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目錄

離衡

漢語詞語,讀音lí héng,意思是指戰國時以齊國為首的關東六國相約結盟,粉碎秦國的「連衡」策略。 [1] 中文名 離衡 拼音 lí héng 注音 ㄌㄧˊ ㄏㄥˊ 釋義 指戰國時以齊國為首的關東六國相約結盟,粉碎秦國的「連衡」策略 [2]

解釋

指戰國時以齊國為首的關東六國相約結盟,粉碎秦國的「連衡策略[3]

出處

《史記·秦始皇本紀》:「此四君者,皆明知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重士,約縱離衡,並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眾。」司馬貞索隱:「言孟嘗等四君皆為其國共相約結為縱,以離散秦之橫。」 《文選·賈誼<過秦論>》作「離橫」。

示例

【關於許衡的故事作文】 中統元年(1260),元世祖忽必烈即帝位於開平,召許衡北上。次年,授為國子祭酒,時國學未立,只是空名,不久便辭職還鄉。三年,復應召入朝,因病滯居燕京,至元元年(1264)辭歸。二年,忽必烈以朝中文臣都稱譽許衡才學,下詔再召,許衡聞命即赴,奉命入中書省議事。三年,召至上都訪問政事,因奏上《時務五事》疏,大旨言北方民族入主中原,必須實行漢法,才能長久統治。四年,告病還,不久,復召入,參與議定朝儀及內外官制。七年,授中書左丞。當時,忽必烈正急於財用,儒者論政多不合其意,專一信用平章政事回回人阿合馬,使領尚書省六部事,總理全國民政、財賦。許衡劾阿合馬專權,不聽,於是請求解職。八年,改授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祭酒,使主教育;始置國子學,選隨朝蒙古勛貴及百官子弟充生徒。許衡從政失意,致力於教學,以諸生多是貴族子弟,奏召門生耶律有尚、姚燧等十二人為伴讀,使分處各齋充齋長;又用小學、四書,及所著《大學直解》、《中庸直解》、《大學要略》、《編年歌括》、《稽古千字文》等篇作教材,親自講授,課餘則使學習禮儀。但權臣以學校非急務,讀書為無用,不及時供應國學廩膳,諸生多離去。十年,許衡知很難有所作為,辭歸懷州。十三年,再召至大都,命與王恂、郭守敬商定曆法,仍授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祭酒,領太史院事。十七年,授時曆成,致仕還鄉,次年去世。大德元年(1297),諡文正。皇慶二年(1313),詔與宋九儒並從祀孔子廟。 中統元年以來,許衡凡五進五出,雖志在從政,但未被重用。其主要業績是奠定元朝國子學基礎和闡揚程朱學說,使朱熹學說得以普及,終至定於一尊。故元代有不少人推崇他是朱熹道統的繼承者。不過他論學多蹈襲程、朱,無新意。其著作收入《魯齋遺書》。

視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