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後古鎮
神後古鎮 |
神後古鎮,位於河南省中部禹州市西南。是馳名中外的鈞瓷文化發祥地,是五千多年陶瓷文化積澱而成的具有典型區域特色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神垕地處伏牛山余脈,山川秀美,境內名勝古蹟眾多,靈泉寺、花戲樓、祖師廟、鄧禹寨、鈞窯遺址等不勝枚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使神後的人文景觀、旅遊資源獨具特色,早在1979年就被河南省確定為十八條旅遊線路之一。
目錄
基本內容
村鎮概況
神垕因鈞瓷而得名,因陶瓷而興盛,「神垕」兩字曾被四次皇封而聲名顯赫,鈞瓷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 神垕老街俗稱「七里長街」。唐宋以來,隨着陶瓷業的興盛,許多富商大賈在此置田、建宅、經商,使五個村莊逐漸連成一片,形成了初具規模的神垕鎮,老街由東、西、南、北四座古寨構成,從東到西有東大街、西大街、白衣堂街、紅石橋街、關爺廟街等街道,道路兩側店鋪林立,古民居依地勢而建,保存比較完整的有伯靈翁廟、鄧禹樓、溫家大院、白家大院、王家大院、霍家大院、苗家大院、苗家祠堂等,炮樓、古民居、廟宇鱗次櫛比。 古蹟見證小鎮繁榮。漫步神垕小鎮,古老的街道,鱗次櫛比的老房屋,仿佛讓人回到了遙遠的年代,從這些建築中,也讓人們見證了這個小鎮昔日的輝煌。「進入神垕山,十里長街觀,七十二座窯,煙火遮住天,客商遍地走,日進斗金錢。」同時神垕古鎮也是電視劇《大河兒女》風鈴寨的原型。
「神垕古鎮」之名歷史上曾被四次皇封。因至今仍盛產各種陶瓷,「神垕古鎮」被譽為全國唯一「活着的古鎮。
神垕古稱神垕店,明代稱鎮,屬鴻暢都凌錦里;清屬文風裡;民國初年仍屬文風裡,後設神垕鎮。1961年先後稱神垕鎮,1968年改稱神垕公社,1981年改建神垕鎮至今。
悠久的歷史給神垕鎮留下了豐富的文物古蹟。神垕鎮區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各種古寺廟、古民居、古祠堂等40餘處,大多數分布於以老街為核心,面積達3平方公里的古鎮區內。
神垕老街位於神垕中心鎮區,俗稱「七里長街」,原是由肖河(騶虞河)兩岸的二道街、高老莊、朱園溝、茶葉溝、老窯坡5個古老村莊連片而成的。神垕老街比較完好地保存了清末以前的老街道,如東大街、老大街、西大街、白衣堂街、北寨街、祠堂街、紅石橋街、楊家樓街,總長度約4公里。其間的建築群、建築物和許多有價值的建築細部,乃至周邊環境基本上都做到了原貌保存。
神垕老街由東、西、南、北4座古寨和紅石橋、關爺廟兩個行政街道組成。肖河(騶虞河)從西向東穿過老街,騶虞橋連接着東西兩個寨。老街有多座寨門,寨牆高大堅固,而且都有炮樓,古時主要用作軍事防禦和抵擋匪患,防範洪災。每個寨子都有一個文雅的名字,如東寨為「望嵩」,西寨為「天保」等,而且和城門一樣,用青石丹書鑲嵌在寨門之上。同時,每個寨子都有不少傳統建築和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宅、胡同。
老街建築
神垕老街建築沿街兩側布置,景觀獨特,建築類型十分豐富,主要建築包括宗教建築、民居建築、特色市場和店鋪等。其中,主要宗教建築有伯靈翁廟、關帝廟、文廟、老君廟、白衣堂、老君廟等;主要明清民居有郗家院、白家院、溫家院、霍家院、王家院、辛家院等。此外,還有鈞瓷一條街、古玩市場、望嵩門、騶虞橋、天保寨、鄧禹寨等其他建築或設施。
神垕鎮還有神垕鈞窯遺址、祖師廟、靈泉寺白果樹等幾處文物古蹟。神垕鈞窯遺址位於鎮區西南10里的下白峪、劉家門一帶。
2000年北京大學考古文博院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神垕鈞窯遺址進行了考古調查和考古發掘,2001年3月被國家文物局評為2000年度「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之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祖師廟位於天保寨北、乾明山頂,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主體建築為祖師殿,硬山式建築,有月台,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大殿東側為神垕革命烈士陵園,松柏蓊鬱,蒼翠欲滴。靈泉寺白果樹位於鎮區東郊的鳳翅山南麓,由神垕鎮牌坊向西北方向1公里,樹齡1500年以上,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樹後一泉,水質清醇,古名靈泉,俗名扳倒井。原有靈泉寺,其建築今已重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