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南夕望
《祠南夕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全诗的大意为:百丈竹索牵引着江边的风景(意喻风景随着竹索而变换),孤舟在斜阳里泛着淡淡的颜色。
《祠南夕望》 | |
---|---|
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 |
杖屡登岸,犹如昨日,而目断湘祠,飘飘渺渺就好像隔着云纱(意思是离家已经很远了)。回想花竹幽冥,更加觉得凄凉(因为此地是一个清绝之地),暮色中的花也是那样迷茫。迁客旅人莫不经过这个清绝之地,都让人感叹不已。
目录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祠南夕望》
百丈牵江色,孤舟泛日斜。
兴来犹杖屦,目断更云沙。
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
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
点评鉴赏
《唐诗归》:谭云:频用"山鬼"、"湘娥",皆说得实有形影声响,的的惊人。钟云:使实事妙在幻,使幻事妙在实("山鬼"二句下)。
《唐诗评选》:此等诗自贤于夔府作远甚,诵之自知。"牵江色",一"色"字幻妙,然于理则幻,寓目则诚。苟无其诚,幻不足立也。
《杜诗说》:此近体中《吊屈原赋》也。结亦自喻。此借酒杯以浇块垒,"山鬼"、"湘娥",即屈原也;屈原,即少陵也。
《义门读书记》:祠南写得杳冥恍惚,是"夕望"神致("山鬼"二句下)。
《杜诗详注》:张綖曰:如此清绝之地,徒为迁客羁人之所历,此万古所以同嗟也。结极有含蓄。
《茧斋诗谈》:
"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写幻景只似实事,乃思之愈幻,笔墨异人处在此。
《唐宋诗醇》:秀色中含老气,何景明之渊源也。
《读杜心解》:盖"山鬼"、"湘娥",皆屈赋寓言,今于"夕望"、"清绝"之余,恍然遇之。此日之含情,即当年之托兴,故曰"万古""长嗟"。
《杜诗镜铨》:邵云:幽秀。王阮亭云:何仲默诗多学子美此种。
《唐诗矩》:尾联见意格。鲍照云:"昨行春竹丛,中鬼火狐鸣。"殊为哀切,五句意本此。"迷"字、"倚"字下得虚实恍惚,易以它字即呆矣。
《岘佣说诗》:"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是惝恍语;"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是奇警语。皆律诗中必有之境,姑举一端。
古诗文鉴赏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2]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清代三十六诗仙图卷之杜甫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3]“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现实主义诗人。[4]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