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鹫
秃鹫
(学名:Aegypius monachus): 大型猛禽,体长108-120cm。通体黑褐色,头裸出,仅被有短的黑褐色绒羽,后颈完全裸出无羽,颈基部被有长的黑色或淡褐白色羽簇形成的皱翎。幼鸟比成鸟体色淡,头更裸露,亦容易识别。[1]
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高山荒原与森林中的荒岩草地、山谷溪流和林缘地带,常单独活动,偶尔也成小群,特别在食物丰富的地方。要以大型动物的尸体为食,常在开阔而较裸露的山地和平原上空翱翔,窥视动物尸体。偶尔也沿山地低空飞行,主动攻击中小型兽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鸟类,有时也袭击家畜。
分布于非洲西北部、欧洲南部、西班牙、法国南部、罗马尼亚、巴尔干半岛,往东经小亚细亚、阿拉伯北部、中亚、伊朗、阿富汗、喜马拉雅山西部、印度、蒙古、原苏联土耳其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尔泰,一直到西伯利亚南部。
形态特征
秃鹫体形大,是高原上体格最大的猛禽,它张开两只翅膀后翼展大约有2米多长,0.6米宽(大者可达3米以上)。成年秃鹫额至后枕被有暗褐色绒羽,后头较长而致密,羽色亦较淡,头侧、颊、耳区具稀疏的黑褐色毛状短羽,眼先被有黑褐色纤羽,后颈上部赤裸无羽,铅蓝色,颈基部具长的淡褐色至暗褐色羽簇形成的皱翎,有的皱翎缀有白色。裸露的头能非常方便地伸进尸体的腹腔;秃鹫脖子的基部长了一圈比较长的羽毛,它像人的餐巾一样,可以防止食尸时弄脏身上的羽毛。上体自背至尾上覆羽暗褐色,尾略呈楔形,暗褐色,羽轴黑色,初级飞羽黑褐色,具金属光泽,翅上覆羽和其余飞羽暗褐色。下体暗褐色,前胸密被以黑褐色毛状绒羽,两侧各具一束蓬松的矛状长羽,腹缀有淡色纵纹,肛周及尾下覆羽淡灰褐色或褐白色,覆腿羽暗褐色至黑褐色。嘴强大,由于食尸的需要,它那带钩的嘴变得十分厉害,可以轻而易举地啄破和撕开坚韧的牛皮,拖出沉重的内脏;鼻也圆形。幼鸟和成鸟基本相似,但体色较暗,头更较裸露。
虹膜褐色,嘴端黑褐色,腊膜铝蓝色,跗跖和趾灰色,爪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5750-8500g,♀6000-9200g;体长♂1100-1150mm,♀1080-1160mm;嘴峰♂62-79mm,♀64-68mm;翅♂662-804mm,♀780-824mm;尾♂370-455mm,♀425-440mm;跗跖♂125-143mm,♀130-142mm。
栖息环境
栖息范围较广,在西班牙森林地区,栖息于300-1,400米的丘陵和山区,但在亚洲,占据干旱和半干旱高寒草原和草原,可生活在海拔高达2000-5000多米的高山,栖息于高山裸岩上。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高山荒原与森林中的荒岩草地、山谷溪流和林缘地带,冬季偶尔也到山脚平原地区的村庄、牧场、草地以及荒漠和半荒漠地区。
生活习性
留鸟,部分迁徙或进行巢后期游荡。在中国东北、华北北部、西北地区和四川西北部为留鸟。台湾、香港、长江中下游和东部与东南沿海地区为偶见冬候鸟,或许是部分留鸟不定期的冬季游荡。
在猛禽中,秃鹫的飞翔能力是比较弱的,它会一种节省能量的飞行方式-滑翔。这些大翅膀的鸟儿,在荒山野岭的上空悠闲地漫游着,用它们特有的感觉,捕捉着肉眼看不见的上升暖气流。它们依靠上升暖气流,舒舒服服地继续升高,以便向更远的地方飞去。飞翔时,两翅伸成一直线,翅很少鼓动,而是可以利用气流长时间翱翔于空中,当发现地面上的尸体时,飞至附近取食。
常单独活动,偶尔也成3-5只小群,最大群可达10多只,特别在食物丰富的地方。白天活动,常在高空悠闲地翱翔和滑翔,有时也低空飞行。翱翔和滑翔时两翅平伸,初级飞羽散开成指状,翼端微向下垂。休息时多站于突出的岩石上、电线杆上或树顶枯枝上。
秃鹫吃的大多是哺乳动物的尸体。哺乳动物在平原或草地上休息时,通常都聚集在一起。秃鹫掌握这一规律以后,就特别注意孤零零地躺在地上的动物。一旦发现目标,它便仔细观察对方的动静。如果对方纹丝不动、它就继续在空中盘旋察看。这种观察的时间很长,至少要两天左右。在这段时间里,假如动物仍然一动也不动,它就飞得低一点,从近距离察看对方的腹部是否有起伏,眼睛是否在转动。倘若还是一点动静也没有,秃鹫便开始降落到尸体附近,悄无声息地向对方走去。这时候,它犹豫不决,既迫不及待想动手,又怕上当受骗遭暗算。它张开嘴巴,伸长脖子,展开双翅随时准备起飞。秃鹫又走近了一些,它发出“咕喔”声,见对方毫无反应,就用嘴啄一下尸体,马上又跳了开去。这时,它再一次察看尸体。如果对方仍然没有动静,秃鹫便放下心来,一下子扑到尸体上狼吞虎咽起来。
有时候,秃鹫飞得很高,未必能发现地面上的动物尸体。其他食尸动物如乌鸦、豺和鬣狗等的活动,就可以为这种猛禽提供目标。如果发现它们正在撕食尸体,秃鹫会降低飞行高度,作进一步的侦察。假如确实发现了食物,它会迅速降落。这时,周围几十千米外的秃鹫也会接踵而来,以每小时100千米以上的速度,冲向这美味佳肴。
主要以大型动物的尸体和其他腐烂动物为食,被称为“草原上的清洁工”,常在开阔而较裸露的山地和平原上空翱翔,窥视动物尸体。偶尔也沿山地低空飞行,主动攻击中小型兽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鸟类,有时也袭击家畜。
秃鹫在争食时,身体的颜色会发生一些有趣的变化。平时它的面部是暗褐色的、脖子是铅蓝色的。当它正在啄食动物尸体的时候,面部和脖子就会出现鲜艳的红色。这是在警告其他秃鹫:赶快跑开,千万不要靠拢。一只身强力壮的秃鹫气势汹汹地跑来争食了,它招架不住,无可奈何地败下阵来,离开了原来的位置,这时,它的面部和脖子马上从红色变成了在白色。胜利者趾高气扬地夺得了食物,它的面部和脖子也变得红艳如火了;失败者开始平静下来了,它逐渐恢复了原来的体色。根据这些体色的变化,人们便可以知道秃鹫体力的强弱了。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原产地:阿富汗、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不丹、保加利亚、中国、克罗地亚、格鲁吉亚、希腊、印度、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以色列、哈萨克斯坦、朝鲜民主人民共和国、韩国、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黎巴嫩、马其顿、蒙古、黑山、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葡萄牙、俄罗斯联邦、沙特阿拉伯、塞尔维亚、西班牙、苏丹、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越南。
区域性灭绝:塞浦路斯、意大利、摩尔多瓦、罗马尼亚、斯洛文尼亚。
再引进:法国。
旅鸟:奥地利、孟加拉国、白俄罗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柬埔寨、埃及、德国、直布罗陀、匈牙利、日本、约旦、拉脱维亚、马来西亚、荷兰、阿曼、波兰、斯洛伐克、瑞士、泰国、突尼斯、也门。
产地不确定:阿尔巴尼亚、摩洛哥。
中国分布
省份:各省份都有分布。新疆西部、青海南部及东部、甘肃、宁夏、内蒙西部、四川北部繁殖,其他地区零星分布。
保护区:兴隆山、托木尔峰、麻阳河、茂兰、茂兰、济源猕猴、双台河口、老秃顶子、白石砬子、达赉湖、科尔沁、乌梁素海湿地鸟类、青海湖鸟岛、天龙山、庞泉沟、庞泉沟、芦芽山、灵空山、历山、卧龙、卡拉麦里山、阿尔金山、塔什库尔干野生动物、清凉峰、衡水湖湿地和鸟类、赛罕乌拉、额济纳胡杨林、罗布泊野骆驼
山脉湖泊:阿尔金山、子午岭山、长白山、贺兰山、喀喇昆仑山、昆仑山-西段、太行山、天山、准噶尔盆地、阿尔泰山山地、帕米尔高原、伏牛山、准噶尔西部山地、北部天山山地、伊犁谷地、尤尔都斯盆地、南部天山山地、东部天山山地、诺敏戈壁丘陵、东疆戈壁丘陵、塔河中下游平原、罗布泊低地、昆仑山北麓平原、西昆仑山山地、东昆仑阿尔金山山地、塔里木河流域、巴音布鲁克、恰库尔图、托木尔峰南坡(琼台兰河)、巩乃斯、那拉提、天山山脉、乌鲁克恰提、沁城、民丰、口门子。
亚种分化
单一物种,无亚种。
种群现状
在世界范围 ,秃鹫的种群数量明显在减少,在欧洲不少地方,秃鹫已经消失,其全球数量估计有7,200-10,000对,大致等同于14,000-20,000成熟个体。这包括欧洲1,700-1,900对和亚洲5,500-8,000对(2004年)。在韩国的数量估计为c.50-10,000越冬(2009年)。估计大约相当于总量为21,000-30,000个。在西班牙仅有大约365对,土耳其约100对。
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近危(NT)。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Ⅱ级保护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