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碗窯碗事(陳巧珠)

碗窯碗事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碗窯碗事》中國當代作家陳巧珠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碗窯碗事

歷史經過歲月的變遷留下斑駁的記憶,一座座建築物蘊藏的記憶就是凝固的歷史。

碗窯村,一個曾以制碗為業的村莊,三百年來就這樣面朝大海,凝固於蕉城區的東南部。漫步於村中,一陣風帶着粗糙、樸素與神秘的氣息迎面而來。

從此岸到彼岸,從此生到彼生,在這裡感受過去與現在。

康熙年間,蔡氏先祖從泉州南安詩山鎮藍田村沿海出發,一路向着東北,在蕉城區的東南部止步不前,天時與地利,因緣和合。這裡高嶺土存量豐富,蔡氏傳承祖業,燒窯制碗,血脈在此扎土生根,匠心注入泥寮、碓房、工坊。他們與山相依,與海相伴,扎土生根,開枝散葉,開花結果,代代相承。傳統工藝福澤延綿,滋潤了這方水土,碗窯村由此而生。

梅花香自苦寒來,蔡氏將天人合一的理念凝聚成一座座大厝,五幢梅花狀的大厝在村中綻放,飛檐翹角,厝里精雕細琢,以最低調也最高調的樣子讓人震撼,其中一座古厝內有十二個天井,猶入迷宮。數百年風霜,梅花大厝至今依然挺撥矗立,歲月的曾光華與當下縷縷懷念,在這十二方天井中滋長成長長文脈。

絲路悠遠,商賈往來,閩東的山水揉合着南音南風南俗,閩南文化與閩東文化在這裡相匯、相融、相生,生生不息,蔡氏血脈延綿,媽祖宮內的香火不絕。

時間不斷雕塑着這個村莊,雕刻出韶華光陰中最美的樣子。龍窯中薪火相傳,溫暖着蔡氏子孫。百年芳香零落成泥,那些泥土經過雕塑、燒制、成形,通過海上絲路,揚起千帆,遠渡重洋。

燒制過的碗胚褪去火氣,透出金銅的銅質,黯淡的光澤、拙樸、耐品,卻又襲擊人心。蔡家人因地制宜,因材盡用,一塊塊碗胚重疊而上,建造為厝,厝內通風透氣,冬暖夏涼。牆體堅固,忍耐,冷靜,泰然,厝內光線是帶着一種穩妥、踏實祥的感覺。

碗窯村,我與她久久對視。我讀者她,她看着我,我的目光熱切,而她的神情則淡定溫暖。她不張揚,她有一種神秘卻又最自然的氣息,不管歲月如何變遷,碗胚厝依然在時光的隧道里,優雅而篤定。我觸摸她,她則儀態端正,不溜不滑,如同老祖母的那雙手,把滄桑化作力量,把溫暖化作點點質感,把我童年癢處搔回。

碗窯村,一座座泥土涅槃而來的牆,也讓我的思維在夢中涅槃,飛向美美的童話世界。 [1]

作者簡介

陳巧珠,作家,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