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秋風辭》是西漢武帝劉徹的作品。

公元前113年,漢武帝劉徹率領群臣到河東郡汾陽縣祭祀后土,時值秋風蕭颯,鴻雁南歸,漢武帝乘坐樓船泛舟汾河,飲宴中流,觸景生情,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秋風辭》。詩以景物起興,繼寫樓船中的歌舞盛宴的熱鬧場面,最後以感嘆樂極生悲,人生易老,歲月流逝作結。全詩比興並用、情景交融,意境優美,音韻流暢,且適合傳唱,是中國文學史上「悲秋」的佳作,歷來受到讚譽。

目錄

秋風辭①劉徹

上行幸河東,祠后土,顧視帝京欣然,中流與群臣飲燕,上歡甚,乃自作《秋風辭》曰: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②。

蘭有秀兮菊有芳③,懷佳人兮不能忘④。

泛樓船兮濟汾河⑤,橫中流兮揚素波⑥。

簫鼓鳴兮發棹歌⑦,歡樂極兮哀情多⑧。少壯幾時兮奈老何⑨!

字詞注釋

①辭:韻文的一種。

②黃落:變黃而枯落。

③秀:此草本植物開花叫「秀」。這裡比佳人顏色。芳:香氣,比佳人香氣。蘭、菊:這裡比擬佳人。「蘭有秀」與「菊有芳」,互文見義,意為蘭和菊均有秀、有芳。

④佳人:這裡指想求得的賢才。

⑤泛:浮。樓船:上面建造樓的大船。泛樓船,即「乘樓船」的意思。汾河:起源於山西寧武,西南流至河津西南入黃河。

⑥中流:中央。揚素波:激起白色波浪。

⑦鳴:發聲,響。發:引發,即「唱」。棹(zhào):船槳。這裡代指船。棹歌:船工行船時所唱的歌。

⑧極:盡。

⑨奈老阿:對老怎麼辦呢?

白話譯文

秋風颳起,白雲飛。草木枯黃雁南歸。

秀美的是蘭花呀,芳香的是菊花。思念美人難忘懷。

乘坐着樓船行駛在汾河上,划動船槳揚起白色的波浪。

吹起簫來打起鼓,歡樂過頭哀傷多,年輕的日子早過去,漸漸衰老沒奈何。

創作背景

​據《漢書·武帝紀》,漢武帝劉徹到河東汾陰(今山西省萬榮縣西南)祭祀后土(土地神),共有五次。只有一次在秋天,即元鼎四年(前113)十月。這時劉徹四十四歲,即位已二十七年。他實行武力打擊匈奴,已勝利解除了數代以來的北部邊患。他採取的國家專賣(鹽鐵、均輸、平準)、統一貨幣、重農貴粟三大政策,卓有成效,克服了長期用兵造成的生產破壞和財政危機。西漢王朝無論軍事、經濟、政治、文化都達到全盛高峰。但他的雄才大略,還要打通西域,開發西南,平定南越和東越,振威名於世界。

這次出巡,途中傳來南征將士的捷報,而將當地改名為聞喜,沿用至今。時值秋風蕭颯,鴻雁南歸,漢武帝乘坐樓船泛舟汾河,飲宴中流。當時場面熱鬧,氣勢恢弘,聽說汾水旁邊有火光騰起,還下令在那裡立了一座后土祠來祭祠大地。身為大漢天子的劉徹,一生享盡榮華,又同常人一樣,無法抗拒衰老和死亡。宴盡之餘,遂作此篇。

鑑賞評價

全詩比興並用、情景交融,是中國文學史上「悲秋」的名作。

這首詩的主題思想,歷史上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謂寫「樂極哀來,驚心老至」,一謂「此辭有感秋搖落。繫念求仙意, 『懷佳人』句,一篇之骨」(張玉谷《古詩賞析》卷三)。張玉谷又補充說:「以佳人為仙人,似近、乎鑿。然帝之幸河東,祠后土,皆為求仙起見,必作是解,於時事始合,而章義亦前後一線穿去」 (同上)。詩中求仙之意不明說,只以「懷佳人兮不能忘」一句暗點,意趣含蓄,妙在其中。

全詩共有九句,可分作四層:「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為第一層,點出季節時令特點。這兩句狀物描景,有色彩形象,有流動感,念來自然平易,而句式結構又十分緊促幹練,起、飛、落、歸這幾個動詞的組合,直給人以物換星移的緊迫感。此後曹「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和唐詩「秋風吹白雲,萬里渡河汾」等諸如此類的佳句,無不受到《秋風辭》的啟示,而兀出一定的繼承、借鑑關係。明人謝榛以為,《秋風辭》之起句,出於高祖劉邦的「大風起兮雲飛揚」(《四溟詩話》)。僅從字面看,固然不錯;但兩者的境界和情韻,卻頗為異趣:「大風起兮雲飛揚」,蒼莽遼闊,表現的是風雲際會中崛起的雄主壯懷;「秋風起兮白雲飛」,則清新明麗,蕩漾着中流泛舟、俯仰賞觀的歡情,聯繫後句,其韻味似乎更接近於《九歌·湘夫人》的「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而武帝,大約也正從這相似的情境,聯想到了《湘夫人》「沅有茝兮澧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不禁脫口吟出了下聯兩句。

三、四句「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為第二層,是作者的因景聯想和中心情思,蘭草的秀麗,菊花的清香,各有千秋,耐人品味。春蘭秋菊自有盛時,作者觀賞的情趣和心態可以相見。接着作者由對花木的觀賞,引發起對佳人的懷念,這種由物到人的移情,在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是常用的手法,如屈原《離騷》有「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的句子。「懷佳人兮不能忘」里的「佳人」不僅僅局限在字面的本身,它也可以包容了作者對事業的追求心愿,正象屈原以美人比喻自身理想的高潔一樣。

也有觀點認為武帝於把酒臨風之際,懷念的心中「佳人」是指那位「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的北方「佳人」李夫人。李夫人死於元狩年間,武帝思念不已,竟至於信少翁之說,夜致其形貌於宮,在隔帷佇望之中,唱出了「是邪?非邪?立而望之,翩何姍姍其來遲」 的迷茫之歌。而今七、八年過去,武帝還是不能忘懷於她,終於在秋日白雲之下,又牽念起這位隔世伊人了。這兩句化用《九歌》人神相殊之境,寫武帝對「佳人」 的生死相望之思,確有魯迅先生所說那種「纏綿流麗」的韻致。

五、六、七句「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簫鼓鳴兮發棹歌」為第三層,是泛舟中流的生動描繪,詩情復又一振,極寫武帝泛舟中流、君臣飲宴的歡樂景象。漢武帝與群臣祭祠后土之後,坐着樓船渡過汾河,但見河中心翻滾起白色的鱗鱗水波,這時樓船上宴飲正酣,簫鼓齊鳴,樂工歌伎們唱着舞着,與那艄公划船的聲音上下相應和,不絕於耳。這一層每句均包含兩個動詞,依次泛、濟、橫、揚、鳴、發的排列開來,將「忻然中流」的熱烈場面彩繪得聲情並茂,呼之欲出。

八、九句「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為第四層,是作者此次行幸河東,樂極哀來的深沉感慨。過分的歡樂之後,又帶給人哀怨的心緒,青春難再,老之將至,因而不得不及時行樂了。這一描狀自然景物後的思想歸結,仍沒有擺脫了古代騷人墨客的低沉情調。正象漢武帝本人一樣,既有平南越、斥匈奴、興太學、崇儒術的文治武功,又有敬神仙、請方士,因橫徵暴斂至使「流民愈多,盜賊分行」的過錯(見《漢書》卷四十六《石慶傳》),所以這首《秋風辭》既有不少自然流暢,使人成誦難忘的秀句,又有嘆息人生短暫的虛無色彩。

總結看來,首二句寫秋景如畫,三、四句以蘭、菊起興,融悲秋與懷人為一。以下各句寫舟中宴飲,樂極生哀,而以人生易老的慨嘆作結。

此詩語言清麗、明快,句句押韻,節奏快,樂感強,在藝術風格上受楚辭影響較大,首兩句受到宋玉《九辯》的影響、、宋玉《九辯》有「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雁靡靡而南遊兮,鷗雞啁哳而悲鳴」等等,均為《秋風辭》所取影。前四句兩句一換韻,後四句又另押一個韻,共三個韻。在句式上,每句中帶一「兮」字,也與楚辭相近,所以被辯體批評家稱為楚調樂府。

全詩構思巧妙,意境優美,音韻流暢,很適合於傳唱。

作者簡介

漢武帝劉徹(前156-前87),景帝之子,公元前140年即位,在位五十四年,承文景之治,對內實行政治經濟改革,對外用兵,開拓疆土,建太學,設置五經博士,為一代有作為的君王。在位期間為西漢極盛時代。但迷信鬼神。封禪求仙,揮霍無度,加以徭役繁重,致使農民大量破產流亡,起義屢次發生。他始創年號,並改元十次。長於詩賦,存詩七首。明人王世貞以為,其成就在"長卿下、子云上"(《藝苑卮言》)其他存留的詩作,《瓠子歌》、《天馬歌》《李夫人歌》也"壯麗鴻奇"(徐禎卿《談藝錄》),為詩論家所推崇。[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