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福建安溪官橋

福建安溪官橋位於安溪縣東南部,北緯25°01′,東經118°05′,距縣城13公里。東與城廂鎮交界,西與虎邱鎮接壤,南與龍門鎮接連,北與蓬萊鎮毗鄰,東南面仁峰村的大尖尾山與南安翔雲鎮梅莊村交界,面積105.43平方公里,是中國石材基地鎮和福建的著名僑鄉。這裡歷史悠久,風景秀麗,物產豐富,英才輩出,是安溪重點建設的兩大中心城鎮之一,閩南僑鄉的一顆璀璨明珠。[1]

[]

目錄

資源優勢得發揮

官橋有富饒的物產,豐富的水能資源和大量的花崗岩稀土高嶺土、石英砂、輝綠岩等多種礦產資源。改革開放以來,資源優勢得到發揮,特別是石材資源得到開發,有力地促進官橋經濟的發展。

官橋有豐富的花崗岩礦產資源,已探明有花紋獨特的「安溪紅」G3535花崗岩,儲量在1億立方米以上。1990年來,官橋的石材資源得到積極開發。三揚石材實業公司、碧一石材工藝廠、台安石材有限公司以及裕發、永盛、隆昌、聚成、華藝等大批石材企業如同雨後春筍般地應運而生。全鎮先後創建烏冬格、唐壠、蓮兜美、仁峰等石材加工小區,石板材產品暢銷海內外。石材工藝一躍成為官橋的支柱產業,有效地促進全鎮經濟的快速發展。1992年,官橋鎮的工農業總產值首次突破億元大關,成為安溪的第一個億元鎮。1994年,三揚石材實業公司的石材產品榮獲國際亞太貿易博覽會金獎。近年來,官橋鎮加大石材業發展的步伐,促進石材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強,發展成為閩南較大的石材出口基地之一。

官橋物產十分豐富,有許多特產、名產行銷海內外。安溪的芒果產量居全省第一,而官橋的芒果產量則居全縣之冠。相傳駟嶺村林目棍跟隨鄭成功收復台灣,返鄉時帶回台灣芒果苗,在他的精心培育下,果樹開花結果,其果實以果大肉厚、味道香甜而贏得鄉親們的喜愛,紛紛培植,先在赤嶺栽種,後在全鎮廣為種植,成為官橋特產,除鮮吃外,還加工為芒果乾和芒果蜜餞遠銷香港及東南亞一帶。官橋赤嶺的優質芒果亦被鄉親們稱之為「目棍木羨」。赤嶺「成珍」桔紅糕,已有200多年的生產歷史的傳統名優食品,其製作原料選用上等糯米、白沙糖、澱粉,經過精湛工藝科學加工製作而成,色澤臘白,質地細軟,富有彈性,甘甜而帶清涼,風味獨特,是佐茶的上等風味食品和僑鄉人民饋贈親友的上等佳品。遠近聞名的蓮兜美豆乾,是一種深受消費者歡迎的豆制食品,其民間傳統製作工藝,已世代相傳了200多年。蓮兜美豆乾的原料選用優質大豆,以石膏、八角為配料,經磨漿、煮沸、過濾、攪拌、包壓等工序加工製作而成,形呈方塊狀,質硬且韌,握緊不斷塊,放開又復原,成品擲地可彈幾十厘米高,乃為安溪旅外鄉親喜愛的家鄉特產。山珍豆簽也是官橋一項歷史悠久的傳統特產,自明末至今已有數百年的生產歷史。該產品採用優質簽豆、綠豆磨粉作原料,採用獨特的傳統手工工藝進行製作,製成又薄又細又長的條狀豆簽,烹飪方便,風味獨特,深受歡迎。山珍村現有200多家加工專業戶,為遠近聞名的「豆簽村」。

官橋交通十分便利。早在民國16年(1927年),廈門安溪公會就發起開拓安溪至同安的公路,籌資創辦安溪民辦汽車路股份有限公司,開通了安溪歷史上的第一條公路,安同公路貫穿官橋境內,結束了官橋交通不便的歷史。現官橋的公路四通八達,省道206線、207線從境內經過,特別是龍門隧道開通以後,更拉近了官橋與廈門的距離。2002年底,境內30個進村(居)公路全部實現主幹道水泥化,為經濟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

官橋的通信事業發展迅速,先後建成官橋郵電模塊局,開通5000門程控電話,移動通信覆蓋全鎮。1999年11月30日,全鎮電話用戶達10006戶,成為全縣第一個電話用戶萬戶鎮。

官橋是安溪一個古老而又繁華的集市,每逢農曆二、七圩日,除該鎮各村農民外、鄰近鄉鎮的農民也來這裡趕集。改革開放以來,官橋興建了新的街道和農貿市場,使古老圩場呈現新的繁榮景象。

官橋有豐富的水能資源,蘆汀溪、龍門溪、三角坑溪三溪在鎮區匯流。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興建雙溪口及上苑、赤嶺、新春等水電站,在全鎮範圍內實現糧食加工機械化,結束了靠人力加工糧食的歷史。1970年建成的珩內灣向陽水電站,經擴建裝機容量達到4000千瓦。1989年建成裝機容量480千瓦的澳江水電站,後又建裝機容量1400千瓦柴油機火力發電站。而蓮美110千伏變電站的建設,實現與省電聯網,滿足了全鎮的用電需要。

官橋還是安溪主要的茶葉加工基地,全國最大的烏龍茶精製加工廠——安溪茶廠就設立在境內的五里埔。該廠年精製茶葉數千噸,產品暢銷國內及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創匯千萬美元。其名牌產品「鳳山牌」特級鐵觀音已連續23年榮獲國家金質獎。安溪神農茶葉有限公司與北京中醫研究所、福建省藥理研究中心合作共同研究、試驗、配以中藥精製而成的「觀音健胃茶」,為國家專利產品,先後榮獲農業部和福建省的科技進步獎。1996年,官橋鎮的工農業總產值達到6.59億元,財政收入2153萬元,人均收入2640元,躋身於「全省百強鄉鎮」之列。1998年,全鎮有採石礦點達219個,創辦石材加工企業246家,年開採量30萬立方米,加工量500萬立方米,其中年產值500萬元次上的骨幹企業有9家,石材加工企業的總產值達到7.7億元。1999年全鎮工農業產值達10億元,2003年達16.26億元,是為安溪南線經濟最為活躍的鄉鎮。

目前,官橋鎮現已建成鐵峰石材、唐壠、草坂園、赤嶺內洋等工業小區及三角坑綜合小區,蓮兜美工業區與龍門龍榜工業區合併為縣級龍美工業園區,由縣統一協調開發管理。

勤勞勇敢的官橋人民正抓住機遇,以新的姿態搏擊在新世紀發展大潮中。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安溪官橋介紹

官橋得名由來已久。相傳,宋代名將楊文廣平閩南十八洞之一的鐵峰山蝙蝠洞時,曾安營紮寨於江仔頭。因往來需經過三角坑溪,為行軍方便,於三角坑溪修築一座簡易石板橋。正因為有了這座官建的橋,此地即以「官橋」為名,沿用至今。

安溪置縣以來,官橋鎮的隸屬多有變更。宋時,官橋鎮分屬歸善鄉依仁里、積德鄉新溪里、修仁鄉崇善里和 金田鄉龍興里。明清時期,安溪劃分18里,官橋鎮分屬新溪里、依仁里和興一里。民國時期,初沿用清制;民國21年(1932年)新溪、依仁兩里屬依新區;民國25年(1936年)改為第一區;民國29年(1940年)又改為第一區所轄的官赤鎮;民國34年(1945年)10月,全縣行政區域劃為19個鄉鎮155個保,官橋鎮境內屬官溪鎮,轄官郁、仁峰、蓮美、山荊、善益、上苑、赤嶺、駟嶺、善壇、五里、虞都、碧山12個保,另有新春保隸屬 尚卿鄉。

新中國成立後,初期官溪鎮屬 龍城區,不久改為第二區。1952年7月又改為第五區,轄官橋小鎮及蓮美等12個鄉。1955年9月第五區更名為官橋區,轄14個鄉。1958年2月撤銷官橋區,劃為官橋鄉及春壇鄉。1958年9月15日,官橋鄉、春壇鄉, 龍門鄉合併,成立官橋人民公社,為全縣第一個人民公社。1961年8月,官橋境內劃為官橋、碧山、吾都、善壇、石岩、赤嶺、上苑7個小公社,隸屬官橋區。1965年4月撤區,7個小公社撤銷,合併為官橋公社。1984年8月改為官橋鎮,一直沿用至今。2005年底,官橋鎮下轄官橋街居委會和官橋、官郁仁宅蓮兜美、蓮美、仁峰、碧一、碧二、仙都、嶺頭、吾宗、燎原、草坂、恆美、洪塘、善壇、內村、新春、石岩、石林、駟嶺、赤嶺、芹石、上苑、山珍、馬獅、善益、新廳、益林29個村,以及茶果場、益林林場、嵐風格林場,其中善壇為畲族村。全鎮有19224戶,77481人。

奇峰聳秀景點多

官橋四面環山,風景秀麗。鎮區東部的鐵峰山(俗稱鐵尖山),峰尖海拔751米,是座歷史名山。其山有多處天然石洞,山間怪石遍布,態異形殊,巧妙玲瓏,歷史上曾留下不少名人題刻;峰頂有建於明萬曆年間的鐵峰塔,石式結構,平面呈六角形,實心單檐,稜角分明,構造獨特;有建於宋代,清康熙年間重修,奉祀清水祖師的慈濟院;又有鐵峰岩,庭左有座石築尖圓僧塔,稱鐵峰舍利塔,形與泰山舍利塔相似。值得一提的是,其山正面有一古洞名鐵松洞,相傳此洞極為深險,是宋代名將楊文廣平閩南十八洞之一的「蝙蝠洞」。鐵峰幽美,景物天成,卻因20世紀末的開發,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被人為破壞殆盡,令人嘆惜。

位於鎮境西南的益林村境內的犀山,因「山峰犀利,岩如刀削,狀如犀牛」而得名,高峰鵝角髻海拔高程1047.5米,是安溪東南部最高的山峰,右側的白岩峰壁立千仞,極具天險。區內奇峰聳秀,古樹參天,怪石嶙峋,洞壑幽奇。山間有迷人的蝙蝠洞,有雄奇挺立的將軍岩等許多奇石景觀,有傳說中由北宋五虎將石玉坐化的「石府將軍」,有建於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規模宏大的民間土樓「仰聖樓」,有構築於清代、用於誘捕老虎的虎櫥等古蹟,是一個極具魅力的自然生態風景旅遊新區。

境內西北的駟馬山,因「山勢如馬」而得名。唐天佑年間(904-907年),山間建有安常院,其下有石廣二丈余,人呼回音響應,稱為「應石」。山左有聖泉岩,泉出石中,清甘不竭。山麓有石洞,可容百人,人稱「虎洞」,洞內流水潺潺,相傳為林嗣環讀書處,昔日曾被人們作為逃避匪亂之所。虎洞附近有古水井一口,稱為「黃井」,大旱不涸。在駟馬山下藍溪珩內灣處,兩岸及溪中怪石嶙峋,形象之物皆極相似,有石猿、石雞、石棺等,尤以石牛為最肖,相傳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解元林文斗有《詠石牛》詩:

怪石崔巍號石牛,溪邊獨立幾千秋。

風吹遍體無毛動,雨打渾身有汗流。

春草欲抽難下咽,長鞭任打不回頭。

於今鼻上除繩索,天地為欄夜不收。

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山下的赤嶺村有座「磐宗樓」,為里人林昌為抗擊匪患而建。清乾隆《安溪縣誌》載:「築樓十仞,基牆高厚,中列正樓,外樓四繞……正樓制度如家室,外樓具穿窗孔,可以開弓發統炮,外溝三丈許。」嘉靖末年(1566年),林昌率眾據樓抵禦倭寇的圍攻,連二日,斃敵40餘人,後又擊斃敵酋,致倭寇連夜潰退,是樓由此被人們贊之為「磐宗樓」。位於該村林氏駟嶺大宗是安溪的一座名祠,始建於明正統十三年(1448年),迄今已500多年的歷史,近年又得重修,使名祠重放光彩。在該村附近的駟嶺溪洲,還有一座建於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的「溪洲土樓」(又名「溪洲護宗堡」)。

恆美村的「雙鯉堂」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以門前池中雙石似鯉而得名。現存建築為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遺物,今得台胞捐資重修,金碧輝煌。境內於明代建造的宮廟有龍瑞宮、厥齊宮,在清代建造的有萬安院、啟明堂、寶豐堂、南泰堂、郁美堂、湖山廟、英濟廟等。在吾宗村西北漈口山麓,有巨石陰刻「萬曆四年(1576年),洪水至此」,下刻一橫線,據此推測,當年洪水可能淹沒官橋、龍門的平原地區。此石為研究安溪古代水文提供重要例證。

著名僑鄉氣象新

官橋鎮旅居海外的華僑、華人主要分布在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緬甸菲律賓、泰國、越南、美國等10多個國家。據1997年僑情普查統計,全鎮旅外華僑、華人超過家鄉的總人數,總數達9多萬人,僅次於蓬萊鎮,居全縣第二位。

早在明清時期,官橋人就前往海外謀生。民國初期,國內戰禍連綿,鄉人為避戰亂紛紛逃往國外。民國中後期,民不聊生,逃往南洋的人更多。在官橋一帶僑鄉和海外僑胞中,廣泛流傳着一首閩南方言的《過番歌》,講述官橋人因家境貧困背井離鄉到海外謀生的艱難情景。這首長達760多句的七言歌謠,據考證歌謠系善壇村人鍾鑫所作,其中一段這樣唱道:「拜別家中心頭酸,一家大小送出門,身背包袱共清飯,目滓流落如冰霜。想起腳酸手又軟,一時走來到土塘,煩惱番平水路遠,回頭再看咱鄉村……」土塘今屬上苑村,以往善壇人出國謀生,就是從土塘走路經龍門再往廈門乘船出國的。這首《過番歌》是研究華僑出國史的一份寶貴資料。

官橋人到達海外以後,或農或商,勤奮創業。在有了積累之後,許多人逐步轉向經營規模較大的土特產業、建築地產業、匯兌金融業以及五金業等。經過多年艱苦奮鬥,不少人事業有成。

祖籍官郁村的陳丙丁,是印尼著名企業家和社會活動家,曾多次被選為印尼椰城(今雅加達)中華總商會會長和福建會館會長。他積極響應孫中山號召,籌募巨款資助祖國革命,先後榮獲「愛國徽章」、「護法共和獎章」和大元帥頒發的三等銀質獎章以及國民政府頒發的二等銀質獎章等,曾被聘為國民政府僑務委員會顧問和福建省長公署顧問等。他於民國11年(1922年)與其叔陳回義捐資創辦曾郁小學。民國16年(1927年),他率先捐款1萬元作為安同公路籌建經費,自告奮勇出洋募股。民國35年(1946年),他與鍾銘選捐資創辦依新公立醫院,是為安溪縣第一所僑辦醫院。

善壇村旅居新加坡的鐘銘選,在新加坡和香港發展金融、建築房地產、旅遊等業,成為新加坡著名實業家,在新中國成立前後曾在家鄉捐資創辦醫療衛生、文化教育、修橋造路等公益事業。其哲嗣也都業有所成,其中鍾江海、鍾明輝昆仲的企業集團和鍾瓊林的天德集團,是香港資力雄厚的企業集團。20世紀90年代以來,鍾氏昆仲繼承父志,先後在安溪縣城捐巨資興建了以其父名字命名的銘選中學、銘選醫院和銘選大橋,並捐資鋪設鎮區通往家鄉善壇村的水泥路,捐建善壇小學校舍等。

赤嶺村旅居新加坡的林樹彥,在新加坡創辦僑通行,經營匯兌業,並在東南亞各地、香港及國內設立分行,成為新加坡匯兌界領袖人物,曾任新加坡中華匯兌業總會主席;他於民國35年(1946年)捐資在赤嶺創辦私立藍溪初級中學,成為安溪南部的第一所中學。

祖籍駟嶺村的林敬奎,是馬來西亞的著名企業家。在馬來西亞經營家族企業美佳公司,旗下美佳第一銅業公司成為上市公司,其名字曾被列入世界華人富豪榜。

蓮美村的林生枝、林生桂兄弟,在馬來西亞開辦五金、貿易、鋼鐵等多家公司,其中安信鋼鐵公司是馬來西亞的十大鋼鐵公司之一,兄弟均為當地知名企業家。林生枝現任馬來西亞安溪總會會長、雪隆五金公會及安溪會館會長,曾多次率團返鄉參加活動。

旅居印尼的陳江蘇,在印尼創辦宇廟集團,經營銀行業,為當地著名的企業家。他繼承其父陳回義之志,先後捐建官橋中學及附小(原曾郁小學)的校舍。

改革開放以來,官橋鎮旅外僑胞情系桑梓,進一步掀起捐資舉辦公益事業特別是捐資辦學的熱潮。在藍溪中學,僑親先後捐建「校友樓」、辦公綜合樓「樹彥樓」、教師宿舍「和聲樓」、學生宿舍「錦山樓」和「林配樓」、學生宿舍樓、初中教學樓、高中教學樓、新膳廳「振羽樓」和「金烏科學樓」,這10大校舍工程的建設,大大地改善了藍溪中學的辦學條件。在官橋中學,先後捐建了教學樓、「金祥樓」、「金祥教師樓」、明昭堂多功能禮堂、「榮潤教學樓」、「麗萍辦公樓」、「梁金鳳基金樓」等。在吾宗中學,捐建了教學樓、教師宿舍樓、金玉禮堂及學生宿舍樓等。蓮美村僑胞林江水父子捐資創建九年一貫制的江水學校,先後興建中小學教學樓、宿舍樓、辦公樓、音樂室、食堂等。旅外僑胞還在全鎮捐建、援建了有20多所小學校舍,其中工程較大的有善壇小學、赤嶺小學、上苑小學、新廳小學、駟嶺小學等,並捐資興建銘火幼兒園園舍。此外,他們還捐資創設了10多個教育基金會和獎學、獎教基金會,總金額達數百萬元。

此外,在衛生事業方面,旅外僑親先後捐建了官橋醫院2號病號樓、僑光大廈、門診大樓。歷年捐贈官橋醫院的總金額達到1000多萬元。在交通方面,素有修橋造路的光榮傳統的官橋旅外僑胞,早在1956年就捐資興建長110米有赤嶺蘆汀大橋,成為當時晉江地區華僑捐建的最大橋樑;1980年又捐資從橋中心垂直接通赤嶺小學長115米的橋樑,成為縣內唯一的大型「丁字形」橋樑。先後捐建的還有碧一大橋、上苑大橋和善益、山珍、仁峰、赤嶺等村的橋樑,修建了通往吾宗、內村、新春、善益、上苑等村的公路。近年來,僑胞又捐資鋪設上苑、赤嶺、內村、新春等村的水泥路。同時,旅外僑親還捐資興建了官橋戲院和赤嶺蘆汀戲院,捐建蓮兜美下坂溪堤,捐建官橋僑聯會所等。歷年來,旅外僑親捐贈的人民幣總金額超過1億元,有力地促進家鄉社會、經濟事業的發展。

古老文化煥新姿

官橋鎮文化底蘊深厚,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每逢節日,各地經常組織文藝表演或踩街活動,表演的項目有銅管樂、大鼓吹高蹺弄獅水車閣、南音、十八學士、水操等,無不讓觀眾大飽眼福。而讓人印象最深的,要數「水操隊」遊藝節目了。傳說於明末,曾有不少官橋人跟隨鄭成功收復台灣。這些人解甲歸田之後,為紀念民族英雄鄭成功,便召集村民操練水兵操,爾後這一活動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富有特色的文藝節目。現在的「水操隊」是一支由75名身穿古代水兵服裝的人員組成的大型遊藝隊伍,在鑼鼓聲中表演單打、對打、水操殼操對練等節目。官郁村組織的水操隊,曾代表安溪縣赴泉州參加元宵節文藝踩街活動,其精彩表演博得觀眾的熱烈掌聲,並獲得活動的演出獎。而蓮美村也值得一提,該村是一個鄉村文化十分活躍的僑村,早在建國初期就成立了薌劇團,改革開放以後又發展高甲戲劇團,劇團的演員白天勞動,在夜間進行排練、演出,豐富了僑鄉的文化生活。

位於鎮境西部的赤嶺,歷史以來有七月祭祀英靈的傳統習俗。傳說駟嶺大宗一世祖林復春原居西坪柏葉,因疆理官田,登駟馬山巔,見山勢起伏迴轉,龍虎翱翔,即在駟馬山下卜築定居。林復春於明天順年間(1547—1464年)任七品散官。正統末,他為民請命,撫鄧茂七農軍殘部三百流亡壯士,在林復春故里赤嶺一同開墾,卜築定居。為紀念諸壯士的創業精神,林氏先祖確定於每年農曆七月十九日普渡祭祀壯士英靈,此俗一直延續至今。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