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华林寺
福州华林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州鼓楼区北隅、屏山南麓,福建省人民政府东侧。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吴越国王钱氏割据时,福州郡守为祈求国境安宁而建,初名“越山吉祥禅院”。
中文名称:福州华林寺
地理位置:福州鼓楼区北隅
景点级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原 称:越山吉祥禅院
目录
华林寺历史
华林寺历经几多春秋,仅存大殿,后增建山门、左右配殿和廊庑[1]。大殿为抬梁式构架,单檐九脊顶,高15.5米,面积574平方米。大殿有18根木柱,柱子以上全由斗拱支撑,不用一根铁钉。其建造手法在全国唐宋木构建筑中独具一格,对日本镰仓时期(12世纪末)的“大佛样”、“天丝样”建筑风格影响颇大。尽管福州地区多雨潮湿,白蚁繁生,木构建筑很难以存,但华林寺的主要构件却仍然保存九百多年前的原物,是我国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建筑寺院,为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的珍贵实物资料。1983年被列为全国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高宗赵构赐御书“越名“越山吉祥禅院”。宋高宗赵构赐御书“越山、环峰”,明正统九年(1444年)赐额“华林寺”。名臣李纲、张浚等均曾寓游于此。
华林寺大殿虽经明、清两朝多次重修,增建周廊下檐,但其主要构件仍为千年原物,是我国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物。
华林寺大殿
被誉为国宝的华林寺,位于屏山南麓。建于北宋乾德二年(964年),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当时,吴越国国王钱镠割据闽浙等地,福州郡守鲍修让为祈求佛祖保佑郡境的安宁,拆除闽王宫殿,利用拆下来的材料在屏山南麓修建"越山吉祥寺院",内有文昌祠、普陀岩和正殿等。正殿之后有法堂,法堂之西有祖师殿,都以屏山(越山)为靠背。此后,后人又在附近建造数座禅院,规模宏大。宋高宗曾赐该寺御书“越山”、“环峰”。明正统九年(1444年),御赐匾额“华林寺”,一直沿用至今。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附近的罗汉院、越山庵等并入,华林寺规模更大了,后又增建了御书阁、环峰亭、绝学楼、胜会亭等建筑物。清嘉庆至道光年间(1796-1850年),重建大殿、天王殿、山门、廊庑、客堂、僧舍等。1958年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鉴定为长江以南最古老木构建筑物,后因风灾受虫,毁损周边建筑。文化大革命时期福建省委、福建省革命委员会大院从原址省府路迁到华林寺及其附近区域,原有围墙、长廊、山门、天王寺等悉数拆除。时至今日,仅存大殿。现有殿外的石板甬道、山门、走廊及东西配殿,还有绿化植树,都是在大殿1988年8月修复后完成的。
华林寺大殿1982年就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华林寺大殿虽经历代重修,但大殿主要构架还是初建时原物。可称得上是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是研究我国南方木建体系的珍贵实物资料。大殿为单檐九脊顶抬梁式木构建筑,高15.5米面积574平方米。面阔3间(15.84米),进深4间(14.70米)。大殿为八架椽屋,共用18根柱子支撑,其中檐柱14根,内柱4根。14根檐柱柱头由间额、额枋纵横连结,形成外层大方形框架结构。殿内柱子布局采用减柱法,内柱4根,每根高7米,内柱之间,由前后内额、四椽筏纵横连结,形成内层四方框架。大殿四檐及内柱头上均施斗拱,而柱头上更用特别粗大的斗拱承托,梁架斗拱为七铺作、双抄、三下昂、偷心造,具有唐宋风格。在整个架构中没有用到一颗铁钉。这是华林寺的独特所在。这种框架结构的合理性和稳定性,使大殿经受了千年风雨的考验,至今保存完好。这种木柱风格流行于南北朝时期,隋唐以后已不多见。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风格使华林寺在唐宋时代的木构建筑中独树一帜。
大殿落架大修时,对各主要部位构件取样,经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碳14测定,受测样品普遍达到1200年,最高的达到1400多年。据现存史籍文献的研究及科学的测定,大殿的建造年代确认为964年。若按建筑年代排列,它列在山西省五台县的南禅寺大殿、佛光寺大殿,芮城县的广仁王庙,平顺县的天台庵、大云院,平遥县的镇国寺大殿之后,居全国第七位。前六座建筑均保存在气候干燥的高原地区,华林寺大殿则是长江以南最为古老的木构建筑了。它的建成,比《营造法式》这部建筑史上有里程碑之称的官方典籍还要早近200年;比浙江宁波的保国寺大殿和莆田的元妙观三清殿要早半个世纪左右。经中、日专家学者考证,华林寺大殿对日本镰仓时期(12世纪末)的建筑风格有着巨大的影响。可见,华林寺又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见证。华林寺大殿1982年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国家拨款落架重修,新址较原址东偏14.6米,南移8.3米。采用有机化学灌浆等新技术工艺,保存了原构件各种精美造型和特色,整修如旧,并配建附属建筑:山门、东西配殿、回廓及工作室等等。1989年10月全部竣工,耗费人民币144万元,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寺内存有宋代高宗赵构篆书残碑一方,清康熙《华林禅寺香灯碑》、民国《林森纪念堂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