祀馬神所
由來
祀马神所,又称“马神房”。光绪《顺天府志》载,“城隍庙东为祀马神之所。”[2]
清朝乾隆二十六年谕旨:“朕所乘之马匹,祭祀甚属紧要,每逢致祭,必须有承祭之人,嗣后每季祭祀,著派内务府大臣一员致祭,上驷院卿员亦著一人前往。”《钦定总管内务府现行则例》载,“每年春秋二季,为马祀神,祭毕,将祀神红绸拴记上乘御马。乾隆二十六年奏,每年春秋二季,在神武门西边神房,为骟马致祭。系萨满叩头,白昼给红绸条七十副,拴记上乘额数御马,晚间给青绸条二百七十六副,拴记大凌河骡群马匹。”《钦定日下旧闻考》载,春秋祀马神,按明朝制度属于太仆寺负责,清朝改归上驷院负责。
《钦定总管内务府现行则例·掌仪司》卷载,“坤宁宫萨满等演习读念,嘉庆十三年奉旨,萨满等著每日轮流前往马神房演习读念,并著总管内务府大臣等,轮流前往听其读念。”
清朝规定每年春、秋两季遣大臣祭祀马神,在供案上摆放醇酒及食物,祭祀者要在马神前敬香、行礼,并跪读祭文。祭文祝词曰:
敬祝者,抚脊以起兮,引鬣以兴兮,嘶风以奋兮,嘘雾以行兮,食草以壮兮,啮艾以腾兮。沟穴其弗逾兮,盗贼其无扰兮。神其贶我,神其佑我。
祈祷已毕,取绸条在香炉内熏祷。祭祀马神时,上驷院要牵数匹御马拴在祀马神所门前,祭祀已毕,要将预先写好的祝文拴在御马的尾巴上面,王爷及陪祭大臣等人骑御马而去。
清朝灭亡后,祀马神所逐渐冷落,不再举行祭祀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处和其西南侧的城隍庙一度被文物出版社用作印刷厂,神殿内安装化铅字炉,成为排字铸字房和排字车间。文化大革命时期,这里的造反派“破四旧”,将城隍庙的城隍、祀马神所的马神砸毁,幸而殿宇、神坛留存下来。后来,印刷厂因被确定为火灾隐患,被指令迁走,城隍庙由《紫禁城》杂志社进驻,刘北汜、朱家溍进驻城隍庙办公,故宫博物院工会则进驻祀马神所办公。
建筑
紫禁城西北角楼与神武门之间的城墙下,有一条水道穿过,为内金水河的进水口,进水口处修有铁栅、水闸,称“水关”,水关可控制水流、保持水位。在水闸以南,内金水河先向西,再向南,再向西,再向南,此后为一条约200米长,南北走向的笔直水道,与紫禁城西城墙之间距离约50米。祀马神所位于内金水河进入紫禁城后向西南曲折河段的北岸,西侧紧邻紫禁城西北角楼,祀马神所旁边是皮库。祀马神所西南方向为城隍庙,城隍庙北侧紧邻紫禁城西北角楼。
祀马神所有一座正殿,与城隍庙正殿形制相同,均为坐北朝南、面阔五间、黄琉璃瓦硬山顶。殿内主供马神。过去正殿前有香炉、焚炉、祭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