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秦岭岩白菜

秦岭岩白菜(学名:Bergenia scopulosa T. P. Wang)是虎耳草科岩白菜属植物。多年生草本,高10-50厘米。根状茎粗壮,直径2.5-4厘米,密被褐色鳞片和残叶鞘,沿石隙匐生,半暴露。叶均基生;叶片革质,圆形、阔卵形至阔椭圆形。花葶无毛,中部以上具1披针形苞叶。聚伞花序。花果期5-9月。[1]

分布于中国陕西(秦岭)和祁连山地区。生长于海拔2 500-3 600米的林下阴湿处或峭壁石隙。

根状茎入药;补脾健胃,除湿活血,清热败毒,收敛;主治急性肠炎、崩漏、白带、痢疾、黄水疮等。还可作为岩白菜素提取的优质原料。也可以在中国北方城市绿化中应用。

秦岭岩白菜被列入中国陕西省第一批地方重点保护植物,渐危物种。

目录

形态特征

秦岭岩白菜为多年生草本,高10-50厘米。根状茎粗壮,直径2.5-4厘米,密被褐色鳞片和残叶鞘,沿石隙匐生,半暴露。叶均基生;叶片革质,圆形、阔卵形至阔椭圆形,长(5-)16.5-25厘米,宽(4-)13.2-22厘米,先端钝圆,边缘波状或具波状齿,有时近全缘,基部通常圆形,稀宽楔形,两面具小腺窝,无毛;叶柄长1.5-13厘米,托叶鞘无毛。

花葶无毛,中部以上具1披针形苞叶。聚伞花序;花梗长5-9毫米,无毛;托杯紫红色,外面无毛;萼片革质,卵形至阔卵形,长4-4.5毫米,宽3.3-5毫米,先端钝,两面无毛,具多脉;花瓣椭圆形、阔卵形至近圆形,长8-9毫米,宽6-7.8毫米,先端钝,基部渐狭成长约1毫米之爪,羽状达缘脉序;雄蕊长4.5-5毫米;子房卵球形,长约4.5毫米,花柱2,长约5毫米,柱头大,盾状。花果期5-9月。

产地生境

仅分布于中国陕西(秦岭)和祁连山地区。生长于海拔2 500-3 600米的林下阴湿处或峭壁石隙。

生长习性

传粉生物学特性

秦岭岩白菜种群花期近4个月,从当年12月上旬一直持续到来年3月下旬。从聚伞花序基部向端部渐次开放,花序花期大约为30天。每日开放单花数量受气温影响较大,冬季最高气温低于10℃时,每日开放0-1朵,早春最高气温约15℃,每日开放2-3朵。单花花期约为15天,遇雨雪天或气温较低时花冠闭合不展开,花期可延长3-5天。秦岭岩白菜两性功能重叠,花粉活力在花药开裂后的12小时内最高(约90%),平均花粉活力在30%以上约6天,柱头在第1-4天内保持很强的可授性,可授性保持约为9天。秦岭岩白菜是自交亲和的兼性异交的繁育系统,生殖成功主要依赖传粉者中华蜜蜂。

种子的萌发特性

秦岭岩白菜种子极为细小,千粒重为(0.1139±0.0025)克。温度和光照对秦岭岩白菜种子萌发有显著影响。在20-25℃时秦岭岩白菜种子萌发启动快,发芽率、发芽指数和发芽势高,最适温度下种子发芽率约为65.5%;温度低于10℃或高于30℃时种子萌发延迟,发芽率、发芽指数和发芽势明显降低。光照对种子萌发的起始时间无明显影响;但全光照或半光/半暗条件下,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和发芽势明显比黑暗条件下高。温度是影响秦岭岩白菜种子萌发的重要因素,在20-25℃下采取全光照或半光/半暗环境有利于种子萌发和幼苗建成。

繁殖方法

秦岭岩白菜的无性繁殖技术研究已取得了良好进展。将高度超过5厘米的芽苗进行生根培育,芽苗保留0.1-1 厘米的根茎基部并修切平整,根茎基部用0.1-2毫克/升的IBA浸泡后再种植于由珍珠岩、草炭土和腐殖质组成混合基质中。高度低于5厘米的芽苗,保留于原根茎上,于3-7月或者9-11月进行根茎穗条扦插在混合基质中。保持光照度在2000-3000勒克斯,每天10-14小时光照时间,棚内温度为20-28℃,培育2-3个月即可得到幼苗。另外,秦岭岩白菜组织培养技术也取得了进展:初代诱导培养的试管苗在增殖培养基MS+ZT 0.5-2毫克/升+KT 0.05-1毫克/升+IBA 0.02-0.2毫克/升+核黄素2-10毫克/升增殖分化后,在培养基MS+IBA 0.5-2毫克/升+核黄素2-10毫克/升中进行生根培养;当试管苗根系长至4-6厘米时,移栽入由珍珠岩、草炭土和泥炭组成混合基质中,在温室中驯化后即可移栽室外培养。

主要价值

药用:秦岭岩白菜根状茎入药;补脾健胃,除湿活血,清热败毒,收敛;主治急性肠炎、崩漏、白带、痢疾、黄水疮等。

经济:秦岭岩白菜根茎中岩白菜素含量较高,不同产地的含量均在5%以上,最高可达到7%,可作为岩白菜素提取的优质原料。

观赏:秦岭岩白菜常绿且花色艳丽,并且耐旱抗寒,在中国北方城市绿化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中国陕西省第一批地方重点保护植物,渐危物种。

种群现状:秦岭岩白菜野生居群稀少,且居群内个体数目较少,主要通过根状茎克隆繁殖,结实率低下,鲜见实生苗。随着资源的过度采挖及生态环境的恶化,野生居群骤减,野生资源已濒临枯竭。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