禿鷲
禿鷲
(學名:Aegypius monachus): 大型猛禽,體長108-120cm。通體黑褐色,頭裸出,僅被有短的黑褐色絨羽,後頸完全裸出無羽,頸基部被有長的黑色或淡褐白色羽簇形成的皺翎。幼鳥比成鳥體色淡,頭更裸露,亦容易識別。[1]
主要棲息於低山丘陵和高山荒原與森林中的荒岩草地、山谷溪流和林緣地帶,常單獨活動,偶爾也成小群,特別在食物豐富的地方。要以大型動物的屍體為食,常在開闊而較裸露的山地和平原上空翱翔,窺視動物屍體。偶爾也沿山地低空飛行,主動攻擊中小型獸類、兩棲類、爬行類和鳥類,有時也襲擊家畜。
分布於非洲西北部、歐洲南部、西班牙、法國南部、羅馬尼亞、巴爾幹半島,往東經小亞細亞、阿拉伯北部、中亞、伊朗、阿富汗、喜馬拉雅山西部、印度、蒙古、原蘇聯土耳其斯坦、塔吉克斯坦、阿爾泰,一直到西伯利亞南部。
目錄
形態特徵
禿鷲體形大,是高原上體格最大的猛禽,它張開兩隻翅膀後翼展大約有2米多長,0.6米寬(大者可達3米以上)。成年禿鷲額至後枕被有暗褐色絨羽,後頭較長而緻密,羽色亦較淡,頭側、頰、耳區具稀疏的黑褐色毛狀短羽,眼先被有黑褐色纖羽,後頸上部赤裸無羽,鉛藍色,頸基部具長的淡褐色至暗褐色羽簇形成的皺翎,有的皺翎綴有白色。裸露的頭能非常方便地伸進屍體的腹腔;禿鷲脖子的基部長了一圈比較長的羽毛,它像人的餐巾一樣,可以防止食屍時弄髒身上的羽毛。上體自背至尾上覆羽暗褐色,尾略呈楔形,暗褐色,羽軸黑色,初級飛羽黑褐色,具金屬光澤,翅上覆羽和其餘飛羽暗褐色。下體暗褐色,前胸密被以黑褐色毛狀絨羽,兩側各具一束蓬鬆的矛狀長羽,腹綴有淡色縱紋,肛周及尾下覆羽淡灰褐色或褐白色,覆腿羽暗褐色至黑褐色。嘴強大,由於食屍的需要,它那帶鈎的嘴變得十分厲害,可以輕而易舉地啄破和撕開堅韌的牛皮,拖出沉重的內臟;鼻也圓形。幼鳥和成鳥基本相似,但體色較暗,頭更較裸露。
虹膜褐色,嘴端黑褐色,臘膜鋁藍色,跗跖和趾灰色,爪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5750-8500g,♀6000-9200g;體長♂1100-1150mm,♀1080-1160mm;嘴峰♂62-79mm,♀64-68mm;翅♂662-804mm,♀780-824mm;尾♂370-455mm,♀425-440mm;跗跖♂125-143mm,♀130-142mm。
棲息環境
棲息範圍較廣,在西班牙森林地區,棲息於300-1,400米的丘陵和山區,但在亞洲,占據乾旱和半乾旱高寒草原和草原,可生活在海拔高達2000-5000多米的高山,棲息於高山裸岩上。主要棲息於低山丘陵和高山荒原與森林中的荒岩草地、山谷溪流和林緣地帶,冬季偶爾也到山腳平原地區的村莊、牧場、草地以及荒漠和半荒漠地區。
生活習性
留鳥,部分遷徙或進行巢後期遊蕩。在中國東北、華北北部、西北地區和四川西北部為留鳥。台灣、香港、長江中下游和東部與東南沿海地區為偶見冬候鳥,或許是部分留鳥不定期的冬季遊蕩。
在猛禽中,禿鷲的飛翔能力是比較弱的,它會一種節省能量的飛行方式-滑翔。這些大翅膀的鳥兒,在荒山野嶺的上空悠閒地漫遊着,用它們特有的感覺,捕捉着肉眼看不見的上升暖氣流。它們依靠上升暖氣流,舒舒服服地繼續升高,以便向更遠的地方飛去。飛翔時,兩翅伸成一直線,翅很少鼓動,而是可以利用氣流長時間翱翔於空中,當發現地面上的屍體時,飛至附近取食。
常單獨活動,偶爾也成3-5隻小群,最大群可達10多隻,特別在食物豐富的地方。白天活動,常在高空悠閒地翱翔和滑翔,有時也低空飛行。翱翔和滑翔時兩翅平伸,初級飛羽散開成指狀,翼端微向下垂。休息時多站於突出的岩石上、電線杆上或樹頂枯枝上。
禿鷲吃的大多是哺乳動物的屍體。哺乳動物在平原或草地上休息時,通常都聚集在一起。禿鷲掌握這一規律以後,就特別注意孤零零地躺在地上的動物。一旦發現目標,它便仔細觀察對方的動靜。如果對方紋絲不動、它就繼續在空中盤旋察看。這種觀察的時間很長,至少要兩天左右。在這段時間裡,假如動物仍然一動也不動,它就飛得低一點,從近距離察看對方的腹部是否有起伏,眼睛是否在轉動。倘若還是一點動靜也沒有,禿鷲便開始降落到屍體附近,悄無聲息地向對方走去。這時候,它猶豫不決,既迫不及待想動手,又怕上當受騙遭暗算。它張開嘴巴,伸長脖子,展開雙翅隨時準備起飛。禿鷲又走近了一些,它發出「咕喔」聲,見對方毫無反應,就用嘴啄一下屍體,馬上又跳了開去。這時,它再一次察看屍體。如果對方仍然沒有動靜,禿鷲便放下心來,一下子撲到屍體上狼吞虎咽起來。
有時候,禿鷲飛得很高,未必能發現地面上的動物屍體。其他食屍動物如烏鴉、豺和鬣狗等的活動,就可以為這種猛禽提供目標。如果發現它們正在撕食屍體,禿鷲會降低飛行高度,作進一步的偵察。假如確實發現了食物,它會迅速降落。這時,周圍幾十千米外的禿鷲也會接踵而來,以每小時100千米以上的速度,沖向這美味佳肴。
主要以大型動物的屍體和其他腐爛動物為食,被稱為「草原上的清潔工」,常在開闊而較裸露的山地和平原上空翱翔,窺視動物屍體。偶爾也沿山地低空飛行,主動攻擊中小型獸類、兩棲類、爬行類和鳥類,有時也襲擊家畜。
禿鷲在爭食時,身體的顏色會發生一些有趣的變化。平時它的面部是暗褐色的、脖子是鉛藍色的。當它正在啄食動物屍體的時候,面部和脖子就會出現鮮艷的紅色。這是在警告其他禿鷲:趕快跑開,千萬不要靠攏。一隻身強力壯的禿鷲氣勢洶洶地跑來爭食了,它招架不住,無可奈何地敗下陣來,離開了原來的位置,這時,它的面部和脖子馬上從紅色變成了在白色。勝利者趾高氣揚地奪得了食物,它的面部和脖子也變得紅艷如火了;失敗者開始平靜下來了,它逐漸恢復了原來的體色。根據這些體色的變化,人們便可以知道禿鷲體力的強弱了。
分布範圍
世界分布
原產地:阿富汗、亞美尼亞、阿塞拜疆、不丹、保加利亞、中國、克羅地亞、格魯吉亞、希臘、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哈薩克斯坦、朝鮮民主人民共和國、韓國、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黎巴嫩、馬其頓、蒙古、黑山、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葡萄牙、俄羅斯聯邦、沙特阿拉伯、塞爾維亞、西班牙、蘇丹、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克蘭、烏茲別克斯坦、越南。
區域性滅絕:塞浦路斯、意大利、摩爾多瓦、羅馬尼亞、斯洛文尼亞。
再引進:法國。
旅鳥:奧地利、孟加拉國、白俄羅斯、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柬埔寨、埃及、德國、直布羅陀、匈牙利、日本、約旦、拉脫維亞、馬來西亞、荷蘭、阿曼、波蘭、斯洛伐克、瑞士、泰國、突尼斯、也門。
產地不確定:阿爾巴尼亞、摩洛哥。
中國分布
省份:各省份都有分布。新疆西部、青海南部及東部、甘肅、寧夏、內蒙西部、四川北部繁殖,其他地區零星分布。
保護區:興隆山、托木爾峰、麻陽河、茂蘭、茂蘭、濟源獼猴、雙台河口、老禿頂子、白石砬子、達賚湖、科爾沁、烏梁素海濕地鳥類、青海湖鳥島、天龍山、龐泉溝、龐泉溝、蘆芽山、靈空山、歷山、臥龍、卡拉麥里山、阿爾金山、塔什庫爾干野生動物、清涼峰、衡水湖濕地和鳥類、賽罕烏拉、額濟納胡楊林、羅布泊野駱駝
山脈湖泊:阿爾金山、子午嶺山、長白山、賀蘭山、喀喇崑崙山、崑崙山-西段、太行山、天山、準噶爾盆地、阿爾泰山山地、帕米爾高原、伏牛山、準噶爾西部山地、北部天山山地、伊犁谷地、尤爾都斯盆地、南部天山山地、東部天山山地、諾敏戈壁丘陵、東疆戈壁丘陵、塔河中下游平原、羅布泊低地、崑崙山北麓平原、西崑侖山山地、東崑崙阿爾金山山地、塔里木河流域、巴音布魯克、恰庫爾圖、托木爾峰南坡(瓊台蘭河)、鞏乃斯、那拉提、天山山脈、烏魯克恰提、沁城、民豐、口門子。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在世界範圍 ,禿鷲的種群數量明顯在減少,在歐洲不少地方,禿鷲已經消失,其全球數量估計有7,200-10,000對,大致等同於14,000-20,000成熟個體。這包括歐洲1,700-1,900對和亞洲5,500-8,000對(2004年)。在韓國的數量估計為c.50-10,000越冬(2009年)。估計大約相當於總量為21,000-30,000個。在西班牙僅有大約365對,土耳其約100對。
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屬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近危(NT)。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Ⅱ級保護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