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伐魏
《秦伐魏》是一篇散文,出自西漢文學家劉向編的《戰國策》。齊國在今天的山東境內,地理上離強秦較遠,但強秦的兵鋒戰鼓已臨近齊國。「山雨欲來風滿樓」,如何救亡圖存成為崤山以東六國迫在眉睫的大事。本文記敘了秦國攻伐魏國,縱橫家陳軫以其強詞雄辯,成功遊說齊王,聯合趙、魏、韓、攻秦的故事。
目錄
【原文】
秦伐魏,陳軫合三晉而東謂齊王曰:「古之王者之伐也,欲以正天下而立功名,以為後世也。今齊、楚、燕、趙、韓、梁六國之遞甚也,不足以立功名,適足以強秦而自弱也,非山東之上計也。能危山東者,強秦也。不憂強秦,而遞相罷弱,而兩歸其國於秦,此臣之所以為山東之患。天下為秦相割,秦曾不出力;天下為秦相烹,秦曾不出薪。何秦之智而山東之愚耶?願大王之察也。
「古之五帝、三王、五伯之伐也,伐不道者。今秦之伐天下不然,必欲反之,主必死辱,民必死虜。今韓、梁之目未嘗干,而齊民獨不也,非親齊而韓、梁疏也,齊遠秦而韓、梁近。今齊將近矣!今秦欲攻梁絳、安邑,秦得絳、安邑以東下河,必表里河而東攻齊,舉齊屬之海,難免而孤楚、韓、梁,北向而孤燕、趙,齊無所出其計矣,願王孰慮之!
「今三晉已合矣,復為兄弟約,而出銳師以戍梁絳、安邑,此萬世之計也。齊非急以銳師合三晉,必有後憂。三晉合,秦必不敢攻梁,必南攻楚。誰、秦構難,三晉怒齊不與己也,必東攻齊。此臣之所謂齊必有大憂,不如急以兵合於三晉。」 齊王敬諾,果以兵合於三晉。
【譯文】
秦國攻打魏國,陳軫聯合韓、趙、魏之後東去齊國對齊王說:「古代聖王興兵征伐,都是為了匡正天下建立功名,以便能夠造福後世流芳千古。如今齊、楚、燕、韓、魏等六國,彼此互相侵略征伐,不但不足以建立功名,反倒使秦國強大使本國衰弱下去,這絕對不是山東諸侯的戰略對策。
能夠滅亡山東諸侯的只有強秦。如今六國不但不聯手抗拒強秦,反而互相削弱,到最後必然兩敗俱傷被秦國吞併,這是臣為山東諸侯擔憂的主要原因。秦國毫不費力,天下諸侯就互相割讓土地給秦國;秦國連柴火都不必用,天下諸侯就自動替秦國烹煮自己,到時候就有上等佳肴等待秦國享用。秦國真是聰明,山東諸侯又是多麼愚魯,但願大王能多多注意!
古代的三皇、五帝、五霸興兵征伐,都是為了剷除無道的暴君,但是現在秦國征伐天下恰好與古代相反,那樣的結果只能是亡國之君死於屈辱,亡國之民死於擄掠。現在韓、魏人民的眼淚還沒有干,只有齊國人民僥倖還沒有慘遭秦國蹂躪,這並不是由於齊國和秦國親善,或者由於韓、魏與秦國交惡,只是由於齊國離秦國遠,韓、魏離秦國近的緣故。現在齊國離災難已經不遠,因為秦國正想要攻打魏國的繹縣和安邑,秦國有了繹縣和安邑之後,再繼續往東沿黃河進兵,如此必然能順着黃河往東攻打齊國,占領齊國土地一直達到東海之濱,接着更向南進兵,使韓、魏、楚陷於孤立,向北進兵使燕、趙陷於孤立。如此齊國就無計可施了,希望大王慎重考慮。
現在韓、魏、趙三國已經又聯合在一起,再度成為兄弟之邦,而且相約共同出精兵去保衛魏國的綠縣和安邑,這都是長遠的計劃。齊國如果不趕緊出精兵聯合韓、趙、魏三國,那齊國必將後患無窮。韓、趙、魏三國聯合以後,秦國必然不敢攻打魏國,而是轉過頭往南攻打楚國,楚、秦既然兵連禍結,那時韓、趙、魏三國由於憤恨齊國的不肯支援,必然出兵去攻打齊。這就是臣說的齊國必有的大後患,因此齊國應該趕緊出兵聯合韓、趙、魏三國。」 齊宣王欣然採納了陳軫的策略,馬上出兵聯合韓、趙、魏三國。[1]
【評析】
陳軫也是合縱派的傑出代表,他用滔滔雄辯向一直袖手旁觀的齊國闡述了天下大勢,指明了齊國旁觀的弊端和即將來臨的大禍患,終於說服了齊王。他的說辭之所以打動齊王,在於他善於從齊王的地位、思想等角度出發來開展遊說。首先他以遠大的宏圖理想吸引了身為一國之主的齊王,然後指出六國的行為實在非常的卑賤和愚蠢,接着以悽慘的亡國景象打動了齊王的情感,最後指出齊國已面臨強秦的兵鋒,而不聯合韓、趙、魏三國就有更大禍患的事實。整個雄辯一氣呵成,非常貼近齊王的地位和慾念,緊緊抓住齊王的心理,句句擊中齊國的要害,可謂擁有千鈞之力。說服了趙王,也在情理之中。
作品出處
《秦伐魏》出自《戰國策》 《戰國策》(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是一部國別體史書。是戰國時期遊說之士的著作。主要記載戰國時期謀臣策士縱橫捭闔(bǎi hé)的鬥爭。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分為12策,33卷,共497篇,約12萬字。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滅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是先秦歷史散文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
《戰國策》是我國古代記載戰國時期政治鬥爭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實際上是當時縱橫家〔即策士〕遊說之辭的匯編,而當時七國的風雲變幻,合縱連橫,戰爭綿延,政權更迭,都與謀士獻策、智士論辯有關,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該書文辭優美,語言生動,富於雄辯與運籌的機智,描寫人物繪聲繪色,常用寓言闡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畫蛇添足」「亡羊補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轅北轍」等。這部書有文辭之勝,在我國古典文學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戰國策》是我國一部優秀散文集,它文筆恣肆,語言流暢,論事透闢,寫人傳神,還善於運用寓言故事和新奇的比喻來說明抽象的道理,具有濃厚的藝術魅力和文學趣味。《戰國策》對我國兩漢以來史傳文政論文的發展都產生過積極影響。[2]
編者簡介
劉向(約前77—前6)又名劉更生,字子政。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沛縣(今屬江蘇)人。楚元王劉交四世孫。漢宣帝時,為諫大夫。漢元帝時,任宗正。以反對宦官弘恭、石顯下獄,旋得釋。後又以反對恭、顯下獄,免為庶人。漢成帝即位後,得進用,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向」,官至中壘校慰。曾奉命領校秘書,所撰《別錄》,為中國最早的圖書公類目錄。治《春秋彀梁傳》。著《九嘆》等辭賦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等書,《五經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輯為《劉中壘集》。生平事跡見《漢書》卷三十六。[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