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兰
《种兰》是一首古诗歌,诗歌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同时诗歌也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
诗歌在中国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早在西周至春秋时代,我国诗歌就已产生了大批辉煌篇章,其标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诗经》收诗305篇,分“风”、“雅”、“颂”3部分,都是可以配乐演唱的。《诗经》的篇章大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人民性,善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句式以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为后世文学创作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和艺术底蕴。
“ |
种兰幽谷底,四远闻馨香。春风长养深,枝叶趁人长。 智水润其根,仁锄护其芳。蒿藜不生地,恶鸟弓已藏。 椒桂夹四隅,茅茨居中央。左邻桃花坞,右接莲子塘。 一月薰手足,两月薰衣裳。三月薰肌骨,四月薰心肠。 幽人饥如何,采兰充餱粮。幽人渴如何,酝兰为酒浆。 地无青苗租,白日如散王。不尝仙人药,端坐红霞房。 日夕望美人,佩花正煌煌。美人久不来,佩花徒生光。 刈获及葳蕤,无令见雪霜。清芬信神鬼,一叶岂可忘。 举头愧青天,鼓腹咏时康。下有贤公卿,上有圣明王。 无阶答风雨,愿献兰一筐。 |
” |
— [唐代]陈陶 |
目录
诗词中的音律之美
诗词是“魂”,音乐是“魄”;诗词是静态观想,音乐是动态感官联想[1]。
《道德经》第十二章老子说:“五音令人耳聋”,那是因为嘈杂不好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道德经[2]》第四十一章老子又说“大音希声”,就是越好的音乐越悠远潜低;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在听古琴曲或者民间小调百听不厌的原因。《诗经》中的《风》最为原生态,这些诗篇,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
《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史记·孔子世家》又说:“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诗经》在古代与音乐和舞蹈关系密切,是无疑的。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就是依据音乐的不同。《风》主要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其地域,除《周南》《召南》产生于江、汉、汝水一带外,均产生于从陕西到山东的黄河流域。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大雅》《小雅》之分,众说不同,大约其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都有些区别。《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参考文献
- ↑ 【诗词与音乐】诗词中的音律之美 ——山水悟道(黄莽),搜狐,2019-06-04
- ↑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全81章),搜狐,2019-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