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博物院
歷史
福建省立科學館(1933.10.23 - 1949.8)
地點:鼓屏路糧食大廈與省發委一帶、沙縣(抗戰期間)
概況:
1. 科學館設館宗旨為普及民眾科學知識、輔助學校科學教育及解決社會上關於科學疑問之機關。
2. 物理學部、氣象測候所、化學學部、礦物學部、生物學部、動物園、民眾科學教育委員會、編輯委員會及總務處。
3. 對福建省立醫學院、福州一中等大中學校學生開放實驗室。
4. 定期每周二在《福建民報》出版《科學常識》月刊。
5. 定期每周四在福建廣播電台宣講科學常識一次。
6. 氣象測候所將觀測的氣象要素通知廣播電台定時廣播,提供《福建民報》登載。
福建省人民科學館(1949.8 - 1953.4)
地點:福州鼓屏路
概況:
1. 除主要進行科普宣傳工作外,兼辦人力車工人、搬運工人夜間文化補習班。
2. 內設總務、業務兩部。物理學部、化學學部的設備移交福州一中使用;中外理化圖書移交省圖書館。
3. 增設幻燈工場,兼籌備「省科聯」、「省科協」工作。
4. 1952年12月底,人民科學館撤銷改辦為省博物館籌備處和省幻燈製片廠兩個單位。「省科聯」、「省科協」亦遷出館外辦公。
5. 1953年2月,省文管會由南門兜文廟遷至鼓屏路,與博物館 (科學生物部)合署辦公,成為省博物館所屬的文物組。
福建省博物館籌備處(1953.4.7 - 1972.1)
地點:福州鼓屏路、武夷山(1955)、福州西湖公園(1960)、閩侯(1962)、外貿大樓(1970)
概括:
1. 機構性質由先前的科學博物展覽、研究,改變為綜合博物展覽、研究。
2. 1959年10月,省委、省人委籌辦《福建省十年成就展覽會》,在西湖公園官家村空地興建木構單層展覽廳―萬多平方米。1962年2月起,展覽移交省博物館負責繼續展出,所有房屋、展品、家具等均歸省博物館使用,會址作為省博物館館址。
3. 內設文物組、自然組、保管組、總務處。
4. 文革期間,大部分工作處於停頓狀態。
福建省博物館(1972.1 - 2002.10)
地點:西湖公園窯角嶼(官家村)
概況:
1. 內設考古部、保管部、自然部、古代史部、近代史部、群工部、辦公室、財務科、保衛科、積翠園藝術館。
2. 1979年8月,《福建文博》創刊。
3. 1983年4月8日,出土文物展廳失竊。
4. 1984年6月,省文管會成立考古隊,由省博物館考古部人員組成;9月2日,林則徐銅像落成。
5. 1991年9月25日,福建積翠園藝術館奠基。
6. 1998年6月12日,新館工程奠基。曇石山遺址博物館成立。
7. 1999年,福建閩越王城博物館成立。
福建博物院(2002.10至今)
地點:西湖公園窯角嶼(官家村)
概況:
1. 國家一級博物館(2008)、最具創新力博物館(2015)。
2. 全國唯一集博物館、考古所、自然館、藝術館、文保中心、水下考古研究基地「六合一」單位。
3. 內設考古研究所、典藏研究部、陳列設計部、社會教育部、文創中心、學術研究部、交流部、自然科學部、積翠園藝術館、辦公室、財務部、人事教育部、信息工程部、安全保衛部。
4. 2011年8月24日,「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福建基地」揭牌[1]。
5. 2012年11月,完成機構改革,實行全員聘用制。
現狀
福建博物院新館位於西湖公園旁,占地6公頃,建築面積3.6萬平方米,展覽面積1.5萬平方米,展廳15個,其中包括「福建古代文明之光」[2] 「福建古代外銷瓷」「福建戲曲大觀」「工藝藏珍」「館藏書畫精品陳列」「恐龍世界」「動物萬象」7個基本展廳和6個臨時展廳。現有館藏文物和自然標本近17萬餘件,其中珍貴文物3萬餘件。
視頻
福建博物院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福建基地在福建博物院掛牌,福州新聞網,2011-8-24
- ↑ 福建博物院福建古代文明之光展館遊覽概述(2),簡書,202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