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碧眼胡僧,禪者知道巢中的小鳥兒尚不能鼓翼凌空,善哉,善哉,他默然自悟,終於不忍心搬去頭頂的鳥巢,讓他們成長吧,哦,我還可以給它們一家講經。禪者再入禪定,靜觀此鳥的因緣,一切生靈,皆有佛性。

目錄

原文

在古老的河畔森林,有一個高僧修行。他安祥地進入甚深禪定,形如枯木,心如死灰,陽光在他臉上輕撫,象鍾情於郎君的美慧女人。

天上飛來一隻小鳥,想尋找一個安家的地方,它飛行得很累很累,仿佛飛翔之力已盡。猛然間它看到靜靜不動的禪者,便落在他的頭頂,禪者游心於梵天妙境,在鳥的眼中,他象岩石象古松。

小鳥在禪者頭上築好了巢,又和它的愛妻產下兒女一群,禪者依然無覺,真心融匯萬物合一的光明。有一天他終於出定,啊,頭頂上已有一個生命之家;哦,生命,生命,眾生平等的生命。

禪者知道巢中的小鳥兒尚不能鼓翼凌空,善哉,善哉,他默然自悟,終於不忍心搬去頭頂的鳥巢,讓他們成長吧,哦,我還可以給它們一家講經。禪者再入禪定,靜觀此鳥的因緣,一切生靈,皆有佛性。

鳥兒都能自在飛翔,在林中快樂歌吟,鳥兒從遠方采來雪山的靈芝作為供養,慈悲的禪師呀,你一定是至真的聖人。百鳥翔集於禪者的身旁,象弟子圍繞師尊,禪師緩緩地舒展筋骨,時節因緣到了,他要下山了,身心輕如春風。後來,有人叫他達磨老祖,有人稱他碧眼胡僧。[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觀樂觀兩種。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