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效应
移情效应是一个名词术语。
中国文字是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1]。也是至今通行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种文字像汉字这样经久不衰。 从甲骨文发展到今天的汉字,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文字的发展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2]、草书、楷书、行书等书体演变。
目录
名词解释
我国古代早就有“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之说 ,就是移情效应的典型表现。意思是说,因为爱一个人而连带爱他屋上的乌鸦。后人以“爱屋及乌”形容人们爱某人之深情及和这人相关的人和事,心理学中把这种对特定对象的情感迁移到与该对象相关的人或事物上来的现象称为“移情效应”。
移情效应是指人们在对对象形成深刻印象时,当时的情绪状态会影响他对对象今后及其关系者(人或物)的评价的一种心理倾向,即把对特定对象的情感迁移到与该对象相关的人或事物上,引起他人的同类心理效应。
移情效应的表现
1、移情效应首先表现为“人情效应”,即以人为情感对象而迁移到相关事物的效应。
比如,喜欢交际的人经常会说:“朋友的朋友也是我的朋友”,这是把对朋友的情感迁移到相关的人身上;仗义行侠的“勇士”也表示:“为朋友两肋插刀”,这就是把对朋友的情感迁移到相关的事上去;许多人们珍藏去世的亲朋好友的遗物,这是把对去世者的情感迁移到相关的物上。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仅爱的情感会产生“移情效应”,恨的情感、嫌恶的情感、嫉妒的情感等等也会产生移情效应,这在成语中有一个词叫“恨乌及屋”。古时候中国的皇帝可以因一人犯罪而株连九族,其恨可谓泛;战国时的庞涓因嫉妒孙膑的才华而设计剜去孙膑的膝盖骨,其妒可谓深。人都是有所谓“七情六欲”的,所以人和人之间最容易产生情感方面的好恶,并由此产生移情效应。
2、移情效应还表现为“物情效应”和“事情效应”。
据说蹴鞠是高俅发明的,他的球踢得很好,皇帝从喜爱蹴鞠到喜爱高俅,最后高俅成了皇帝的宠臣;在中国历史上,“以酒会友”、“以文会友”都是美谈,因为都爱喝酒和都爱舞文弄墨,不相识的人以酒以文为桥梁建立了友谊;喜欢喝茶的人会对别人送来的茶具感兴趣,也许以后自己也会去收集各种茶具,成为茶具收藏家甚至茶具制作家;有些女同志对抽烟深恶痛绝,因而对一切抽烟的男子都抱有成见,即使从未见某人抽过烟而仅仅是听说也会对这人的品行妄加评说。所以人们有时会感叹“做人难,难做人”;自己从不认识这个人,也没有得罪过这个人,而这个人却在背后说自己的坏话。产生这种现象,一般来说是因为说别人坏话的人不自觉地把自己嫌恶的情感迁移到了某个具体的人身上。
移情效应的运用
移情效应是一种心理定势,所以不能从道德上来评价它的是与非,但是,移情效应有时候确实涉及了道德领域;和一切心理定势一样,它也会产生道德问题。比如请歌星、影星、体坛名将、政界、文化界要人等社会名人作商品广告的“名人效应”,就是一种移情效应。
在公关活动中,设法把公众对名人的情感迁移到自己的产品上来,或是迁移到自己企业的知名度上来,是公共关系活动中常用的手段。公关人员应当“投其所好”,针对公众的兴趣、爱好开展宣传活动,增加“受”者对“投”者的好感,使公众喜欢自己、信任自己、帮助自己。
在现代广告中,利用名人做广告,就是一种移情效应;设法把公众对名人的情感迁移到自己的产品上来或者迁移到自己组织的知名度上来,是公共关系活动常用的手段。
这里有些讲道德的名人广告确实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如 “娜塔莎·金斯基喜欢用力士香皂,那么您呢?”——这样的广告用语明白地告诉人们:请您把对娜塔莎·金斯基的喜爱迁移到力士香皂上来。事实上这条广告在电视里反复播出后也推动了力士香皂的购买,提高了力士香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当然,运用这种手段也要讲实事求是,也要讲道德,否则最终产生的结果是得不偿失的,既败坏自己的声誉,也败坏名人的声誉,既害己又害人。这种反面的例子在公共关系领域中也是不胜枚举的。
参考文献
- ↑ 中国发现距今8000多年的古老文字,考古专家:中华文明再添三千年,搜狐,2022-08-12
- ↑ 书法|详解隶书发展的历史,搜狐,20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