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秋趣(杨林)

秋趣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秋趣》中国当代作家杨林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秋趣

办公室的沈老师在给大家分享刚买的“姑娘果”,同事们纷纷说,真好吃,还是小时候的味道。我也分得了两颗,轻轻托在手心,淡黄而薄如蝉翼的外衣,隐约可见里面金黄的果子,凑近跟前嗅了嗅,一股清香沁人心脾。不禁想起小时候的趣事来。

小时候,每到秋季,大人们忙得不可开交,小孩子们可快乐了。每天放学回到家,最期待的不是香喷喷的饭菜,而是父亲、母亲从衣袋里掏出来的“香泡泡”,这是我们这儿的人们对“姑娘果”的称呼。那时还没有普遍使用除草剂,田地里除了杂草,还有很多野果,其中酸甜可口的香泡泡是小孩子们的最爱了。每每下午放了学,若没有小孩子要干的活,一群小伙伴便一阵风似得跑到收割后的大豆田、芝麻地里寻野果子(大人们割豆子、芝麻时若发现了香泡泡,都会小心镰刀,避开它)。找到一棵香泡泡,上面往往挂满了二、三十个或绿或黄的果子,用手小心捏住茎杆,轻轻摇晃几下,成熟的果子便掉落下来。一个个如小黄灯笼一般可爱。撕开外衣,一颗颗黄橙橙的小果子,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和油亮的光泽,酸甜的汁水直沁到心里去,我们吃得可开心了,感觉这就是上天赐予的最好吃的东西了。

除了香泡泡,庄稼地里还有许多马泡瓜,都是一片一片、一窝一窝的。马泡瓜未成熟时是翠绿的,像小西瓜妞儿,只是小了些,顶大的也不过是有鸡蛋黄般大。熟透了的马泡瓜,全身鲜亮透黄,有浓郁的香气。马泡瓜吃起来汁水丰盈,只是皮略有点厚,味道也比香泡泡差了一点儿。我们常摘了许多,捡熟得好的吃了,未熟的便当弹珠玩。玩够了,就丢给家里的鸡鸭们吃,也算是物尽其用了。

寻香泡泡、马泡瓜时也常常寻得一些大蚂蚱(那时农药用得少,蚂蚱、蟋蟀很多),我们便有了更令人兴奋、期待的事了。年龄稍大的哥哥、姐姐从地头、路边搜集些枯草和晒干了的红薯秧,我们几个小些的便去红薯地里寻些落下的小红薯。找一个地头小沟的背风处,先铺垫上一层干草,把我们找到的小红薯摆到干草上,再把剩下的干草、红薯秧都堆到上面。一个姐姐拿了火柴点起来,待火烧得旺了,就把用枝条串起来的大蚂蚱放到火边烤。一会儿,焦香的味道便飘出来,直钻进鼻孔里去,我们几个小的孩子们就急嚷着要吃。待柴草燃尽,烟火散去,蚂蚱也烤好了,我们一人分得了一只。头和翅膀都烧没了,只剩下肥美的胸腹部,满是鲜嫩金黄的仔,喷香扑鼻,直令人垂涎三尺。

吃完烤蚂蚱,红薯在灰烬堆里也烧得透了,用树枝拨开灰,把红薯扒拉到旁边。等红薯不烫手了,我们一人一个捧在手里,剥开烧得黑焦的外皮,甜香软糯,热气腾腾,不比现在的烤红薯差。一边用了力吹吹,一边吃,待把红薯吃完,大家都弄得手上、脸上、衣服上尽是黑灰,回到家自然少不了挨母亲几句怜爱的责骂。

时光荏苒,转眼间,已是三、四十年光景了。各种除草剂帮了农民的大忙,但也杀死了许多有价值的野生中成药、野果子。道地药材淮半夏、孩子们最爱的香泡泡、马泡瓜在田野里几近绝迹了。那股清香、那份快乐也永远留在了记忆深处。

我没舍得吃这两个香泡泡,把它们摆在案头。[1]

作者简介

杨林,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陈集中心学校教师,爱读书,爱生活,爱文字。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