一倍。硅化木的形成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一般是古樹的樹幹在地下發生石化反應,即樹幹中的次生木質部組織被二氧化硅(或碳酸鈣,硫化鐵等)所替代,但保存了樹幹形態和內部細微結構,從而形成了硅化木。從外觀看,化石表層除部分已經龜裂風化外,整個軀幹基本完好,粗細勻稱,樹形完整,質地堅硬,斷面年輪和木質表面褶皺清晰,節疤紋理與現代樹木無異。該化石的發現,將為科學界在今後研究三清山流植物演變以及古地理環境變遷等方面提供重要的證據。

在與周樹睦交談的過程中,他講得最多的是『緣分』二個字,他認為,能夠發現奇石,並能與之為友,就是緣分,每一塊奇石都要讀懂它的內涵。這需要注重學習,有一定的知識底蘊、文化積澱。周樹睦冠名三清山景泰賞石博物館。其用意是很清楚,他是在用心玩石,用他的一生去讀石啊!

奇石的神奇之處,正在於它的鬼斧神工、渾然天成,卻又絕世無雙,無法複製。在景泰賞石博物館眾多的藏品中,既有精美的圖案石,又有不少栩栩如生的動物、人物等象形石,還有以質地取勝的玉石、瑪瑙石等,真可謂神形兼備,各具其美。

2001年的中秋節,對於周樹睦來說是終身難忘的日子。那天,他陪着南昌朋友專程開車到懷玉山揀石。大半天時間過去什麼也沒找到。下午三四點鐘,他們在溪邊發現了一尊巨大的峽石,巨石被泥沙包裹,但仍掩蓋不住通體所透出的本色。這方彩玉石以金黃、淺黃、白色等塊狀或條狀色彩交織分布,深淺過渡,多呈不規則意象圖案,少有純黃者,如黃金堆聚,金碧輝煌;方掌之間,霞光萬道,疑是蓬萊仙境,山水佛韻,極為微妙,極為可貴。

「吾生尤愛石,謂是取其堅。掇拾滿屋居,安然與石眠」。如今,幾十年的光陰逝去了,周樹睦不僅創辦了江西首家賞石博物館,而且在他的房間書房裡都擺滿了各種奇石,他覺得只有與奇石為伴,他才能舒緩一天工作的勞累與疲憊,在石頭的絲絲涼意中,酣然入眠。

如今,三清山景泰賞石博物館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不斷吸引着四方遊客前來參觀。接待人數最多的一天竟達3000多人次。自開館以來,已經免費接納了12萬餘人次參觀,成為民辦文化的一件盛事。

為了弘揚石文化,周樹睦義務開過石文化講座,當地眾多學校也組織學生到奇石館參觀。同時,還有人在參觀了奇石博物館後,也加入了奇石收藏的隊伍。毫不誇張地說,奇石已經占據了周樹睦的大部份工作和生活時間,他每天都在奇石博物館裡忙碌着……[1]

作者簡介

王耀忠、江西玉山人,現供職於玉山縣廣播電視台專題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