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倫·麥凱恩
科倫·麥凱恩Colum McCann,(1965年2月 - )出生於愛爾蘭都柏林,愛爾蘭旅美作家。
受其當記者的父親引響,自小喜歡說故事,立志成為一名記者。從都柏林工學院新聞系畢業,科倫·麥凱恩成為愛爾蘭日報新聞記者。
1986年,寫了一本小說來到美國。
目錄
愛爾蘭移民
麥凱恩那口愛爾蘭腔,即使在紐約呆了30年,到今天都沒改。這位喜歡到處走走看看的「布魯姆」(愛爾蘭作家喬伊絲代表作《尤利西斯》中的主人 公)20歲時,騎自行車橫穿北美,巨大的動力來自凱魯亞克,來自《在路上》。後來他才有了2本護照(一本美國護照,一本愛爾蘭護照)。
「薩繆爾.魯西迪曾說過,這個世界上的國際混蛋既沒有父國也沒有母國,但是他們能享受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的生活。」麥凱恩否認自己是世界公民,這和他有幾本護照無關。可能在他腦袋裡,心心念念的還是那點愛爾蘭文化。
作家的妻子愛麗森通常是他們的第一讀者,愛麗森也不例外。她有很好的直覺,告訴麥凱恩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愛麗森也是老師,平日教5歲-12歲的外國小孩英文。兩人現在有3個孩子。
2011年,以《讓偉大世界旋轉》,贏得了年度的IMPAC都柏林文學獎。[1] 書名出自丁尼生的名句:「向前,向前,讓我們漫遊,讓偉大的世界永遠旋轉……」。
國際作家
說到「國際作家」,科倫·麥凱恩可謂名副其實——他出生於愛爾蘭,但從二十歲出頭就生活在紐約。
迄2011年為止,他出版了六本小說、三部短篇小說集,其中不僅有愛爾蘭人、美國人,還有蘇聯的舞蹈家、捷克斯洛伐克的吉普賽女詩人、法國的雜技狂人。
在麥凱恩筆下,這些人的故事和命運,折射出了愛爾蘭民族的命運:人們承受苦難,經受考驗,出走,回歸,再出走,再回歸。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思考著自由與勇氣的意義,追尋著希望與和平。[2]
而在最新的長篇小說《飛越大西洋》中,麥凱恩把故事的重心放在了自己的故鄉——愛爾蘭。
他最著名的小說《轉吧,這偉大的世界》一樣,《飛越大西洋》也由多個故事交織而成:七個人物的七段故事橫跨三個世紀,人物的命運彼此纏繞。
《讓偉大世界旋轉》
書中透過描寫1970年代紐約的世態萬象,圍繞1974年法國藝人菲力浦.佩蒂在世貿雙子星大樓之前走鋼索一事,暗寓了30多年後的「9.11」事件。
世貿大樓於1974年建成,之後2001年倒塌,這是一個從建造到毀滅的過程。這兩個過程相互衝突,也造成某種平衡。如果你回頭看看1974年的紐約,當時有自由解放運動、有越戰……你再想想現在,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所有過去的,在今天都有一一對應的問題。從創作上說,麥凱恩採用了結構主義的寫法。
小說裡每個人都在走自己的鋼絲,他們彼此靠得很近,但是每個人下落時,都有自己的路徑。麥凱恩被訪問時說:寫作是某種形式上的「走鋼絲」,區別在於作家可以從「鋼絲」上「墜落」,大不了再重寫一遍。而真正走鋼絲的人,一旦摔下去就完了。[3]
柏林獎得主
《讓世界旋轉》幾乎是一部有關紐約的小說,紐約是個包容了眾多文化的城市,這些文化從外面湧入。雖然城市裡有一個個的小群體,但是他們影響了更大的週邊環境。這就像是蝴蝶效應──一個人動一動翅膀,結果影響到的是紐約城的生活。
麥凱恩是都柏林獎創辦以來的第二位愛爾蘭得主。他的同胞科勒姆.托賓(Colm Tóibín)曾於2006年以《大師》(The Master)獲獎。托賓今年也以《布魯克林》(Brooklyn)入圍決選。
1996年,都柏林文學獎創立,由都柏林市議會、市政府和IMPAC公司共同主辦,用以獎勵世界任何國家和地區,以任何語言寫成的文學精品,只要該書曾以英文或英譯出版。今年的162部候選書目由世界43國126個城市的166家公共圖書館推薦。
去年該獎得主為荷蘭作家赫爾布蘭德.巴克爾(Gerbrand Bakker),獲獎作品為《上面很安靜》。
主要作品
《卓麗》
《舞者》
《轉吧,這偉大的世界》
《這個國家的一切都必須》
《光明那面》
《歌犬》
《在斯盧-布萊克河上捕魚》等。
獲獎與榮譽
2009年,獲美國國家圖書獎。《讓偉大世界旋轉》
2010年,獲得21世紀年度最佳外國小說·微山湖獎。
2011年,IMPAC都柏林文學獎。《讓偉大世界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