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福音
社會福音(英語:Social Gospel)是一場流行於二十世紀初美國與加拿大的基督新教運動。社會福音運動主張人因生活在罪惡的社會而道德敗壞,要使人得救首先需要對社會進行改造。因此,社會福音運動的目標便是將基督教中的倫理用於解決收入不平等、貧窮、酗酒、種族衝突、童工、學校教育不足、工會體系存在缺陷等實際社會問題。從基督教神學角度來說,社會福音運動是對《聖經》中<瑪竇福音>6:10節「願你的國來臨,願你的旨意承行於地,如在天上一樣!」的實踐。社會福音運動的參與者一般持千禧年後論主張,認為只有當人類自身消除社會中存在的邪惡方可迎來耶穌的再臨。總體而言,神職人員比平信徒對社會福音運動抱持更高熱情。美國的社會福音運動的大部分參與者都與進步運動有很強聯繫,大部分持自由主義神學觀點,但也有少部分參與者仍對社會議題持保守態度。美國的社會福音運動領袖主要有理查德·伊利、約西亞·斯特朗、華盛頓·格拉登,以及華特·饒申布士。
1517年,神學家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反對放縱歐洲建立的拉丁教會。而他們共同秉持的「簡化宗教手續,人人皆為神父」等理念[1],則最終導致了基督教中「新教」的誕生[2]。
目錄
簡介
社會福音運動始於19世紀70年代,受自由主義神學影響很大。這一時期美國社會一方面經歷高速發展,一方面又存在一系列社會問題,例如市政建設落後、政治腐敗等等。在這樣的背景下,一般民眾開始對教會失去信心。為了改變這種不利形勢,部分教會人員開始關注美國社會存在的問題,並希望能用基督教的方法改造社會、推動社會進步。他們認為道德墮落不是因為人性的敗壞,而是受到社會中邪惡事物的影響;要使人得救首先需要對社會進行改造、消除社會中存在的邪惡。這一思潮成為後來社會福音運動的開端。
查爾斯·奧利弗·布朗受亨利·喬治1879年著作《貧困與社會》中的單一徵稅主張啟發,首先提出社會福音運動這一概念。但社會福音運動一次更多在20世紀以後得到使用,在此之前這一運動常常稱為「社會基督教」。
社會福音派對參與社會改造有很高熱情,曾是美國進步主義運動的主要力量之一。較保守的社會福音派追求改善工資、住房與勞動條件,而立場較為激進的社會福音派反對當時聯邦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並主張對美國的企業體制進行徹底改革。為了踐行他們的主張,社會福音派積極在各地開辦慈善機構、參與社會運動。社會福音派致力於改善貧民窟居民的生活狀況。例如,社會福音派曾參與芝加哥的睦鄰中心建設。睦鄰中心是一種志願者與貧困居民混住的社區,睦鄰中心的志願者為貧困居民提供生活照料、醫療、教育等服務。20世紀初丹佛在社會福音派的主導下建立起一套社會保障制度。
社會福音運動的參與者之一馬克·A·馬修斯為了實踐自己的理念,於20世紀初在自己所屬的長老教會中陸續建立起夜校、幼兒園、抗結核病診所、電台,以及應對失業的機構 。
美國南方的社會福音運動有不同的側重點,例如幫助年輕的女性工人遠離性交易、禁止在公共場合講髒話等等。受到社會福音運動影響,到1900年,即便是美國南方最保守的白人浸信會也開始增加對社會問題的關注。
因社會福音運動的很大一部分訴求是改善工人的勞動狀況,社會福音派也曾參與美國的工人運動。美國勞工聯合會就深受社會福音運動影響。
社會福音運動的許多籲求通過工會運動以及20世紀30年代羅斯福的「新政」得到實現。20世紀20年代,社會福音運動的影響力開始衰落,其中的原因包括:許多主張已經得到實現、一戰後社會中出現的幻滅感、社會已對行善感到厭倦等等。不過社會福音運動一定程度上影響了20世紀60年代美國興起的民權運動,現代的基督教左派很大程度上就是社會福音派的延續。部分社會福音運動產生的影響持續至今。
視頻
社會福音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宗教改革500周年:馬丁·路德在沃爾姆斯大會,搜狐,2019-09-27
- ↑ 神聖羅馬帝國(16)基督教再次分裂——新教誕生記,搜狐,2019-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