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縣
禮縣隸屬於甘肅省隴南市,地處甘肅省東南部隴南山區,長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漢水上游,地跨東經104°37′-105°36′,北緯33°35′-34°31′之間,東鄰天水市秦州區、西和縣,西接宕昌縣、岷縣,南連武都區,北與天水市武山縣、甘谷縣接壤。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境內海拔最高3312米,最低1080米,平均氣溫9.9℃,年均降雨量488.2毫米,全年日照1968.1小時,無霜期183天。總面積4299.92平方公里,共轄15鎮14個鄉,568個村,截止2016年人口54.29萬。
禮縣是秦族、秦文化的真正發祥地,素有「秦皇故里」之稱。名優特產有禮縣大黃、當歸、羊肚菜、酒柿子等。有甘肅秦文化博物館、秦第一陵園——秦西垂陵園、祁山武侯祠等景點。
2018年5月21日,禮縣入選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典型縣。[1]
目錄
基本概況
禮縣是甘肅省隴南市下屬的一個縣,位於甘肅東部,西漢水上游。與之接壤的縣市有:東邊天水市秦州區、西和縣,西邊宕昌縣、定西市岷縣,南邊武都區,北邊天水市武山縣、甘谷縣。面積4299平方公里,人口56.8萬。郵政編碼 742200,縣政府駐城關鎮。轄有15鎮14鄉:城關鎮、鹽官鎮、石橋鎮、白河鎮、祁山鎮、永坪鎮、永興鎮、紅河鎮、寬川鎮、中壩鎮、龍林鎮、雷壩鎮、羅壩鎮、崖城鎮、洮坪鎮、上坪鄉、固城鄉、馬河鄉、湫山鄉、雷王鄉、白關鄉、王壩鄉、灘坪鄉、肖良鄉、三峪鄉、橋頭鄉、草坪鄉、江口鄉、沙金鄉。
歷史沿革
禮縣歷史悠久,人文景觀豐富,旅遊業獨具特色。明成化九年始置禮縣,殷末,周時是秦人的發祥地;先秦文化的重要發掘,將以無窮的魁力吸引眾多遊人訪古尋幽。以禮名縣雖為時較晚,但其地卻開發很早,歷史相當悠久。石橋鄉高寺頭仰韶文化遺址,1964年出土了人首器形蓋,1986年又出土了石、陶、骨器多件,經測定系距今5000多年前氏族公社時期用物。夏商時期,地屬雍州。
2018年,禮縣通過扶持農村創業創新主體,建立脫貧帶動機制等措施帶動特色產業發展。制定創業創新實施方案,成立協調推進領導小組,出台「一扶一帶」產業扶貧獎補暫行辦法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累計創建創業創新園區(基地)100多個,發展合作社1657個、龍頭企業30個、電商團隊42個、電商企業63家、網店2800個、微商3000人,農村創業創新人數達到2萬多人,有力促進了特色產業快速發展,帶動了貧困戶快速增收、穩定脫貧。
歷史建制
大禹「蟠冢導漾」,導的就是流經禮縣的西漢水。周朝時期,周孝王「邑非子於秦」之前,雖然秦都邑短時間的遷到了今清水縣境內的秦亭,但很快秦莊公又將都邑迂迴西垂,「居其故西犬丘」。中經襄公,直至文公時秦都才由西垂遷到湃渭之會。秦昭襄王時隴西郡,轄禮縣一部分地域。秦朝時,地域東北部屬隴西郡西縣,西南部仍為氐羌人所居,尚未置郡縣。西漢時,地域東北部屬涼州刺史部隴西郡西縣,西南部屬益州刺史部武都郡、嘉陵道和隴西郡羌道,王莽改西縣為西治。東漢時,東北部屬涼州刺史部漢陽郡西縣,西南部屬武都郡武都縣及羌道。
三國時,東北部屬秦州漢陽郡西縣隸於魏,西南部屬武都郡武都縣隸於蜀。晉時,東北部屬秦州天水郡始昌縣(晉改西縣曰始昌),西南部屬武都郡武都縣,仇池國(296—322)時期,全部地域屬仇池國。
前趙(304—329)、後趙(319—351)、前涼(314—376)、前秦(351—394)、後秦(384—417)時期,這幾個地方割據政權或全部或部分,或較長時間或短暫地占據過本縣地域,在此期間,東北部均稱天水郡始昌縣,西南部均稱仇池郡。前涼時曾在東北部置西城校尉。
西秦(385—431)時,東北部屬秦州漢陽郡陽廉縣,西南部分屬仇池郡及白馬郡。北魏時,紅河、鹽宮一帶分屬秦州漢陽郡的陽廉、黃瓜二縣,永興、平泉一帶分屬南秦州天水郡的水南、平泉、平原三縣,城關地區屬南秦州。漢陽郡的蘭倉、谷泉二縣,江口以下地區分屬南秦州仇池郡的階陵、倉泉二縣。
西魏時,鹽官以東地區仍屬秦州天水郡陽廉、黃瓜二縣,永興、城關地區分屬成州漢陽郡的水南、漢陽二縣,西南部地區分屬成州潭水郡的潭水、甘若、武定、相山四縣及成州仇池郡的階陵、倉泉二縣。北周時,鹽官以東屬黃瓜縣(陽廉省),永興、城關地區屬成州仇池郡漢陽縣,西南部地區屬成州仇池郡的潭水、上祿二縣。
唐時,東北部先屬山南西道成州的漢源、長道二縣,後屬隴右道秦州長道縣,西南部分屬隴右道成州上祿縣及宕州良恭縣。鹽官城曾為党項馬邑州治所,隸於秦州都督府。
五代的岐、唐、晉、周時,東北部屬隴右道秦州天雄、雄武節度使所轄的長道縣,西南部沒於吐蕃。五代漢時全縣地域沒於吐蕃。北宋時,東北部屬長道縣,西南部屬大潭縣,兩縣先屬秦鳳路之秦州,後改屬岷州。
南宋時,仍為長道、大潭兩縣地,但改屬利州西路的西和州所轄,鹽官以東地域屬天水軍(州級建制,治所在今天水鎮)轄治。
元朝時,東北部的長道縣地域並人西和州,而於今城關鎮別置「禮店、文州蒙古漢軍西番軍民元帥府」,下轄「禮店、文州蒙古漢軍西番軍民上千戶所」及「禮店、文州蒙古軍民奧魯干戶所」;「元帥府」負責西和州、武階、文州地區的軍民安全,「上千戶所」則僅統攝今城關及西南部地域的軍民。
明初承元制,洪武四年(1371)置「禮店守御千戶所」,隸岷州衛,屬陝西都司,洪武十五年(1382)改隸秦州衛,屬仍舊。成化九年(1472)割秦州19里置禮縣,屬鞏昌府所領的秦州管轄,原「千戶所」與縣並存不廢。清朝時,順治十六年(1659)裁撤衛所十百戶,將鞏昌衛、文縣所、西固所歸併禮縣統轄,屬鞏昌府。雍正六年(1727)改屬秦州。
中華民國時,民國2年(1913)袁世凱令各州府改道,禮縣屬隴南道,旋改渭川道。
民國16年(1927)道廢,縣直屬於省。
民國25年(1936)蔣介石令甘肅全省設七個行政專員公署,禮縣屬第四區(天水)專署領轄。
建國前後
1949年8月17日禮縣解放,隸武都專區,1955年10月劃歸天水專區,1985年7月又劃歸隴南地區。
地理位置
禮縣地處甘肅省東南部,隴南市北部,地跨東經104°37′-105°36′,北緯33°35′-34°31′之間,東鄰天水秦州區、西和縣,西接宕昌、岷縣,南連隴南市武都區,北與武山、甘谷縣接壤。全縣面積4299.92平方公里,南北長103千米,東西寬約88千米,轄4鎮25個鄉,11個社區居委會,568村,全縣總人口54.3萬人,常住人口為49.75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37萬人,民族以漢族為主,占全縣總人口的98.2%,另有回、藏、滿、蒙4個少數民族。禮縣地勢處西北向東南傾斜,境內海拔最高3312米,最低1080米。平均氣溫10.9℃,平均降水500.7毫米,全年日照1761.8小時,無霜期202天。禮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山巒重疊,坡陡谷深,受新構造運動的影響,山谷切斷較深,山地面積大,占全縣總面積的91%。
禮縣永興鎮、永坪鎮境內有秦人先祖西垂陵園大堡子山秦公大墓。在城關鎮以東,距離城關鎮12公里,2001年7月大堡子秦公墓地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氣候特點
禮縣地處甘肅省東南部隴南山區,長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漢水上游,東鄰天水、西和,西接宕昌、岷縣,南連武都,北與武山、甘谷接壤。禮縣深居內陸,為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境內海拔最高3312米,最低1080米,平均氣溫9.9℃,年均降雨量488.2毫米,全年日照1968.1小時,無霜期183天。
禮縣氣候節特徵明顯,冬長夏短,春秋適中。
春季,3月至5月,70天左右。入春後的天氣,處於冷暖空氣交替期,天氣多變,冷暖起伏大。「有一日三變」現象,這時期常伴低溫,有連陰雨天氣發生。春天是一年的開始,春暖花開,氣候宜人是一年的第一個好季節。
夏季,5月至8月。5月以後逐漸進入梅雨季節,降水量大,雨量集中,暴雨頻繁,偶有山洪暴發而造成洪澇災害,有的年份雨季結束早,降雨量少而造成高溫伏旱。7、8月正值盛夏,以晴熱天為主,午後到夜裡多有雷陣雨。氣溫高、日照強、蒸發大,有一段乾旱期。
秋季,9月至11月,夏末秋初,冷暖空氣再次交匯,9月以後,時值農曆8月前後,一般有一段陰雨綿綿的天氣。10月份天氣比較穩定,常呈現天高雲淡,爽氣宜人的氣象,這是一年第二個好季節。
冬季,12月至2月。這個時期往往因西伯利亞和蒙古冷空氣的侵入,氣候寒冷,缺雪乾燥,成為寒冷乾燥季節,河水結冰、草樹脫葉。次年「立春」後,因寒潮強度影響,出現霜凍災害,氣候反常時,有的年份出現春雪,果木花蕊受害,南山地區小麥受影響。
行政區劃
15鎮:城關鎮、石橋鎮、鹽官鎮、白河鎮、永興鎮、永坪鎮、祁山鎮、紅河鎮、寬川鎮、羅壩鎮、崖城鎮、中壩鎮、龍林鎮、雷壩鎮、洮坪鎮。
14鄉:馬河鄉、固城鄉、湫山鄉、上坪鄉、沙金鄉、白關鄉、橋頭鄉、草坪鄉、王壩鄉、灘坪鄉、肖良鄉、三峪鄉、雷王鄉、江口鄉。
宏觀區位
禮縣位於甘肅省東南部,隴南地區北部,地處東經1 04°37』—— 105°36』至北緯33°35』——34°31』,屬北半球典型內陸區域。
自然區位
禮縣地處甘肅省東南部隴南市北部,東鄰天水、西和,西接宕昌、岷縣,南連武都,北與甘谷、武山接壤,境內面積4300平方公里,海拔1080——3312米之間,年平均日照時數1968小時,氣溫9.9℃,降雨量483毫米,無霜期183天,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屬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區。
行政區位
全縣設14鄉及15鎮,共有568個村委會,7個居委會, 2667個村民小組。全縣南北長l03公里,東西寬88公里,總面積 4299.92平方公里。它東連天水市、西和縣,西連宕昌、岷縣,南界武都,北接武山、甘谷。距省會蘭州345公里,天水市97公里,隴南市府駐地武都250.5公里。
人口分布
截止2010年,禮縣總人口52.10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93萬人,農業人口48.17萬人。
民族分布
禮縣以漢族為主,占全縣總人口的98.2%,另有回、藏、滿、蒙4個少數民族。
地形地貌
禮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山巒重疊,坡陡谷深,受新構造 運動的影響,山谷切斷較深,山地面積大,占全縣總面積的91%,而川壩地,僅占全縣總面積的9%。境內流水,由東北向西南徑流,在西部、北部、南 部的山區,有天然次生林,植被覆蓋較好。
禮縣地貌特徵明顯,主要有四種:東北部和西南部的少部分地區,屬輕切斷黃土梁峁中山區,面積為1044.7493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24.297%,坡度15—25度, 海拔1500—1900米,相對高差500米左右。區內溝壑縱橫,梁峁相間,梁峁上黃土受到侵蝕,泥岩、砂礫岩裸露,遇到雨季,水土流失更為嚴重,泥石流發生頻繁,陰雨季節常有滑坡出現。
東南部為重切斷土石中山區,這主要是西漢水下遊河谷兩岸山 區,面積834.8320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19.415%,海拔1100—2100米左右,相對高差1000米。這類地區,山勢陡峻,峽谷幽 深,基岩裸露,石質山頂覆蓋薄層黃土,岩性以頁岩、板岩為主,另 外有未變質的砂岩,砂礫岩,地表是厚而疏鬆的風化層,岩石表層風 化強烈,每遇洪澇,山體滑崩,泥石流遍地。
西北、西南部為中切斷石質中山及亞高山區,面積2207.1030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51.330%,屬秦嶺石質山地,海拔1340一3312米,相對高差2000米左右,坡度25—35度,從山腳至山頂,古生代 基岩處處皆是,土壤以褐色土、山地棕壤、山地草原草甸土和山地草 原土為主,這類地區有大面積的森林,植被覆蓋尚好,水土流失較輕。
川壩河谷平原區,分布在西漢水及其支流的流域裡,為新構造運 動以來的洪水沖積河谷平原,主要地形有河床、河漫灘和一級階地、平緩斜坡,面積213.1763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4.95%,海拔一般在1400—1500米之間,相對高差100米左右,地勢平坦,水資源豐富,土壤肥沃,是全縣的主要產糧地區。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截止2010年,禮縣有土地資源628.35萬畝,其中耕地199.63萬畝、園地6.22萬畝、林地198.21萬畝、牧草地111.84萬畝、居民點及工礦用地0.62萬畝、交通用地3.76萬畝、水域8.5萬畝、未利用地99.75萬畝。農林牧用地比重偏大,屬於農林牧結構的土地利用現狀。
礦產資源
礦藏主要有金、銻、鉛、鋅、鐵、瑪瑙石、大理石等。最為馳名的禮縣金礦帶,特別是羅壩金礦帶,洮坪金礦帶,遠景儲量十分豐富。黃金生產已成為全縣的支柱產業。2007年,黃金產量達1012公斤。
經濟發展
禮縣地處中國內陸腹地。從宏觀上看,禮縣位於西北經濟區的南緣,是中國西部大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
交通區位:禮縣位於甘肅南部隴南山地,交通網絡系統還很不完善。禮縣不通鐵路,交通方式較單一,距天水和洛門火車站都有近百公里的距離,主要以公路為主。境內G247國道(禮武公路)沿西漢水縱貫全境至武都區,G7011(十天高速)東到天水市、南到西和縣、成縣。
S306徐禮公路(徐家店——禮縣),由天水沿華雙公路南行25公里到徐家店,分岔西南行,經平南鄉、小天水至祁山堡到達禮縣,全長72 公里。
禮洮公路(禮縣——洮坪),由禮縣城關鎮,經石橋,從瑤峪向西進溝,自白金上山經馬泉下山,翻石狗山到洮坪鄉,西北方向溯洮坪河,止於上洮坪,全長4 3公里。
四禮公路(武山四門——禮縣)禮縣境內42公里,四禮公路接定天公路是通往省會蘭州的一條捷徑,比禮縣經天水少走43公里。
初步核算,2007年,全縣完成生產總值102631萬元,同比增長11.8%。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41205萬元,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22054萬元,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39552萬元,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5.0%、13.2%、17.3%。 全年實現大口徑財政收入6276萬元,同比增加2811萬元,增長81.1%。全縣財政支出達到57587萬元,增長38.6%。全縣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1158萬元,同比增長29.5%。
工業生產平穩增長,整體效益逐步提高。全縣限額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13860萬元,同比增長17.1%。銷售產值完成31166.3萬元,產銷率達99.9%。
2011年經濟運行的主要特點:
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經統計核算,2011年全縣完成生產總值197811萬元,完成年計劃的103.9%,同比增長10.3%。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69184萬元,完成年計劃的103.3%,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51833萬元,完成年計劃的113.7%,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76794萬元,完成年計劃的98.8 %,同比增長10.4%;建築業增加值完成12020萬元,同比增長15.0%。一、二、三產業占GDP的比重為34.14:26.20:39.66。
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2011年全縣完成農業總產值107987萬元,較上年增長7.87%;實現農業增加值69184萬元,較上年增長6.3%。一是糧食產量再創歷史新高。全年糧食總產量為142136.1噸,較上年的134477.3噸,增產7658.8噸,增長5.69%。分作物看,小麥總產量為68227.5噸,同比增長1.38%。玉米總產量為23794.1噸,同比增長15.45%。洋芋總產量為43020.4噸,同比增長9.27%,其餘各項作物均較上年有所增長。二是農業特色產業開發勢頭強勁。蘋果產量達56580.52噸,同比增長0.74%;花椒產量達2031噸,同比增長48%;核桃產量達3639噸,同比增長63.5%,林果產業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三是農民收入快速增長。在抓好農業生產的同時,勞務產業依託品牌優勢,通過強化組織培訓,進一步提高勞務輸轉的質量和效益。全縣累計輸出勞務工13.43萬人,同比增長4.76%。實現勞務收入14.34億元,同比增長27.7%,極大地促進了農民增收。農村抽樣調查資料顯示,2011年我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525元,完成年計劃的100.2%,人均增加326元,同比增長14.8%。其中: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收入分別完成911元、1183元,同比增長14.3%、4.14%。
工業經濟保持了增長勢頭。全縣工業經濟迎難而上,努力克服季節性因素與礦山企業衛片執法停產等不利因素,積極整合黃金礦產資源,加強工業生產調度,強化企業管理,確保企業實現滿負荷生產。全年限額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63779萬元,同比增長19.2%。完成增加值29591萬元,完成年計劃的117.3%,同比增長19.2%。銷售產值完成63561 萬元,同比增長23.5%。在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中,售電量11955萬千瓦時,同比增長11.3%。黃金完成931公斤,同比下降3.5%。
消費品市場持續活躍,零售總額持續增長。2011年,在消費需求快速增長和物價上漲雙重作用推動下,全縣消費品市場呈快速增長的發展態勢。全年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0000萬元,完成年計劃的103.1%,同比增長23.3%。其中:縣的消費品零售額完成30700萬元,同比增長26.14%;縣以下的消費品零售額完成19300萬元,同比增長18.9%。
項目建設成效顯著,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高速增長。全縣上下搶抓重大政策與投資機遇,積極主動地爭項目、上項目、抓項目、促項目。2011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83689萬元,同比增長35.9%。其中:城鎮和農村投資分別增長為38.85%、9.27%。特別是甘肅秦文化博物館、秦人廣場、圖書館、西漢水風情線、清水河公路等一批重點項目竣工,縣一中、縣醫院、縣實驗中學、縣二中、鹽官小城鎮建設等重大項目進展順利,有力地拉動了全縣經濟增長和城鄉基礎設施改善。
財政收入增速趨緩,金融運行形勢良好。全縣全年大口徑收入完成16292萬元,完成年計劃的93.3%,同比增長2.69%。其中: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1183萬元,完成年計劃的89.6%,同比下降4.54% 。財政總支出160337萬元,同比增長11.98%%。截止12月底,全縣金融機構存款餘額達到448502萬元,同比增長16.4%。其中居民儲蓄存款餘額295352萬元,同期增長26.3%。金融機構貸款餘額完成121021萬元,同比增長22%。
禮縣全縣轄4鎮24鄉,,面積4299.92平人公里,總人口50.33萬人。本要產小麥、玉米、洋芋(土豆)、大豆等糧食作物和蘋果、花椒、核挑等經濟林果,是全國32個優質水果基地縣之一。境內有各種藥用動植物5 3 4種,素有「隴南藥鄉」之稱,被譽為「五朵金花」的大黃、紅芪、當歸、黨參、半夏等中藥材遠近聞名,尤其是「雙鹿牌」大黃遠銷海內外,年出口量約占全國的一半,海外稱「中國銓黃」。全縣有森林面積75.9萬畝,大然草場144.4萬畝,發展畜牧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歷史悠久的鹽官騾馬市場聞名西北。
農副產品
禮縣是全國32個優質水果生產基地之一,生產的「花牛」、「富士」蘋果在港澳及東南亞市場具有極高的聲譽。生產的花椒粒大、味濃、色澤紅潤、芳香彌久。生產的核桃皮薄仁大,營養豐富。禮縣適宜於多種中藥材生長,藥材種植面積大,家種藥材品種多,所產大黃、半夏、紅芪、黨參、當歸等藥材,高產質優,被喻為藥族「五朵金花」。尤其是西南部銓水—帶所產的「雙鹿牌」大黃,出口東南亞多國, 出口量占全國的56%,被譽為「中國銓黃」。
其他資源
2016年5月22日,甘肅省2016年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評審結果公示,禮縣上榜。
社會事業
2007年,承包科研項目22項,已驗收項目17項。科技推廣戶達4263戶,科技示範戶達21420戶。全縣29個鄉鎮通公路的行政村比重為98.2%,用電戶比重為80.7%,通電話的行政村比重為99.1%,有線電視人口覆蓋率為97%。全縣共有學校492所,教師4669人,在校學生106739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9.7%。全縣共有醫療機構40個,病床368張,醫務人員836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的人數達421807人。
文化事業
截止2011年,禮縣有文化館、博物館、文化娛樂中心、圖書館、赤土山園林管理所、祁山武候祠管理所、文物保護隊、文化市場稽查隊、禮縣秦劇團.禮縣先秦既三國研究會、禮縣私、公立書畫院各1個,基層文化站11個,各類文化市場灘點40處。有各類專兼職文化工作者100多人。
社會保障
2013全年,禮縣減少貧困人口4.46萬人。實現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等社會保險新擴面1549人,落實各類社保專項資金5.05億元,城鄉低保標準分別比2012年提高15%和28%,農村五保供養人均補助標準提高到2600元,新增城鎮就業4565人。
醫療衛生
2007年,禮縣共有醫療機構40個,病床368張,醫務人員836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的人數達421807人。[27] 2013年,禮縣建成3所鄉鎮衛生院和26個標準化衛生室,新農合參合率達97.1%,一卡通實現全覆蓋。
基礎設施
2013年,禮縣實施重點管理項目196項,累計完成投資50.8億元。十天高速、洛禮公路、禮武公路等重大交通項目開工建設,建成通鄉油路2條、農村公路通暢工程58項、便民橋5座,全縣農村公路養護覆蓋率達到100%。2013年禮縣全面完成4個小城鎮建設總規、市政設施專項規劃、風貌特色專項規劃和100個新農村建設規劃,實現了全縣29鄉鎮總規全覆蓋。全縣城鎮化率提高到18.5%。
科教事業
2013年,禮縣實施教育建設項目31項,完成科技培訓11萬人次。
截至2008年,禮縣教育系統現有教職工已達4868人(其中女2066人),本科學歷693人(第一學歷189人),大專學歷2249人(第一學歷1179人),中師及其他學歷1926人。專任教師共4628人,高中教師學歷合格率為52.1%,初中教師學歷合格率為98.5%,小學教師學歷合格率為98.9%。具有各級各類專業技術職稱人員共4676人,其中副高級職稱27人,中級職稱1229人,初級職稱2808人,其他未評審職務人員共 612人。
旅遊資源
禮縣地處蘭州、西安、成都三大旅遊區的包圍之中。北鄰絲綢之路旅遊線,又同時處在先秦文化、三國文化的旅遊線上。天水、寶雞、漢中、廣元和九寨溝等旅遊業比較發達的市、區,環繞在禮縣周圍。運用大旅遊、大發展、大產業的觀念確定禮縣旅遊發展方向,大膽創新、科學論證、精心設計,就能夠變劣勢為優勢,變資源為效益。
禮縣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素有「秦人發祥地,三國古戰場」之美譽。這裡是一方古老而神奇的沃土。據已發掘的古文化遺址證明,早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在這裡繁衍生息,創造了燦爛的歷史文化,同時也為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留下了眾多的名勝古蹟。其中最為著名的有大堡子山秦人第一陵園——秦西垂陵園;全國五大武侯祠之一——祁山武侯祠:詩聖杜甫流寓秦州留下《鹽井詩》的鹵城鹽井祠和姜維與司馬昭交戰之地——鐵籠山等。禮縣人文薈萃,人傑地靈。東漢趙壹出生於西縣,五代王裕浣腸於西江,南宋吳璘抗金於永興,元朝蒙人設府於天嘉,明末李自成戰鬥於是邑,民國吉鴻昌視察來斯邦。禮縣還是元代重臣趙世延、明禮部尚書門克新的故里。值得一提的是,秦西垂陵園震撼了世界,大堡子山早期秦文化遺址被選入2006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著名的名勝古蹟有:趙盂頫書趙世延家廟碑、文廟大殿、赤土山園林、香山風景區、翠峰寺、黃金寺、洮坪林區、大河邊草原、紅河水庫、苗河水庫等都是旅遊觀光的好去處。鹽官鹽井、祁山武侯祠、三國古戰場鐵籠山、大堡子山秦公陵園等,更是美不勝收。
日月交輝盈紫氣,山川聚秀景醉人。天嘉福地風物美,仙樂柏耕月夜琴。 東台無影傳佳話,西江有感煥人文。祁山暮雨山容靜,漢水春波水浪新。幽谷金瓜本地秀,廣福玉像白天成。龍泉天影星斗燦,聖陽仙洞日月明。西湖一脈連絕岸,王台半島鎖龍門。聖泉夜月鑒今古,雷峰夕照赤乾坤。碧潭倒影景愈奇,黑峪懸石險絕倫。 金輪月照仙跡渺,巒亭瑞霧兆年豐。江口觀潮波如瀾,翠峰聽濤水若風。懸忽石動地欲舞,間歇泉飛奏瑤琴。山頭日照谷底雨,雲海蜃景天趣生。顯跡赤土殊砂染,南海碧水綠如茵。香山煙霧連蒼宇,古泉魚躍樂昇平。
祁山堡
祈山堡始建於西漢,在禮縣城北23公里處,位於祁山鄉西漢水之濱北側,正當天水至禮縣、西和公路之傍。上有武侯祠,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祈山堡是依山就勢修建的城堡。在東西長達百餘里的寬闊川壩中,一峰突起,高數十丈,峰頂平坦如坻,寬廣約2000平方米,古木森森,濃蔭蔽空,朱甍畫棟,幽靜肅穆。登堡遠望,西漢水繞堡滾滾西去,堡北山麓諸葛大軍的九寨故壘歷歷在目,堡南有集馴戰馬的圈馬溝,
祈山堡,《三國演義》稱祁山大寨,是諸葛亮的祁山前線指揮部所在地。因諸葛亮六出祁山而聞名於世。孔明在此建節指揮三軍攻魏,其軍事大家的風範令人折服。其實,祈山堡並非祁山,而是祁山(今稱祁家大山,在西和縣北長道鎮南側屏風峽兩側)北側西漢水邊一座小丘堡。《西和縣誌》載:「西和縣北四十里屏風峽,左右兩山皆號祁山,《水經注》亦稱祁山。
蜀漢後主建興六年(228),諸葛亮率師第一次出祁山攻魏,兵敗街亭,揮淚斬馬謖。建興九年(231)又二次出兵祁山,廟內有宋郭恩祁山神廟碑記,亦以屏風峽為祁山」。《水經注》載:「西漢水北,連山秀舉,羅峰競峙,祁山在嶓冢山西七十里許,山上有城,極為嚴固,昔諸葛亮攻祁山即是城也。漢水經其南,城南三里有諸葛壘,壘之左右,猶豐茂宿草,蓋亮所植也」。
祈山堡地勢險要,是居民富庶、糧草充裕的軍事要塞。東可進取鹽官、天水關,西可攻取隴右,南可退回祁山,回軍漢中,確是進可攻,退可守,是當年重鎮要塞。
武侯祠
武侯祠屹立在祁山堡的蒼松翠柏中,始建於南北朝,現存殿宇系清代重建,分3殿3院,房屋30餘間,為硬山頂土木結構。大門外有照壁和戲台,正殿內有諸葛亮的塑像,高約3米,羽扇綸巾,儀態端莊,神情自若,一派寧靜致遠的超然情態。兩旁侍立姜維、楊儀 ,關羽、關興、張苞等人塑像,是全國現存規模較大的9座武侯祠之一。祠內有歷代名人書寫的匾額30餘面,楹聯5副,歷代碑刻20餘通,這些碑文均以清秀的筆峰,精練的文字,讚美了諸葛亮鞠躬盡瘁,流芳百世的一生。千百年來,諸葛亮六出祁山的故事廣泛流傳,文人雅士熱情謳歌,頌揚孔明匡扶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風亮節和卓越軍事才能,留下了數以百計的優秀詩篇。清代詩人劉方靄《謁祁山廟詩》寫道:「勝地登臨景色幽,武侯事業震千秋依山立壁埋芳草,指土為糧繞綠洲。歷數將終逢主暗,興師未捷已仙遊只今寂寞遺孤廟,帶恨河聲一水流。」
每年二月廟會,當地居民前來焚香禮拜,絡繹不絕。其中老年人最多,他們手執拐杖爬上祁山堡,在諸葛亮塑像前點燃三炷香,亦步亦趨,頂禮膜拜。之後,還要摸摸塑像的手腳,祈求保佑自己眼明耳聰,家諧鄰親,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祁山暮雨
祁山暮雨是祁山堡和武侯祠的總稱,涵蓋整個山區,站在橫跨漢水的祁山大橋遠眺,東西長達百餘里寬闊的川壩中平地突出一峰,高33.3米,峰頂坦如席面,寬廣約2000平方米。喬木森森,濃蔭遮地,朱甍畫棟,幽靜肅穆,風景恰人,素有「祁山暮雨」之景觀。登堡遠望,西漢水繞堡滾滾西去,站在堡頂,四面觀望,北山麓諸葛大軍的九寨故壘歷歷在目、隔道相望。相傳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時,在那裡紮下九個營寨,宛如一字長蛇陣。有孔明試馬的上馬石,南面遙對的即是巋然屹立的大祁山,東北有當時稱鹵城的鹽官,過鹵城則是射殺魏將張郃的木門道和天水關。東可進取鹽官、天水關,西可攻取隴右,南可退回祁山,回軍漢中。祁山自古富庶,十分有利於諸葛亮就地養兵的耕戰政策,確是進可攻、退可守,居民富庶、糧草充裕的軍事要塞。[2]
風俗民情
禮縣地域廣闊,有漢、回、藏族居住,受地域和環境影響,禮縣風俗民情在大致相同的情況下隨着地域的不同,各民族、各地,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民情。有的地方,隨着社會發展,過去的一些風俗也漸漸失傳。對有地域特色的民俗進行了搶救性發掘。
說春
說春:春官(民間稱說春的農民為「春官」)「說春」是流行於禮縣龍林、太塘、大灘和西和石峽地區的一種原始說唱藝術,這一習俗由來已久,在甘肅絕無僅有。據說,古代每年「立冬」之後,皇上將新一年的「節氣表」,通過較大規模的祭祀活動後,再傳給各州、府、縣,然後再由各路春官通過「說春」的形式分給各家各戶。過去春官外出說春要經過有關部門的批准,所得收入也要納稅。相傳,在某一朝代,龍林一帶天旱無收,當地群眾難以飽腹,於是求告於縣官。縣官將說春的差事專門給了這一帶的春官,要他們用說春所得以補天年。這樣代代相傳,說春習俗在龍林一帶就傳了下來。
過去,說春有一套嚴格的組織紀律,每年冬至節前,要由大家選舉出「春官頭」主持召集本地區的春官開會,協商活動路線,一旦商定後,就不能越境到別的春官活動區域內去。立冬後「春官」肩搭錢衩,手提響環棍,每二人一組,懷抱纏繞五色絲線的木雕「春牛」,揣一疊木刻印製的廿十四節氣表,走家串戶說唱,祝願主人家吉祥、安康、發財,並給說唱過的人家贈送一張廿十四節氣表,接受主人家的賞錢和麵粉,次年立春前春官都要返回。
說春唱詞,一般開頭先唱一段「開財門」、「十二送春」,然後按照主人家的身世、職業特點,按行業說古道今,祝福祝壽,儘量取悅於主人,以求主人優厚的賞賜。唱詞大致可分為:招財進寶、敬狀元、鐵木石畫匠、店鋪洗染、藥房書齋、獵手漆工、繡房館舍等。除傳統的唱詞外,春官們也常常根據眼前的情況,即興編唱,出口成章,歡快活潑,淺顯易懂,深受主人家和圍觀群眾的喜愛。因此,這一獨特的說唱藝術盛行至今,經久不衰。
廟會
廟會為民間祭祀神靈的一種形式。即確定一個日子,附近鄉民持香秉燭集聚祭祀神靈,這個日子為「正會」。正會前後共四日,唱四天四夜的戲,曰「神戲」。關於「正會」日期的來源,已無資料考究,大體都按老「會路」「會期」進行。一般包括三個含義:一為神的生日。「神」大多為歷史人物,則以某位歷史人物的生日為「正會」日子。二為選取「神」曾建功立業的某一歷史事件的日子為「正會」日子,如農曆九月十三為聖帝關公「單刀赴會」的日子。三為因演戲排「台口」而順推的日子。中華民國時期。我縣廟會盛行。
有廟祠,一年要辦兩次廟會。解放後,隨着許多廟祠的拆除,廟會大都消失,「文化大革命」期間,作為「四舊」被徹底掃除。「文化大革命」後,各地廟會又逐漸恢復。但隨着人民群眾文化素養的提高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廟會舊有的意義逐漸消失,而代之以群眾性的文化娛樂和物資交流活動為主要內容。廟會上除少數老年人求神拜佛外,年輕人相邀相約,踏青遊玩。廟會除保留了傳統的唱戲形式外,還增加了攝影、乒乓球、檯球等活動。當地農民進行農副產品交易,各地國營商店設攤貿易,廟會的意義基本從本質上進行了變革。
乞巧
乞巧是流行於西漢水流域(禮縣永興地區入西和長道、石峽地區)的一種地方特色濃郁的文藝表演形式。乞巧是乞求「七娘娘」(即七仙女)賜於靈慧、利巧的意思。根據史料記載,乞巧活動始於唐而興於宋,歷史悠久,流傳廣泛。乞巧節演出,從七月初一開始至初七結束,參加者大多為各村未出嫁的姑娘,演出時姑娘們載歌載舞,場面宏大,整個活動過程分為迎巧、坐巧、乞巧、送巧四個階段。七月初一舉行迎巧儀式,由姑娘們化裝成巧娘娘,身着潔淨艷麗的的服裝,唱着迎巧歌,在村外把巧娘娘造像迎請到事先商定好的一家庭堂,即為迎巧和坐巧。
初二至初五乞巧活動正式開始,姑娘媳婦們連日歌舞,以唱為主,歌唱內容除乞求巧娘娘保佑自己心靈手巧外,主要歌頌牛郎織女的忠貞愛情,抨擊包辦和買賣婚姻,以表達對美好幸福婚姻的嚮往和追求。初六日為「巧娘娘賜花瓣」或叫「取水」。天尚未明,姑娘們抬着巧娘娘,唱着取水歌,來到泉邊或井邊,將水盛到盆子裡,將生好芽的豆芽菜掐上芽紮上紅頭繩(或掐鵝黃蔥綠的五種莊稼禾苗的葉穗)投入水中,然後就着燈光看葉穗或豆芽折射在盆底的圖案,以測吉祥。七月初七傍晚送巧,姑娘媳婦們抬着巧娘娘造像來到大路邊或河邊焚燒,姑娘們懷着難捨難分的心情遙望銀河,齊聲高唱送巧歌送別巧娘娘,歌聲婉轉悠揚,氣氛悲涼。
文物古蹟
秦公簋
禮縣有着悠久的歷史。這裡,不僅是先秦文化的發祥地,而且是黃河仰韶文化和長江巴蜀文化的交匯點,更是歷史上的兵家必爭之地。 在這片古老神奇而充滿希望的土地上,既有先秦十二公揚鞭躍馬,馳騁千里,瞰視中原,橫掃六國,完成霸業的遺址,也有諸葛亮六出祁山,揮師北上,屯兵伐魏,鞠躬盡瘁,光復漢室的足跡,並且還是東漢詞賦家趙壹、五代詩人王仁裕、元代重臣趙世延、明禮部尚書蒙克新的故里。在6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無時不閃耀着鍾靈毓秀,人傑地靈的斑讕光彩。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在甘肅禮縣鹽關、紅河一帶發現了著名的青銅器「秦公簋」,引起世人的關注。
西垂陵園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在禮縣縣城東十三公里的大堡子山及其附近的圓頂山,發現了大規模的秦人墓葬群,出土銅
禮縣風景
器、玉器、陶器、石器、金器、骨器、漆器等大批珍貴文物。這些墓葬和文物,被專家確定為早秦墓葬器物,從而確定大堡子山秦陵為秦人第一陵園——西垂陵園。2001年7月大堡子秦公墓地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垂陵園的發現,為尋找秦人早期都邑,探索秦文化淵源提供了重要線索和依據。鎮:城關鎮、鹽官鎮、石橋鎮、白河鎮、紅河鎮、寬川鎮、祁山鎮、永興鎮、永坪鎮、中壩鎮。
榮譽記錄
2018年5月21日,禮縣入選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典型縣。
相關視頻
大美禮縣(藝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