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碧痕镇位于晴隆县城西南面,距县城28公里,东面与鸡场镇大厂镇接壤,南面紧靠大厂,北抵沙子镇,西面与普安县接壤。全镇总面积97.14平方公里,人口2.12万人,辖4个行政村,66个村民组,居住有汉、苗、黎、彝、布依、蒙古等民族。

该镇资源丰富,有天然的溶洞2000多处可开发作旅游景点的有300多处。[1]

目录

气候条件

属温凉湿润的高原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光能资源较好,年均日照时数1462小时,全年总辐射量为103.26千米/cm,雨水充沛,年平均气温14°C,总降水量在1500-1650毫米之间,无霜期约320天。资源:煤、金、锑等矿产资源。

建制沿革

明代初叶,碧痕镇为安南卫在南部设置的三营五寨之一的必黑寨,为陇姓土司的领地。清代曾一度在该地设营驻兵,称必黑营。该营都司为讨吉利,以必黑二字的谐音,取碧玉无痕、净洁无瑕之意,谓之碧痕营,碧痕一名始定,隶属安仁里。民国初年,这里的建制寻废。

1932年3月,县始作行政区划为6区1镇10乡,设置碧痕乡,属第五区辖,区公所驻碧痕营。

1941年调整行政区划,碧痕乡为第三区辖。

1950年4月2日成立晴隆县人民政府,随即调整行政区划为3区1镇10乡,碧痕乡隶属第一区。

1958年改设碧痕管理区,1963年撤管理区设碧痕人民公公社,隶属碧痕区。

1984年取消人民公社称谓,复置碧痕乡,仍隶碧痕区。

1991年撤区并乡建镇,将箐口乡与碧痕乡合并建碧痕镇,镇人民政府驻碧痕营。[2]

自然概况

碧痕镇还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主要的几种有煤、锑、金、铜、铁等)。这些矿产资源还有待开发,该镇农户的整体生活水平偏低,据2003年统计资料显示,全镇人口年终收入低于425元以下有2.04万人,年均人收入低于625元以下有8310余人,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60%,因此,为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使该镇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接轨,不仅要加强农民的科学技术提高全民素质,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还要靠其他各行各业的发展、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吸纳大量的科技人才、争取多方的支持,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开发蕴藏的矿产资源,发展农、林、牧、渔业,作为增加经济收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条渠道。

经济发展

2021年4月28日,入选农业农村部、财政部"2021年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

旅游景点

烈士陵园

碧痕镇烈士陵园1950年县刚解放,境内匪风极甚。3月20日,匪首张明才、唐顺甫纠集溃败的"西南野战军独立师"残匪约1200人,从四面向碧痕进攻。驻守碧痕的人民解放军49师145团1营的一个排战士,会同一个中队的民兵当即应战。下午4时许,在普安开会的1营教导员程金满获悉碧痕被匪众围攻的情况后,经49师师长兼兴仁军分区司令员汪家道同意,即率一侦察排从普安乘车驰援碧痕。6时赶到碧痕,立即展开反击,歼匪30多人,匪众不支,怆惶溃逃。取得了碧痕保卫战的胜利。6月7日,碧痕乡人民政府乡长李奠邦、公安助理员焦文新(解放军战士)、通信员余国清(莲城人),率民兵30余名到地久一带征粮,途经箐口树戛村,不料被百余名土匪伏击。李奠邦、焦文新和余国清因掩护其他战友撤退,身负重伤后被俘。土匪对李奠邦三人大施酷刑,但李奠邦三人宁死不屈,终被土匪残酷折磨后杀害。李奠邦、焦文新、余国清三烈士,被安葬在县烈士陵园。三人的英勇事迹,一直在人民群众中传颂。镇南隅建有烈士陵园,安葬有在县南部剿匪战斗中牺牲的部分烈士。

仙人桥景点

位于二望坪西侧沟堑之端,岩石上的小溪常年淘蚀,形成一块巨大的石穹,长约30米,宽约35米,下部空间高约4米,面向沟堑方向敞开。石窝中央溪流端头形成一约3米直径的开窗,溪水由此下注成瀑,瀑下成潭,潭水漫出跌入谷中往下远去。弯顶岩石表现平坦如礁,与溪畔草原相接,形成鬼釜神工的奇景。[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