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磷酸依米他韋膠囊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磷酸依米他韋膠囊磷酸依米他韋膠囊(東衛恩)案例,丙肝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感染丙肝後如不進行及時治療,會引起肝硬化[1]、肝衰竭及肝癌,進而導致死亡,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和公共衛生問題。世界衛生組織(WHO)2016年4月份更新的數據顯示,全球慢性HCV感染率約為1.1%,感染人數約1億。我國是全球丙肝患者最多的國家之一,丙肝病毒感染者約有1000萬例。

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症狀隱匿,呈現出「高隱匿、高漏診、高慢性化」,以及「低認知、低就診、低治療」的三高三低防治特點,HCV感染的診斷率及抗病毒治療率均較低,在人群中存在較多的隱匿傳染源。據報道,我國有約72%的丙肝患者未被確診,約73%的未治療患者,每年新發丙肝患者約55萬人,而得到有效治療的患者僅有4萬名左右。

HCV呈高度異質性,容易發生基因突變,目前尚無有效的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問世,但其仍屬於可防、可治的疾病。針對HCV感染臨床主要的治療方式是抗病毒治療。早期臨床用藥使用的是聚乙二醇[2]干擾素(Peg-IFN,P)聯合利巴韋林(RBV,R)治療方案,但該方案對於基因1型患者應答率較低,存在一些治療禁忌症,同時也伴有較多和比較嚴重的不良反應。隨着全球小分子口服直接抗病毒藥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 Agents,DAAs)的研發,丙肝治療已獲得突破性進展,一系列含有DAA的藥物組合相繼獲批上市。與傳統的SOC(INF聯合RBV)治療相比,包含DAA的治療方案可提高患者的持續應答率,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同時縮短療程。雖然已有多種藥物批准上市,但藥品可及性仍較低,隨着公共衛生及健康意識的不斷提升,丙型肝炎基礎知識的不斷普及,患病人群的檢出率和願意接受治療的人群比例不斷增加,預計未來需要接受治療的人群及臨床需求將越來越大。

磷酸依米他韋膠囊是我司自主研發的1類抗丙肝NS5A蛋白酶抑制劑,臨床上用於基因1型丙肝患者的治療,可為國內更多丙肝患者提供新的治療選擇。

目錄

研發設計

研究思路和總體方案如下

研發歷程

我司針對NS5A靶點,以BMS-790052為陽性參照,合成了一系列結構新穎的化合物,通過大量的前期篩選,2012年實驗室首次合成了抗病毒活性、藥代、安全性都非常優秀的化合物磷酸依米他韋(DAG181)。

經過對磷酸依米他韋合成工藝的優化、質量研究、製劑工藝處方的開發,試製了申報批、毒理批、I期臨床樣品,2014年成功申報臨床並獲得I期臨床批件。隨着規模的放大和商業化生產的需要,對本品合成工藝進行了不斷的調整優化,通過小試進一步確認主要生產工藝參數,深入研究和了解各反應參數對工藝和產品的影響,進行多批次GMP生產規模的樣品試製,於2016年申報並獲得II/III期臨床批件。

2016年-2019年,本項目共開展8項臨床研究,分別是磷酸依米他韋膠囊I期臨床試驗(試驗登記號:CTR20170932);磷酸依米他韋與索非布韋在健康受試者中的單中心、開放、穩態藥物相互作用試驗(試驗登記號:CTR20161058);磷酸依米他韋膠囊II期臨床試驗(試驗登記號:CTR20170624);磷酸依米他韋膠囊III期臨床試驗(試驗登記號:CTR20180228);磷酸依米他韋與奧美拉唑藥物-藥物相互作用試驗(試驗登記號:CTR20182439);磷酸依米他韋膠囊藥物-藥物相互作用試驗(試驗登記號:CTR20190144);磷酸依米他韋在腎損傷與健康受試者中的臨床試驗(試驗登記號:CTR20192599);磷酸依米他韋在肝損傷與健康受試者中的臨床試驗(試驗登記號:CTR20192649)。其中II/III期臨床結果表明,依米他韋針對基因1型患者的SVR12達99.8%,展現了顯著的臨床療效;總體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

2019年9月磷酸依米他韋申報上市(受理號:CXHS1900030),同年11月獲得優先審評資格;並於2020年12月獲批上市(批准文號:H20200015),成為我國首個本土原研的抗丙肝1類新藥。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