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文贵
秦文贵 |
中文名: 秦文贵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61年9月 毕业院校: 华东石油学院钻井工程专业 主要成就: 中石油学科带头人 信 仰: 共产主义 学 历: 大学 职 务: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党委书记、副总经理、工会主席 |
秦文贵,汉族,1961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中石油学科带头人,曾任中石油工程技术分公司副总经理,全国青联副主席,现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华油集团党委书记、副总经理、工会主席。秦文贵是江泽民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表彰的青年英雄之一。[1]
目录
人物经历
秦文贵,中共党员,1961年9月出生,1982年从华东石油学院,现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分校钻井工程专业毕业,主动申请到我国海拔 最高、条件最艰苦的青海油田工作,一直从事钻井技术管理工作,长年奔波在戈壁、荒漠,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默默耕耘,为油田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2000年1月赴美国德州农业和机械大学商学院攻读MBA学位,2002年6月以优异成绩完成全部学业,按期回国报效祖国 。20年来,秦文贵在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中实践着自己“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奋斗中实现自身价值” 和“越是艰苦,越要奋斗,越要奉献”的 人生信条,走出了一条当代青年知识分子在苦干、实干中锻炼成长的闪光之路,集中体现了当代青年和青年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
1982年,从华东石油学院毕业的秦文贵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我国海拔最高、环境最艰苦的青海油田。在那片戈壁荒漠里,他一干就是20多年。在工作中,秦文贵以所学科学知识和一腔热血,战胜了一个个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关,推广应用了十多项新技术、新工艺,为我国西部油田的开发和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1992年,秦文贵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学习期间,谢绝了国外公司的高薪聘请,他还婉拒南方一些有实力石油公司的邀请,毅然决然地回到了柴达木。
秦文贵用独特而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实践着自己“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奋斗中实现自身价值”的人生信条,走出了一条当代青年知识分子在苦干、实干中成长的道路。1997年,他获得首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特等劳动模范”等荣誉。任第九届全国青联副主席。
秦文贵是江泽民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表彰的青年英雄之一。
人物轶事
秦文贵1982年从华东石油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青海油田。当时,他也有过犹豫,因为那里是石油行业人人皆知的全国海拔最高、生活最苦的油田。但他也深知,那里地域辽阔,油气发展潜力大,年轻人到那里一定会有所作为。于是,他怀着“头戴铝盔走天涯,昆仑山下送晚霞”的豪情走向了戈壁瀚海。
秦文贵的家在河北省平山县的一个小山村。行前,年近八十的老父亲特地去买了本地图,可查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儿子所说的原油生产基地“花土沟”。老父亲有7个孩子,文贵是最小的孩子,却去了一个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地方。
虽然有些不舍,但曾当过游击队小队长的老父亲懂得小家与大家谁轻谁重的道理,他叮咛儿子:“娃,你记住:不管走到哪里,不管那地方有多苦,你都要对得起国家。”
秦文贵记得刚到井队时的情景。先是坐了3天火车,又坐了两天汽车,当懵懵懂懂的他走下班车时,迎接他的是一阵打得脸颊生疼的黄沙 。当时的花土沟只有几间低矮破旧的泥坯房,职工都住帐篷,家属来了没地方住,就四家各住帐篷的一角,几块布隔着。有些人干脆在荒滩上斜着挖一个坑,支上废钻杆,铺上油毛毡,再装盖上沙子,就是个家了,外面看起来与荒漠无异,俗称“地窝子”。刚来时,秦文贵常被从“地窝子”钻出来的人训斥和埋怨,因为他踩到了人家的“房顶”上。
初到井队,队长让他从最细小的事情做起———扫钻台、擦机器、收工具、打吊钳……白天忙了一天,晚上却睡不着觉,还总流鼻血。别人告诉他,这叫高原反应。
两个月后的一天深夜,大地被惊醒。井喷了,不一会儿,井口压力已上升到了200多个大气压,而放喷管线又被结晶盐堵死,若不立即处 理,将会抬翻井口,造成井毁人亡的严重后果。
秦文贵看到睡梦中惊醒的钻工们连安全帽都没来得及戴,甚至光着膀子就跳进齐腰深的泥浆中。在巨大的地层压力作用下,数千米深的盐水泥浆狂龙般喷涌而出,暴虐地扑向靠近它的每一个人。但是,没有一个人退缩。
秦文贵感到血在往上涌。愣怔片刻,他把外衣一脱,跳进泥浆,加入到抢修管线的人群中。
黎明时分,井喷终于被制服了。为了洗掉身上的泥浆和油污,秦文贵学着师傅们的样子,先用汽油一遍又一遍地擦,再用肥皂一次又一次地搓,浑身蜇得火辣辣地疼,不久身上开始脱皮。
从1990年起,余艳萍就常常感到腰痛难忍。一直拖到1995年,她才住进了油田敦煌基地职工总医院。经检查,发现她右肾先天畸形,并患有左肾下垂、肾积水。医生告诉她:“必须尽快手术,不能耽误。”但此时,秦文贵正着手处理七个泉地区严重井漏问题,无法脱身照料妻子。
秦文贵将空白手术签字单交给了医生,对妻子内疚地说:“先吃药控制病情,等我有时间后,再陪你做手术吧。”
这一等就是一年。1996年年初,秦文贵利用冬休陪妻子回她老家重庆做手术,为的是已退休的岳父母可以帮忙照料术后的妻子。
在重庆第三军医大学住院部,医生好意地劝他们:“能不能在春节后再来医院做手术,节日期间,医务人员轮休,护理不便,对手术效果会有影响。”秦文贵一听就急了,因为春节后,钻机就要开钻,井队离不开他这个工程师。
“求求您通融一下,能不能春节前就做……”平时寡言少语的秦文贵使出浑身解数要说服医生。终于,余艳萍被推进了手术室。
一个月后,秦文贵将尚未完全康复的妻子安顿在岳父母家,又踏上了北上青海的列车。 这就是石油人,这就是柴达木人。
亲属成员
正是挚爱的事业,秦文贵把别人花前月下、休闲潇洒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和科研上;也是为了这份他挚爱的事业,他的妻子、他的亲人付出了很多、很多。
秦文贵的妻子余艳萍是第二代柴达木人。她父亲余永超1955年从四川南充水电厂调到青海石油局工作,在钻井队当司钻一干就是15年。
父亲去世时,他在国外学习,无法奔丧。岳父发了唁电。
经受了盐水泥浆的“洗礼”,秦文贵意识到,来柴达木需要勇气,而为柴达木献身更需要一种崇高的精神。在身边这些钻工们的身上,秦文贵看到了那些柴达木英烈们的影子———那位为了寻找失踪的骆驼而倒在柴达木的范建民,那位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宁舍生命不舍油井的肖缠岐……从钻工们身上,秦文贵感受到了柴达木人顾全大局、艰苦奋斗、为油而战的可贵精神。
渐渐地,大漠的风沙吹粗了他的皮肤,高原强烈的紫外线晒黑了他的面庞。在全队掰腕子比赛中,他已排名第二。打钳子、甩钻杆、扶刹把、下套管……钻井的每一道工序,他都了如指掌。
闯过了生存关的秦文贵,实现了人生的第一次跨越。在高高挺立的钻塔上,他建立了自己的人生坐标。那就是,只有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他的人生才有价值。
秦文贵在最艰苦的井队一干就是5年。5年中,他从不摆大学生的架子,和工人们一起摸爬滚打。
硫酸钡重晶石粉能增加井压,但是要靠肩膀扛到井上。油田高价雇来的民工刚扛了两袋石粉,就不干了,卷起铺盖往戈壁里跑。钻工们追上去,这些甘肃山丹来的民工说:“我们那儿驴子也不干这活儿。”
秦文贵就和师傅们一起扛。6袋重晶石粉压在他的身上,鼻血浸透了胸前的工服,但他仍一步一步向井架挪去。3个月下来,他们硬是扛了1万多吨的重晶石粉,相当于2000辆解放卡车的运量。
刻苦钻研
渐渐地,秦文贵发现,柴达木盆地恶劣的自然条件和油田相对落后的技术装备严重阻碍了青海油田的进一步发展。要改变现状,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实干。他深知,在艰苦地方苦熬不算真本事,只有自强创业,干出一番事业才有真正的价值。一种强烈的责任心、紧迫感促使他努力学习、刻苦钻研。
为学好英语,秦文贵自费订阅了英文《中国日报》、《北京周报》等报刊,长年坚持用英语记工作日记。劳累了一天后,别人已酣然入睡,他还就着昏暗的灯光学习。秦文贵坦言,扎实的英语底子,为他日后查资料、搞科研创造了便利条件。
在钻井队,他还不断琢磨研究各种设备,练就了一套千里眼、顺风耳的本领:看板房的灯光明暗,就知道井上启动了什么电机设备;听钻机的异常声音,就可判断出井上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毕业第五年,他入了党;第八年,他当上了钻井队队长兼工程师。
在油沙山一口井的施工中,为了防止把井打斜,他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提出采用刚性满眼钻井技术和钟摆钻井组合工艺。他的建议被采纳了。实践证明,不仅井身质量合格,而且钻井速度提高了20%,节约成本20多万元。
这一成功,使秦文贵进一步认识到,油田的开发需要艰苦创业、吃苦耐劳的精神,更需要科学技术。作为一名年轻的科技人员,他应该在这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1992年2月,经过严格的考试,秦文贵被选派到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学习,为期13个月。临行前,他来到冷湖四号烈士公墓。在烈士墓前 ,他站了很久、很久。最后,他用一块白色的方巾裹了一把沙土装在衣兜里,他要让这带着油香的沙土陪他远行。
在加拿大学习的日子里,秦文贵上午在大学学习,下午则到AK ITA石油公司跟班作业。一有空闲,他就泡在图书馆,研读专业书刊,了 解钻井新工艺。在跟班实际操作中,他处处留心,事事观察,凡是觉得有启发、有价值的东西都一点不漏地详细记录下来。
不间断的英语学习,此时派上了用场;几年的钻井实践,使他能迅速、准确地理解课堂所传授的新知识。秦文贵在这篇不足1万字的论文 中,不仅论及这家石油公司的经验,更重点论述了钻井工程方面的四大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正是这一点使董事长迈克感到震惊。一个科学家,能够提出问题已经算得杰出,还能够拿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案,那就是天才。而且,秦文贵在加拿大学习和实践的时间如此之短,竟能有如此敏锐的见识,迈克觉得这简直不可思议。这篇论文被指导教授作为范文分发给其他同学参考学习。
追求超越
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后,许多单位邀请秦文贵去做报告,都被他婉言谢绝了。对那些声称要把他编入名人辞典、成才宝库的信函,他也总是一笑置之。面对荣誉和压力,他时常告诫自己---追求超越,赢得新的目标。
科技兴油,二次创业,激发了秦文贵和所有青海石油人的干劲和热情。在浩瀚的尕斯库勒湖畔,在高高的狮子山头,到处都留下了秦文贵匆匆的脚步。
1998年3月,秦文贵担任了钻井处处长,成了油田钻井试验工作主管部门的领导。上任伊始,他就确定了新的工作思路---“增加技术含量,提高钻井效益,降低钻井成本,增强作战能力”。为此,他常常与技术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学钻井的,就注定要以荒山戈壁为家。”
青海油田钻井总进尺增加了2万多米,钻井生产时效提高了8%,钻井综合成本大幅度下降。这其中包含着秦文贵等技术人员付出的汗水和 心血。
精益求精
他积极探索固井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基本消灭了小钻具通井事故的发生,仅这一项全年节约数十万元;他精心设计推广双级固井和7寸尾 管完井技术,通过两口深开发井的试验应用,每口井节约成本30余万元;他优化改进井身结构,用八又二分之一英寸钻头替代十二又四分之一英寸钻头,缩小井眼,岩石破碎量降低一半,提高了钻井速度。大大降低了成本;他研制出可移式钻机水泥条形基础,不仅搬运、安 装简单迅速,还可多次使用,使每口井节约5万多元;他采用“本塞纠正,对准套管,水泥固定”的措施,妥善处理了狮32井的深层套管 断裂事故,为国家避免了重大损失。秦文贵组织研究和推广、运用的科技项目达10多项,大幅度提高了钻井速度,使2个月打成一口井的 梦想变成现实。
秦文贵主持“尕斯油田深井简化技术套管程序”研究。经过半年的苦心钻研,秦文贵和他的课题组完成了可行性论证,并成功地打出了4 口深开发井。每口井节约技术套管2500米,4口井节约综合钻井成本近700万无。在这160多个日日夜夜里,秦文贵一头黑发竟花白了。
榜样精神
秦文贵是柴达木石油精神哺育成长的英模,是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的又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青年典型,是许许多多青年先进模范人物的杰出代表。他那“越是艰苦,越要奋斗,越要奉献”的壮志凌云,与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与新时期铁人王启民“宁可把心血熬干,也要让油田稳产高产”的革命豪情一脉相承。
秦文贵的奋斗经历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是:当代青年只有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和人民的命运紧紧相连,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自觉投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立足岗位,脚踏实地,艰苦创业,拼搏奉献,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肩负起历史赋予的崇高使命。
所获荣誉
秦文贵一直从事钻井技术管理工作,长年奔波在荒漠,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默默耕耘,为油田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多次被评为青海油田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劳动模范,被青海石油管理局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确定为“学科带头人”(1998),被青海省委树立为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和全省人民学习的榜样。1997年,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他“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在纪念五四运动八十周年之际,共青团中央号召全国青年向秦文贵同志学习。1999年5月3日,中宣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党组、青海省委联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当代青年的榜样”秦文贵先进事迹报告会。2009年9月10日,与王进喜、王启民等中国石油3名英模当选“100位新 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并受到江泽民总书记等党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2019年9月,获得“最美奋斗者”荣誉。
外界评价
秦文贵依然讷言。对任何问题,他的回答一律直接而干巴,如柴达木盆地,广漠荒芜。但你知道的,在柴达木地层的某个深处,有丰沛的石油蕴藏,仔细倾听大地的声音,它就会告诉你,在怎样的经度、怎样的纬度下钻,石油才会喷薄而出。秦文贵的这个“钻点”,就是和他聊钻井。当记者终于问他如何打钻井的时候,秦文贵的眼睛突然从镜片后闪烁光芒,有一说一的刻板声调瞬间滑进了温润的柔情,他索性手舞足蹈比比画画,好像宾馆房间的下面就躲藏着一口大油井。这个人,注定被叫作“石油人”——石油已注满了他的血脉,让灵魂翩然起舞。
参考来源
- ↑ 秦文贵:不懈奋斗的石油追梦人 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