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博物館
福州市博物館創建於1987年,原址位於福州市鼓樓區于山大士殿內。新館位於晉安區文博路8號,占地面積14.47畝,總建築面積11198平方米,2000年元旦正式對外開放。十多年間,先後舉辦過「福州地方歷史陳列展覽」、「福州琉球友好關係史展覽」、「福州傳世流散文物展覽」、「福州茶園南宋墓葬出土文物展覽」、「歷史文化名城――福州」展覽等。館藏文物除大量字畫外,還有古陶瓷、青銅器[1]、玉器、漆器、壽山石雕、絲織品、古木雕和古家具等,計5000多件。
目錄
館藏文物
福州市博物館融文物徵集、收藏、保護、鑑賞和研究於一身,主要通過陳列展覽、文化交流等方式來展現福州輝煌的歷史,弘揚福州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館藏文物有陶瓷器、青銅器、壽山石雕、字畫、絲織品、漆器、玉器、古家具和古木雕等,其中以壽山石雕、字畫、絲織品收藏最具特色。目前對外免費開放的有《閩都華章——福州歷史文化陳列》和《海絲門戶 有福之州——福州「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專題展》兩個固定展覽。此外,福州市博物館還不斷推出一些策劃精良、主題鮮明、形式新穎的專題陳列展覽和各類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時代感強的臨時性展覽。近年來福州市博物館陸續推出的各類陳列展覽中,《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福州》陳列,曾榮獲「中國十大陳列精品」提名獎;福州文廟《福州古代教育史展》,曾榮獲福建省第四屆文博考古優秀成果三等獎。
作用價值
將福州市博物館打造成為校外第二課堂的特色品牌。如今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青少年德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於一身的福州市博物館,通過免費的鑒寶活動、免費陳列展覽進校園、免費的文博志願者培訓、免費的道德講堂、免費的館校主題互動等系列活動,將我館建設成為廣大觀眾了解福州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內涵的「實物圖書館」、學生進行愛國主義[2]鄉史、鄉情教育的「立體教科書」、校外第二課堂教育的重要場所。
館藏壽山石珍品
田黃薄意章
這是一塊由福州博物館珍藏的田黃石(見圖),高13厘米、寬7.8厘米、厚3.8厘米、重500克,系東門派重要傳人、首開以壽山石雕榮獲全國工藝美術品展覽「金杯獎」先河的林壽煁於上世紀80年代刻就的田黃薄意橢形章。正面呈桂花黃色,背面稍淡若枇杷黃,有紅色筋格及蘿蔔絲狀細紋。畫面中兩岸峰巒高聳,樹木茂盛,一葉小舟泛行江上,船頭圍坐三人,指點風景,船尾艄公撐篙;帶狀雲彩繚繞之中,一輪圓月高掛,背面山石上有陽刻款「壽煁庚申」四字。作者結合石料紋路、色澤精心安排布局,繁而不亂;刀法靈雋講究,作品玲瓏精巧;出神入化,方寸之間,容千里美景;其巧妙的構思與高超的雕刻技藝,令人拍案叫絕。
宋凍石觀音
宋凍石觀音,通高12厘米,寬5.5厘米,厚2.3厘米。雕像的材質為壽山凍石,顏色呈肉黃色,結晶體石質。這尊觀音像是1998年福州市冶山路省財政廳宿舍工地考古發掘時出土的,出土的地層為宋代地層。此尊觀音面龐橢圓豐腴,神態端莊,眉間點以白毫相,用簡潔的方法刻畫鼻、眼、唇,嘴唇如彎月,唇角上翹,眉目交流,笑意橫生,內心充滿喜悅。頭戴蓮冠,冠上有阿彌陀佛像,胸前掛滿串珠瓔珞,身穿交領無袖衣裙,着披肩,袒雙臂,臂上披掛飄動的花紋刻飾帛帶,發冠上的珠璣、耳朵的垂珠,胸前、腰際、膝部的飾物,以及臂飾、腕釧、瓔珞與飄帶相結合。背部刻飾比較簡單,肩部刻有一組纏枝線刻。
田黃薄意組雕
田黃薄意組雕一套六件,大小相類,雕刻技法及構圖風格相近,應出於西門派中同一匠師之手(見圖)。現分述如下:石1:高3.2厘米,寬24厘米,厚1厘米,石質通靈,石色近桂花黃。有明顯蘿蔔紋紅筋,紅筋部分刻岩石,石前一老者席地而坐,形態可掬。背面一柏樹從石縫伸出。石2:高2.7厘米,寬2.3厘米,厚1厘米。石質通靈,色呈桂花黃,有蘿蔔紋,紅筋處刻山石。崖上有竹葉一小叢,山石凌亂,旁點綴兩片小竹,山徑上有老者拄杖而行之背影,生動形象。石3:高3厘米,寬2.5厘米,厚0.6厘米,石質通靈,有蘿蔔紋,石色淡白微帶黃,有一格微呈紅筋。刻一柳樹,柳下一牧童騎於牛背,牛四足浸於溪水中,背面溪石旁刻小竹,整個石章下方以水紋收局,恬靜幽雅。石4:高3厘米,寬2.2厘米,厚0.8厘米,石質通靈,石色黃中帶灰黑。有紅筋,蘿蔔絲不明顯,屬坑頭性小田黃。格部分刻山石,中間雜以蘭草。正面上方刻一小輪圓月,月下一羅漢一手撫膝,一手撐地而坐,側臉作沉思狀。石5:高2.5厘米,寬1.8厘米,厚1.4厘米。石色呈熟栗黃,較黑沉,有蘿蔔紋。紅筋部分刻溪邊山石,石上有枯樹,樹梢有一小圓月,溪上一舟,一老者坐船尾,艄公站立船頭,手把竹篙撐船,溪水似有月光倒映。石6:高3.8厘米,寬2.4厘米,厚1厘米,色淡黃有蘿蔔紋,紅格部分刻山石,石旁一羅漢右手撫膝席地坐於崖下,背面刻一棵攀崖小松。該組田黃薄意組雕構圖精巧,刻工不失細膩,更為難得的是,該組雕皆採用被譽為「石中之王」的田黃石為材,顯得尤為珍貴。
壽山白芙蓉博古紐方章
林皋,字鶴田,一字鶴顛,清代福建莆田人,後徙居江蘇常熟。林精篆刻,其刀法明快穩健,所作章法簡繁相參,疏密處理周詳,顯示出清麗古雅、綿密秀挺的特點,為世所崇。林作印尤多,當時的書畫名家和收藏家惲壽平、王時敏、吳歷、高士奇、楊晉等人用印多出其手。同時代的文淵閣大學士王掞贊之曰:「鶴田林子,虞山快士,究心斯道,獨追正脈,其鐫刻諸體,全用漢篆,不雜史籀及釧彝敦盤之文,雖海內名家雜出,精於篆學者,畢竟以林子為當代獨步。」 福州市博物館珍藏林皋所治印章一方,印章為長方形,高3.8厘米,寬厚皆2厘米,以優質白芙蓉雕就,石質白嫩如脂,溫潤勻淨,綿密細膩(見圖)。頂部琢刻為玉璧形博古紐,大氣古樸,儒雅方正。紐厚0.4厘米,紐面陽刻捲雲紋及谷紋為飾,兩種紋飾相間,布局和諧微妙,刻工細膩小巧,在壽山石雕刻中屬西門派技法。底部朱文篆刻「眠琴居士」四字,字體蒼勁古樸,章法布局得體,刀法穩健流暢,有渾然天成之感。另有邊款分居石章兩面,每面各三列,行楷陰刻迴文詩《春花》一首:溪花繞岸綠河西,岸綠河西影柳堤,堤柳影西河綠岸,西河綠岸繞花溪。落款:「康熙丙辰春日 林鶴田泐」。迴文詩是文人雅士的一種筆墨遊戲,讀來迴環往復,綿延無盡,更增添了印章的雅趣,想來印章中蘊涵了作者某種情懷。
壽山石人首蛇身俑
福州市博物館珍藏着一尊「壽山石人首蛇身俑」,高4.4厘米,寬4厘米、厚2.5厘米,是宋代時期的產品。它造型別致、雕刻粗獷,石質呈青灰色,頭部為人面形,身作蛇體盤繞,體表鱗甲刻飾分明,是福州壽山石俑中常見的一種(見圖)。福州地區上古時以蛇為圖騰,人面蛇身俑可能與福建簡「閩」,以及閩人以蛇為圖騰有一定的歷史淵源關係。是一件難得的古代造型藝術品,為我們研究閩台兩地的崇蛇習俗提供了有力的實證。
圓雕精品——《數珠羅漢》
魏汝奮的壽山石圓雕作品《數珠羅漢》,羅漢高10.7厘米,長8.2厘米,寬5.2厘米,底座長11.2厘米,寬8.8厘米。羅漢是用壽山石名品之一牛角凍雕刻,石質晶瑩滋潤,呈半透明狀,赭褐色。羅漢高額長耳,方臉,面帶微笑,神態安詳。肩披帔,着廣袖長袍,胸袒露,胸前刻一佛像。左手按地,右手握一串佛珠靠在膝上;右腿彎曲,左腿盤臥於股下作坐姿。帔肩、衣袍皆線刻纏枝蓮花紋花邊。雕像底座正面四方刻四條夔龍,襯以纏枝卷草紋、海水紋;背面刻一圈纏枝蓮花紋,署「魏汝奮制」隸書款。此件羅漢造型優美自然,刻工極其精細,為清代壽山石圓雕精品。 魏汝奮其人生平不詳,至今未能見到關於他的文字資料,然而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上海博物館、福州博物館均收藏有他所雕刻的羅漢像,這些作品形神兼備,刀法嫻熟,藝術水平極高。魏汝奮的《數珠羅漢》,人體比例準確飽滿,坐勢自然舒展,神態悠然自得,表情異常生動;衣紋用刀流暢,富有動感。不論從作品前部看,或是從背部看,都十分和諧自然。而且石雕藝人善於利用巧色,用石材的淺色部分雕刻外披的袈裟,深色部分雕刻羅漢肌體,作品層次分明,立體感強,是一尊圓雕的傑作。從南北朝的壽山石豬到《數珠羅漢》,可以看出,隨着時間的推移,壽山石圓雕技法在不斷發展,不論在造型、題材或是巧色利用上,都有重大突破,使圓雕作品更臻精美。
視頻
福州市博物館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古代青銅器最全的器型介紹,搜狐,2019-03-12
- ↑ 什麼是愛國主義,搜狐,2016-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