砷化氢
砷化氢,化学式AsH3,分子量77.95 [1] 。又称砷化三氢、砷烷、胂。砷化氢是最简单的砷化合物,无色、有剧毒、可燃。标准状态下是一种密度高于空气,可溶于水(200mL/L)及多种有机溶剂的气体。本身无臭,但空气中砷化氢浓度超过0.5×10-6时,可被空气氧化产生轻微类似大蒜的气味。 [2] 常温下砷化氢很稳定,分解成氢和砷的速度非常慢,但温度高于230℃时迅速分解。尽管它杀伤力很强,在半导体工业中仍被广泛使用,也可用于合成各种有机砷化合物。 概述图引自 。
中文名:砷化氢
外文名:Arsine
别 名:砷烷
化学式:AsH₃
分子量:77.95
CAS登录号:7784-42-1
EINECS登录号:232-066-
熔 点:-116 ℃
沸 点:-62 ℃
水溶性:微溶于水,溶于氯仿、苯
外 观:无色气体
危险性符号:R12 R26 R48/20 R50/53
目录
用途
物性数据
1.性状:无色气体,有大蒜臭味。
2.熔点(℃):-116
3.沸点(℃):-62
4.闪点(℃):-110
5.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2.66
6.饱和蒸气压(kPa):1463(20℃)
7.临界温度(℃):99.95
8.临界压力(MPa):6.55
9.辛醇/水分配系数:0.68
11.爆炸上限(%):100
12.爆炸下限(%):4.5
13.溶解性:微溶于水,溶于氯仿、苯
性质与稳定性
1.在室温下稳定,加热至300ºC开始分解。
2.强还原剂。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部分分解放出不愉快的大蒜臭味。对空气的相对密度为2.7。
3.与氯、溴等卤族单质反应分别生成AsCl3、AsBr3等。具有还原性,可将硝酸银水溶液还原而析出银。极毒。所有AsH3的实验均应在通风橱中进行。
合成方法
金属砷与锌反应生成砷化锌,砷化锌再与硫酸反应得精砷烷,经多级吸附纯化可制得高纯砷烷产品。
安全信息编
大气环境中砷化氢的来源很多,主要包括夹杂着砷的金属矿石与工业硫酸或盐酸接触、黄磷尾气、焦炉尾气、密闭电石炉尾气、矿热冶炼废气、化石燃料的燃烧等各个领域的工业废气。砷化氢为强烈溶血毒物,溶血机理尚不十分清楚,红细胞溶解后的产物可堵塞肾小管,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长期在低浓度砷化氢环境中作业主要表现为头痛、乏力、恶心、呕吐,较重者可有多发性神经炎。 ;[3]
个人危害
砷化氢是强烈的溶血性毒物,一般认为血液中砷化氢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砷—血红蛋白复合物,使中毒者出现急性溶血症状和黄疸。此外,砷化氢对心、肝、肺等也有直接的毒害作用。 砷化氢中毒程度与吸入砷化氢的浓度密切相关,潜伏期愈短则临床表现愈严重。
轻度中毒有头晕、头痛、乏力、恶心、呕吐、关节及腰部酸痛、皮肤及巩膜轻度黄疸等症状。尿样可能呈酱油色,可能伴有肝脏损害。 重度中毒发病急剧,有高热、昏迷、抽搐、绀紫、巩膜及全身重度黄疸等症状,少尿或无尿。同时,尿样呈深酱色,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并伴有肝脏损害。
救治方法
职业性急性砷化氢中毒是指在职业活动中,短期内吸入较高浓度砷化氢气体所致的以急性血管内溶血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早期症状须与急性胃肠炎和急性感染区别。早期检查尿常规、尿胆原、黄疸指数及网织红细胞等,有助于确诊。
发生砷化氢中毒事故时,所有接触者均应迅速脱离现场。对接触反应者,应严密观察48小时,安静休息,鼓励饮水,口服碱性药物,并监测尿常规及尿潜血。
脱离接触后,中毒患者均应住院治疗。中毒患者应保持安静,并进行给氧治疗,同时,采取一些保护肝、肾的治疗措施。
轻度中毒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合理输液,正确应用利尿剂以维持尿量,碱化尿液。忌用肾毒性较强的药物。
对重度中毒患者,应尽早采用血液净化疗法;根据溶血程度和速度,必要时可采用换血疗法;注意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保证足够热量,对症治疗。 [4]
消防措施
有害燃烧产物
氧化砷。
灭火方法
消防人员必须佩载过滤式防毒面具或隔离式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
雾状水、泡沫、干粉。
泄漏应急处理编辑 语音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隔离450m,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构筑围 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5]
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
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导管式防毒面具,穿带面罩式胶布防毒衣,戴橡胶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接触。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应与氧化剂、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
参考文献
- ↑ [顾翼东主编.化学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671-672页]
- ↑ 物竞数据库,引用日期2020-06-22
- ↑ [王驰著. 典型有毒有害气体净化技术[M]. 2019:13页]
- ↑ 中国知网,引用日期2021-01-13
- ↑ SOMODS,引用日期2020-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