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秋浦歌十七首 李白

秋浦歌十七首
圖片來自搜狐網

秋浦歌十七首是一組五言詩。全詩內容豐富,情感深厚,結構完整,情節起伏。詩人巧妙運用多種藝術手法,從不同角度歌詠了秋浦的山川風物和民俗風情,同時在歌詠中又或隱或現地流露出憂國傷時之情、身世悲涼之嘆和人生感慨之意

目錄

原文

李白〔唐代〕

秋浦長似秋,蕭條使人愁。

客愁不可,行上東大樓。

正西望長安,下見江水流。

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

遙傳一掬淚,為我達揚州。


秋浦猿夜愁,黃山堪白頭。

清溪非隴水,翻作斷腸流。

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

何年是歸日,雨淚下孤舟。


秋浦錦駝鳥,人間天上稀。

山雞羞淥水,不敢照毛衣。


兩鬢入秋浦,一朝颯已衰。

猿聲催白髮,長短盡成絲。


秋浦多白猿,超騰若飛雪。

牽引條上兒,飲弄水中月。


愁作秋浦客,強看秋浦花。

山川如剡縣,風日似長沙。


醉上山公馬,寒歌寧戚牛。

空吟白石爛,淚滿黑貂裘。


秋浦千重嶺,水車嶺最奇。

天傾欲墮石,水拂寄生枝。


江祖一片石,青天掃畫屏。

題詩留萬古,綠字錦苔生。


千千石楠樹,萬萬女貞林。

山山白鷺滿,澗澗白猿吟。

君莫向秋浦,猿聲碎客心。


邏人橫鳥道,江祖出魚梁。

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


水如一匹練,此地即平天。

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


淥水淨素月,月明白鷺飛。

郎聽采菱女,一道夜歌歸。


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

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秋浦田舍翁,采魚水中宿。

妻子張白鷳,結罝映深竹。


桃波一步地,了了語聲聞。

黯與山僧別,低頭禮白雲。

賞析

  第一首詩是這組詩中最長的一首。開頭說「秋浦長似秋」:秋浦老是像秋天的樣子。這是因地名而產生的詼諧,也是為引出下句「蕭條使人愁」而設。秋——蕭條——愁,順理成章,並且十分和諧,讀之頓生冷落寂寥之感。三四句承上寫愁:「客愁不可度,行上東大樓。」「正西望長安,下見江水流。」一個「望」字,凝聚着深沉的憂憤。「望長安」正是詩眼所在。後面四句是對江水說的話。「遙傳一掬淚,為我達揚州。」揚州是北上長安的必經之處,詩人要把憂國之淚寄往揚州,實為寄往長安。淚雖一掬,卻極有分量。

  第二首詩與前一首一樣,也是抒發客愁和對長安的思念,思歸益切,愁緒愈來濃。「秋浦猿夜愁,黃山堪白頭。清溪非隴水,翻作斷腸流。」前四句寫別愁,比較婉曲;「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何年是歸日,雨淚下孤舟。」後四句進一步言歸思,直抒胸臆,一氣呵成。

  第三首詩是一首具有寓意的詠物詩。此詩正面讚美秋浦的錦駝鳥,而以山雞作為陪襯,但對後者並無貶意。從詩意看,詩人對山雞所傾注的同情似乎還更多一些。

  第四首詩是李白的自畫像。全詩描繪的詩人形象是滿腹憂鬱,形容枯槁,白髮蒼蒼的孤苦老人。盛年不再的李白,是懷着失意的心情來到秋浦的,雖然是剛過「知天命」的年紀,可是好像一下子白髮就全白了。在此詩的開頭,他說自己是「兩鬢入秋浦,一朝颯已衰」。聽起來似乎覺得原來還李白一直是兩鬢青絲,但到了秋浦之後,沒有想到竟然會在一天早上起來之後,發現兩鬢已經白髮蒼蒼了!「一朝」極言頭髮白得之快,簡直出乎意料之外,言下之意,還真有點當年伍子胥過不去昭關,一夜之間,就把頭髮愁白了的味道,但是伍子胥是心急火燎,李白卻並不着急趕到哪裡去,而且,也不像伍子胥那樣過不了昭關就有性命之憂,但是又為什麼白了頭髮呢?李白在驚異之餘,給自己找了一個看上去說得過去的原因:「猿聲催白髮,長短盡成絲。」中國古代的文人一聽到猿聲,馬上就會愁腸百結的,這其中的例外恐怕還只有李白一人,不過那也是他晚年在長流夜郎的途中,在三峽中得到大赦,乘舟東歸的時候,曾經歡快地寫到「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可是在眼下,他可沒有這麼好的心情,猿聲一「催」,他滿頭的青絲,不管是長是短,統統白了,這個「催」字可謂是用得驚心動魄,本來頭髮就在一夜之間白了,那裡還禁得住猿聲的催促!這首詩由於用了「一朝」和「催」這兩個詞來着重強調自己頭髮白得異乎尋常地快,不由得讓人想到他在《將進酒》中的名句:「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這首詩的表層意義是詩人對進入暮年的喟嘆,深層意義是抒發一種匡時濟世之大志而又無門可報,欲罷而又不能的矛盾情懷。

  第五首詩前兩句「秋浦多白猿,超騰若飛雪」說明了地點和描寫的對象,並塑造出白猿歡樂嬉戲的群像;後兩句「牽引條上兒,飲弄水中月」,則是對白猿母子戲月的特寫,把白猿的動態寫得活靈活現。

  第六首詩開篇以「愁」字領起,展現出詩人面對殘酷現實和即將爆發的戰亂一籌莫展的苦悶心情和深廣憂憤。」愁作秋浦客,強看秋浦花「,連觀賞秋色也要強打精神,與杜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感受相似,可見情緒是比較低落的。

  第七首詩可以說是這十七首詩的綱領,它真摯深切地抒發了詩人暢遊秋浦時的心境。詩中以山簡、寧戚、蘇秦自況,抒發了自己抱負、境遇和不平。從」白石爛「和」黑貂裘「這兩個典故上,讀者不難明白,在長安時失意於最高統治者其實一直是李白心中抹不去的隱痛。」白石爛「是寧戚在不得志時,抓住齊桓公出行的機會,牽牛叩角而歌時唱的歌詞,」南山燦,白石爛,……生不逢堯與舜禪,長夜漫漫何時旦!「從而引起了齊桓公的注意而最終得到了重用;」黑貂裘「則是說的戰國時期最成功的策士蘇秦在一開好遊說秦惠王失敗後,窮困潦倒的處境,」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敝,黃金百斤盡。「(《戰國策·蘇秦始以連橫說秦》)李白覺得自己的處境就好比那失意東歸的蘇秦,而再也不會像寧戚那樣得到君王的賞識了。

  第八首和第九首,詩人描繪了秋浦的奇特景觀:水車嶺和江祖石。在藝術處理上,兩首也很相似。第八首除一句」天傾欲墮石「略帶誇張外,其餘都是如實描繪;第九首也是除」青天掃畫屏「一句用比外,純用白描手法,不以詞語驚人而以意境取勝。

  第十首詩,李白以輕快的筆調描寫山鄉的自然風光:嘉木成林,滿山蔥翠,白鷺橫飛,白猿長鳴。但末二句筆鋒陡轉,勸誡人們不可去觀賞這裡的山光水色,因為那悽厲的猿聲使人愁腸寸斷。

  第十一首詩,詩人選擇了兩塊不尋常的岩石,描寫它們雄奇峻峭的姿態,繪製了一幅十分壯觀的畫面,傾訴了詩人對秋浦山水的愛慕之情。

  第十二首詩,寫的是平天湖的夜景和詩人觀賞夜景時的感受。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抒情。想象豐富,韻味無窮。

  第十三首詩,寫江南水鄉之景和民間采菱男女之情,也是先寫景,後寫情,而景和情又是相互關聯、滲透、交融的,充滿了鄉土氣息和生活氣息,語近情逸,令人神遠。

  第十四首詩,是一首正面描寫和歌頌冶煉工人的詩歌,在中國浩如煙海的古典詩歌中較為罕見,因而極為可貴。「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詩一開頭,便呈現出一幅色調明亮、氣氛熱烈的冶煉場景:爐火熊熊燃燒,紅星四濺,紫煙蒸騰,廣袤的天地被紅彤彤的爐火照得通明。詩人用了「照」、「亂」兩個看似平常的字眼,但一經煉入詩句,便使冶煉的場面卓然生輝。透過這生動景象,不難感受到詩人那種新奇、興奮、驚嘆之情。接着兩句「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轉入對冶煉工人形象的描繪。詩人以粗獷的線條,略加勾勒,冶煉工人雄偉健壯的形象便躍然紙上。「赧郎」二字用詞新穎,頗耐尋味。從「赧郎」二字,可以聯想到他們健美強壯的體魄和勤勞、樸實、熱情、豪爽、樂觀的性格。結句「歌曲動寒川」,關合了上句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冶煉工人一邊勞動,一邊歌唱,那嘹亮的歌聲使寒冷的河水都蕩漾起來了。他們唱的什麼歌,詩人未加明點,讀者可以作出各式各樣的補充和聯想。歌聲把寒川激盪了,當然不會,這只是詩人的獨特感受,是誇張之筆,卻極為傳神。如果說,「赧郎」句只是描繪了明月、爐火交映下冶煉工人的面部肖像,那麼,這一句則揭示出他們的內心世界,他們豐富的情感和優美的情操,字裡行間飽含着詩人的讚美歌頌之情。

  這是一幅瑰瑋壯觀的秋夜冶煉圖。在詩人神奇的畫筆下,光、熱、聲、色交織輝映,明與暗、冷與熱、動與靜烘托映襯,鮮明、生動地表現了火熱的勞動場景,酣暢淋漓地塑造了古代冶煉工人的形象,確是古代詩歌寶庫中放射異彩的藝術珍品。

  第十五首詩,是組詩中流傳最廣的一首。「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劈空而來,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發,駭人心目。單看「白髮三千丈」一句,真叫人無法理解:白髮怎麼能有「三千丈」呢?讀到下句「緣愁似個長」,豁然明白,原來「三千丈」的白髮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長。愁生白髮,人所共曉,而長達三千丈,該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個字的千鈞重量落在一個「愁」字上。以此寫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驚嘆詩人的氣魄和筆力。古典詩歌里寫愁的取譬很多。宋人羅大經《鶴林玉露》說:「詩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憂端如山來(按:當作「齊終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頎云:『請量東海水,看取淺深愁』。」李白獨闢蹊徑,以「白髮三千丈」之長喻愁之深之重。人們不但不會因「三千丈」的無理而見怪詩人,相反會由衷讚賞這出乎常情而又入於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詩人的長嘆疾呼實堪同情。

  人看到自己頭上生了白髮以及白髮的長短,是因為照鏡而知。首二句暗藏照鏡,三四句就明白寫出:「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秋霜色白,以代指白髮,似重複又非重複,它並具憂傷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髮的「白」字所能兼帶。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發出「何處」之問。這兩句不是問語,而是憤激語,痛切語。詩眼就在下句的一個「得」字上。如此濃愁,從何而「得」?「得」字直貫到詩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擠壓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髮,鬢染秋霜,親歷親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奮其志能,願為輔弼」的雄心,有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的理想(均見《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儘管屢遭挫折,未能實現,但他的志向紿終不泯。寫這首詩時,他已經五十多歲了,壯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攬鏡自照,觸目驚心,發生「白髮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後世識其悲憤,並以此奇想奇句流傳千古,可謂善作不平鳴者了。

  第十六首詩,李白用一種極為欣賞的眼光,再現了秋浦人家的生活情調:漁家在夜以繼日地打魚,而他的妻子也不肯閒着,在竹林深處,張網捕鳥。一家人都在為着生活而忙碌,但是心態卻是非常平和的,這首被人贊為頗有王維《輞川詩》格調的詩作,顯然是在一種輕鬆自在的心境下創作出來的。正是這種不斷地自我更新,不斷地接受新事物的健康心理,才使得李白不論身處何地,都能寫出膾炙人口的華彩辭章來的重要主觀因素。

  第十七首詩,也是最後一首,以黯然離別秋浦作結,傳達了一種傷感的情調。

創作背景

  秋浦,唐代池州郡屬縣,因境內有秋浦水而得名,是唐代銀和銅的產地之一。李白一生三次游秋浦,留下七十餘篇佳作。這十七首詩大約作於天寶十三載(754)第二次游秋浦時期(另說為天寶十二載,又說為天寶十四載)。當時李白因受讒遭疏離開長安已經十年。

簡析

  《秋浦歌十七首》是一組五言詩。全詩內容豐富,情感深厚,結構完整,情節起伏。詩人巧妙運用多種藝術手法,從不同角度歌詠了秋浦的山川風物和民俗風情,同時在歌詠中又或隱或現地流露出憂國傷時之情、身世悲涼之嘆和人生感慨之意。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出生於蜀郡綿州昌隆縣(一說出生於西域碎葉)。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為醉時寫就,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早發白帝城》等。[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