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靜寺造像碑
禪靜寺造像碑,位於今河南省長葛市老城鎮和平村第十四初級中學院內,刻於東魏興和二年(540年)。2013年5月,被國務院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1]。
該碑原立於長葛市禪靜寺寶剎前面,後來掩埋地下。清乾隆三年(1738年)這通石碑被當地一位農民在挖土時發現,碑文記述了東魏重臣敬顯儁擔任地方官時治理有方、勤政愛民的事跡。造像碑重見天日後,曾被移至當時的長葛陘山書院建亭保護。
目錄
簡介
它是中國保存最完好的北朝造像碑刻,集書法、雕刻和史料於一身。
石碑高2.5米(碑座除外)、寬84厘米、厚26厘米。90厘米高的碑額上精工刻有6條倒首盤龍,供奉着釋迦佛像,佛像的下邊龕着9個供養人,碑側為夔龍紋圖案。
正體碑身高1.6米,碑文計字1265個,字體扁而勻稱,用筆圓潤含蓄,是難得的「龍門二十品」外之精品。碑文於清代輯入《書法大字典》,拓片於1973年在日本展出。康有為編著的《廣藝舟雙楫》中把《敬顯俊剎前銘》(即禪靜寺造像碑)列為碑品中的「逸品上」;1993年碑文又被收入《北魏石刻藝術》一書。
1963年,石碑被列為第一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省文物局撥款修建碑亭,1984年建成。2004年,省文物局再次撥款10萬元,於2006年8月、9月重新修建了正方形的保護房,並在碑體外加裝了玻璃罩以供觀賞[2]。
書法價值
其書法婉雅樸厚,古氣磅礴,字體扁而勻稱,圓潤含蓄,古厚精勁,既繼承了張玄墓誌之遺風,又開了唐楷之先河。堪為虞世南、褚遂良的前驅。是書法藝術由魏碑向唐楷轉型的過渡時期的代表作品。與《張黑女墓誌》有相契合處,清人所著的《金石萃編》有所記載。
此碑是魏碑晚期作品,所以,已經沒有了早期作品中那種荒疏、粗率,任意為之的特點,它已為魏碑向唐楷的轉化作了鋪墊,此碑文字完好且含篆意,用筆精雅而圓融,一派恬靜安詳的意態和趣味。在起收筆中方圓兼具,以內斂筆致見長,不求張揚,顯得古厚精勁。
此碑初拓本七行之字未損,字無裂痕道。稍舊拓本七行字未損。
視頻
禪靜寺造像碑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計1944處 ,文博在線
- ↑ 禪靜寺造像碑(下)北朝名碑重獲新生(圖) ,網易,201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