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明
神明,在《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神的總稱" ,即"宗教指天地萬物的創造者和統治者,迷信的人指神仙或能力、德行高超的人物死後的精靈。
神明 | |
---|---|
神明二字要單獨的看,首先是"神"。神是人的本質本源,有神故有心,有心故有思維,然後才有生命活動。明,則是明白透徹。神明的本意是指有人修煉到了很高的程度,內外如一到了徹底的境界,神直接體現在人的思維言行中。[1]
所謂敬若神明,意思是相信且敬重對方,仿佛對方心神明透,智慧圓滿如聖賢一般。
目錄
基本信息
基本解釋
[gods]∶神靈;神只。那個被他奉為神明的人不公正地譴責過他。奉若神明。
[spirit]∶指人的精神和智慧。神明頓颯爽。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荀子·勸學》
[brilliant]∶英明;聖明。皆頌其神明。
中醫學含義
神明
①指神志或精神。
《素問·靈蘭秘典論》:"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素問·脈要精微論》:"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此神明之亂也。"
②指日月星辰等自然界現象及規律。
《素問·五運行大論》:"論言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紀。"
《素問·移精變氣論》:"此上帝之所貴,以合於神明也。"
③玄奧,神秘。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引證解釋
1、天地間一切神靈的總稱。
①《易·繫辭下》:"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變,以通神明之德。" 孔穎達疏:"萬物變化,或生或成,是神明之德。"
②《孝經·感應》:"天地明察,神明彰矣。" 唐玄宗注:"事天地能明察,則神感至誠而降福佑,故曰彰也。"
③ 漢·焦贛《易林·萃之噬嗑》:"六爻既立,神明喜告,文定吉祥,康叔受禍。"
④《金瓶梅》第三十九回:"你便有口無心許下,神明都記著。"
⑤ 明·施耐庵《水滸》第十回《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陸虞候火燒草料場》行不上半里多路,看見一所古廟,林沖頂禮道:"神明庇佑,改日來燒紙錢。"
⑥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七回:"莊公大犒三軍,臨別與夷仲年、公子翬刑牲而盟:'三國同患相恤。後有軍事,各出兵車為助。如背此言,神明不宥。'"
⑧ 巴金《家》四:"她覺得,世間的一切都是由一個萬能的無所不知的神明安排好了的。"
2、特指太陽神。
①《史記·封禪書》:"長安東北有神氣,成五采,若人冠絻焉。或曰東北,神明之舍;西方,神明之墓也。"
② 裴駰集解引張晏曰:"神明,日也。日出東北,舍謂陽穀;日沒於西,墓謂蒙谷也。"
3、明智如神。
①《淮南子·兵略訓》:"見人所不見謂之明,知人所不知謂之神。神明者,先勝者也。"
② 漢·焦贛《易林·旅之漸》:"黃帝紫雲,聖且神明。"
③《初刻拍案驚奇》卷四:"隱娘到許,遇見如此,服劉公神明,便棄魏歸許。"
4、謂人的精神,心思。
①《荀子·解蔽》:"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
②《素問·靈蘭秘典論》:"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王冰注:"清靜棲靈,故曰神明出焉。"
③ 南朝·宋·劉義慶 《世說新語·賢媛》:"發白齒落,屬於形骸;至於眼耳關於神明,那可便與人隔。"
④ 宋·司馬光《晚食菊羹》詩:"神明頓颯爽,毛髮皆蕭然。"
5、神聖;高超。
①《易·繫辭上》:"聖人以此齊戒,以神明其德夫。" 朱熹本義:"使其心神明不測,如鬼神之能知來也。"
②《禮記·檀弓上》:"其曰明器,神明之也。" 孔穎達疏:"神明,微妨無方,不可測度,故云非人所知也。"
③ 五代·徐夤 《上盧三拾遺以言見黜》詩:"疾危必厭神明藥,心惑多嫌正直言。"
6、漢武帝所建台名,在建章宮內,為祀仙人處。上有承露盤,有銅仙人舒掌,捧銅盤玉杯,以承雲表之露。
①《文選·班固》:"神明郁其特起,遂偃蹇而上躋。" 李善注引《漢書》:"孝武立神明台。"
② 清·黃宗羲 《陳伯美先生七十壽序》:"內侍引入禁苑,遍觀玉堂、神明、漸台、太液之勝,餉以內珍。"參閱《三輔黃圖·建章宮》。
古建築神明台
簡介
神明台,漢武帝所建台名。在建章宮中,用以安置銅柱仙人,承接天上"甘露"以求長生。東漢 班固 《西都賦》:"神明郁其特起,遂偃蹇而上躋。" 李善注引《漢書》:"孝武立神明台。"《三輔黃圖·建章宮》:"神明台在建章宮中,祀仙人處,上有銅仙舒掌捧銅承雲表之露。"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十二月,臨渤海,幻想通過望祀之屬,有機會到達蓬萊仙庭。因柏梁台遭了火災,武帝到甘泉聽取各地官吏匯報。公孫卿說:"黃帝就青靈台,十二日燒,黃帝乃治明廷。明廷,甘泉也。"不少方士也說古帝王有的建都於甘泉。因此,以後武帝往往在甘泉接見諸侯大臣。有人建議,樓台被燒,再建必須更大,才能消災。於是造建章宮。其東則鳳闕,高20餘丈。其北開鑿泰液池(或"太液池"),中有蓬萊、方丈、瀛洲、壺梁,並建神明台、井幹樓,高50餘丈。
漢武帝時,在建章宮前造神明台,鑄有銅仙人手掌承露盤以儲露水,據說和玉屑服之可以求得長生。神明台保持了300多年,魏文帝曹丕在位時,承露盤尚在。文帝想把它搬到洛陽。搬動時因銅盤過大而折斷,斷聲遠傳數十里。銅盤勉強搬到灞河邊,因太重再也無法向前挪動而棄置,後不知所終。
漢神明台遺址為國家重點保護文物單位,有着2000餘年的歷史。如今由於自然侵蝕和人為破壞,現僅存夯土台基。
相關記載
1、《史記·孝武本紀》
十一月乙酉,柏梁災。十二月甲午朔,上親禪高里,祠后土。臨渤海,將以望祠蓬萊之屬,冀至殊庭焉。
上還,以柏梁災故,朝受計甘泉。公孫卿曰:"黃帝就青靈台,十二日燒,黃帝乃治明庭。明庭,甘泉也。"方士多言古帝王有都甘泉者。其子又朝諸侯甘泉,甘泉作諸侯邸。勇之乃曰:"越俗有火災,復起屋必以大,用勝服之。"於是作建章宮,度為千門萬戶。
前殿度高未央。其東則鳳闕,高二十餘丈。其西則唐中,數十里虎圈。其北治大池,漸台高二十餘丈,名曰泰液池,中有蓬萊、方丈、瀛洲、壺梁,象海中神山龜魚之屬。其南有玉堂、璧門、大鳥之屬。乃立神明台、井幹樓,度五十餘丈,輦道相屬焉。
2、《史記·封禪書》
十一月乙酉,柏梁災。十二月甲午朔,上親禪高里,祠后土。臨勃海,將以望祀蓬萊之屬,冀至殊廷焉。
上還,以柏梁災故,朝受計甘泉。公孫卿曰:"黃帝就青靈台,十二日燒,黃帝乃治明廷。明廷,甘泉也。"方士多言古帝王有都甘泉者。其後天子又朝諸侯甘泉,甘泉作諸侯邸。勇之乃曰:"越俗有火災,復起屋必以大,用勝報之。
"於是作建章宮,度為千門萬戶。前殿度高未央。其東則鳳闕,高二十餘丈。其西則唐中,數十里虎圈。其北治大池,漸台高二十餘丈,命曰太液池,中有蓬萊、方丈、瀛洲、壺梁,象海中神山龜魚之屬。其南有玉堂、壁門、大鳥之屬。乃立神明台、井幹樓,度五十丈,輦道相屬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