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长庚
程长庚(1811年11月22日-1880年01月24日),名椿,字玉珊,安徽省潜山市人。清代徽剧、京剧表演艺术大师。
程长庚 | |
---|---|
京剧表演艺术大师 | |
出生 | 1811年11月22日 |
国籍 | 清代 |
别名 | 程闻檄 |
职业 | 徽剧,京剧表演艺术家 |
知名于 | 徽班领袖、京剧鼻祖 |
知名作品 |
《战樊城》 《文昭关》 《鱼肠剑》 《群英会》 《伏虎》。 |
祖居安徽怀宁石牌镇,清嘉庆十六年农历辛未十月初七日出生于潜山县黄泥镇程家井,为程氏51代裔孙。其父程祥桂是道光年间三庆班掌班人。程长庚幼年在徽班坐科,道光二年(1822),随父北上入京,始以《文昭关》《战长沙》的演出崭露头角,后为三庆班老生首席演员。同治、光绪年间,任三庆班主,同仁尊称其大老板。历任"精忠庙"庙首,三庆、春台、四喜三班总管。
在京剧第一代人物中,程长庚是出类拔萃的人物,他工文武老生,腹笥渊博,能戏300余出,与四喜班的张二奎、春台班的余三胜并称为"老生三杰"、"老生三鼎甲",程为"三鼎甲"之首。程长庚为京剧艺术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徽班领袖"、"京剧鼻祖"、"京剧之父"等。
目录
人物生平
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程长庚出生于潜山市程家井人,为程氏51代裔孙。幼年在徽班(三庆班)坐科。
道光二年(1822),随父北上入京,拜在春台班的米喜子门下,米喜子安排他到保定和盛成科班学习昆曲。
咸丰、同治年间参加四大徽班进京演出。
清宣宗道光十八年(1838年),程长庚因父亲病故回安徽老家,离开了三庆班。
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南京条约",程长庚义愤填膺,谢却歌台,终日闭户不出。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程长庚创办四箴堂科班。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三庆班经营不好,老班主陈金彩派管事赵德禄邀请程长庚进京。进京后,程长庚担任了三庆班班主。
同治年间程长庚入宫做内廷供奉。曾任"精忠庙"庙首,三庆、春台、四喜三班总管。
清光绪六年(1880年)1月24日,程长庚逝世。葬于彰仪门(今广安门)外石道路旁北侧。
个人生活
程长庚妻室庄氏无后嗣,收养两侄,一名程章圃为养子,一名程章瑚为从子。仅章圃入梨园,工鼓扳。其妻室茹氏生有二子一女,仅长子程章遵从艺,幼入李铁拐斜街的小荣椿科班,排名春德、与杨小楼(春甫)同科,即清末民初小生程继先,为俞振飞、叶盛兰之师。
主要作品
程长庚其擅演剧目有《群英会》《伏虎》《战樊城》《鱼肠剑》《举鼎观画》《让成都》《镇潭州》《捉放曹》《击鼓骂曹》《风云会》《战太平》《法门寺》《长亭会》《文昭关》《状元谱》《庆唐虞》《钗钏大审》《八大锤》《战长沙》《临江会》《华容道》《安居平五路》《天水关》等。除老生戏外,花脸、小生诸行角色,亦能串演。京剧关羽的形象也始于程长庚。
外串四喜班主要剧目《千里驹》《梅玉配》《探亲》《孝感天》等。
艺术特色
程长庚出科于徽班,自然他所学的同样具有徽班演员的特点,那就是文武昆乱不挡,十门角色都能拿起来。由于他有这样扎实的根底,所以能演剧目十分丰富,不仅老生本工的正副角色,他都会,而且武生戏、净角戏也都能演。即以他的靠把戏来说,五种颜色靠戏的角色,他都能演。
程长庚唱腔,脱胎于“徽调”,取法于楚调,兼收昆曲、山陕梆子诸腔之长,溶汇为“皮黄调”,却以徽音为主。当时称徽派。倦游逸叟在《梨园旧话》中说他“乱弹唱乙字调,穿云裂石,余音绕梁而高亢之中又别具沉雄之致”。他的嗓音内行话叫“脑后音”,他讲求字正腔圆,不事花哨,直腔直调,沉雄爽朗。他的唱和念法,是柔寓于刚;发声吐字,安徽的乡音土味较浓。
程长庚的做工身段,一招一式,都是遵循老徽班演法,绝不稍逾规矩。他的投袖(单投袖),扬袖、捋髯等小身段,也无不讲求“端凝肃穆”。他的表演善于体察人物的性格、身份,注重表现其气质、神采,做功身段沉稳凝重。他演的关羽戏时,特别注意唱工,做派着重神威端庄,得到了米喜子的真传,并有所创新。经常演出的剧目有《战樊城》《长亭会》《文昭关》《镇潭州》《状元谱》《群英会》等。他还时常演红生戏(老爷戏)如《华容道》《战长沙》。他的昆曲也唱得很好,经常演出的有《钗钏大审》等。[1]
他为人正直,戏德高尚,技艺精湛,备受同行的推崇,并能以身作则,班规严整。他为维护演员的人格,力主废除站台(开戏前旦角演员站在台上应酬看客)陋习。
个人成就
变革创新
程长庚进行了声腔的变革和剧目的创新。他的唱和念法,是柔寓于刚,发声吐字,比照昆曲发音,参用安徽乡音。其创新改造的剧目代表作有《战樊城》《文昭关》《鱼肠剑》《群英会》《捉放曹》等和昆曲《钗训大审》等。
戏曲转变
程长庚在中国的传统戏曲的基础上,推动了徽戏向京剧的嬗变。他以匠心独运的唱腔艺术,声容殊众的老生艺术,因人施教的育才艺术,以德孚众的治班艺术,技艺超群的导演艺术,因人施教的育才艺术,以德孚众的治班艺术,在中国京剧史上铸起了一座丰碑。
人才培养
程长庚创办三庆班科班,加强对京剧艺人的教育培养。他严格授徒,严格管理。京剧老生新三派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和杨月楼都是他的弟子,成为京剧的第二代演员。他的传人还有卢胜奎、殷德瑞(专演靠把戏)等人。陈德林幼年在三庆班学习时,程长庚苦口婆心,言传身教,使他成为戏剧界的青衣泰斗。
活动年表
1828年,道光八年(戊子):京剧形成
湖北的“楚班”到北京,常常和“徽班”同台演出。开始称为“皮黄戏”,也就是后来的京剧。当时最有名的演员是老生程长庚,被京剧界奉为元勋。
1867年4月21日,同治六年(丁卯)三月十七日:刘赶三私应堂会被逐出梨园
农历三月十七、十八两日,刘赶三私自应地安门内黄花门东口路北内务府堂郎中马子修名嵩林宅无名班堂会。被庙首张子久、王兰凤、程长庚、徐小香等得知,将刘赶三赶出梨园,注销保身堂名号。后经其徒张福官、王顺福托求,马子修谕庙首等科罚刘赶三不应为而为银五百两,重修大市街精忠庙旗杆二座,刻有上下款“同治岁次丁卯夏季,津门弟子刘宝山敬献重修”。
1879年,光绪五年(己卯):谭鑫培首次赴沪
谭鑫培与孙彩珠同赴沪。谭鑫培年三十五,隶金桂茶园,艺名谭金福,专演武生戏。时秦腔方盛于上海,有陈彩林者实执牛耳。彩林本隶京中胜春班,班为某内监所蓄,彩林恃宠势,不赴其侍御之召,侍御衔之,遂飞章弹劾宦官不得私蓄梨园,班遂报散。彩林至上海,历金桂,倾倒一时。谭不得志,明春回京,始蓄志研究皮簧剧,谭本充三庆班武行头,父唱老旦兼老生,其音左嗓,故称之谭叫天,非美名也。谭早年坐科于金奎班,文武昆乱,皆所兼习,出科后拜程长庚为师,但程为安徽人,而谭籍湖北黄陂,乡音不改。及后成名,宗谭者反以湖广音咬字为正宗,而并误皮簧为黄陂者,可谓数典忘祖矣。(摘自《春申旧闻》:《谭鑫培五次莅沪》)
1879年9月4日,光绪五年(己卯)七月十八日:三庆班应史家胡同仁和王文恰公夒石宅堂会
农历七月十八、十九两日,三庆班应史家胡同仁和王文恰公夒石宅堂会,并外串四喜班。
艺术人生
嗜好:鼻烟壶
在艺事之余,程长庚还有一种嗜好,就是收藏鼻烟壶。一次在王某的府中演戏。王某以上宾礼相待,领他到书房落坐,并拿出自己珍藏的各种各样的烟壶让程长庚品评;并说:“你如果不是到我这里来,一时决不会听说这么多的鼻烟壶。”程长庚厌恶王某自夸,并以为是小看了自己,就对王某说:“我也略有珍藏,何不光临寒舍,品评厂下它们的优劣。”王某大喜而答应前往。第二天王某来到程长庚家。程长庚把自己珍藏的各种烟壶都陈列在桌子上。所有烟壶或玉石或翡翠都各自分开,每一类都可细分数种或数十种不等。五光十色,纷纷陈列在王某面前。程长庚笑着对王某说:“你看我所收藏的和你收藏的如何呢?”王某自愧不如而离去。从程长庚这个好古活动中,也观照出他的人格魅力。对于那些玩古董的浮夸行为,就是要像程长庚先生那样,用事实教训他们。“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艺业如此,雅好古董亦如此。
戏德
戏曲演员,由于社会职业、历史地位与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及作用,遂使他们形成了一种爱国、尊师、助同行的传统美德,同行们管这种美德叫“戏德”。正是由于这种美德的长期沿袭,从而维系了戏曲事业的巩固与发展,促进了戏曲艺人的互助与团结,也加强和完善了戏曲艺术家在观众中的美好形象。“梨园泰斗”程长庚,就是具有这种崇高美德的典范。 [2]
清道光年间,“执歌坛牛耳”的程长庚,不仅台上技艺精到,而且台下品德卓越。辰穆公在其所著《伶史》中记称,程的品德“虽古时贤宰相,比之亦不及矣!”而其艺术成就,《燕尘菊影录》更说,程是“融昆弋声腔于皮黄中,匠心独运,遂成大观。”台上表演又是“一经出场,不啻现身说教,使观者如面古人,肃然起敬。”尤为可贵的是,“长庚视同行如手足,艺友每遇家资拮据,他便勇解私囊从不吝惜。”而他自己却是“布衣粗食,素资甚微”。作为当时“三庆班”的班主,“四大徽班”的总管,又是“精忠庙”的庙首,还独一无二受过咸丰(文宗)皇帝恩赐的“五品顶戴”,而生活上却极简朴,“终年身着一件旧布蓝衫,犹如乡下教书先生”。清代每遇皇帝去世便要“遏密八音”停止一切娱乐活动,此时戏曲艺人几都生活无着,于是,长庚便带领他们到城外小茶馆去唱“清音桌”,得到一点微薄收入他全都归众所有,自己分文不取,却心安理得。
1840年(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丧权辱国,与洋人签订了臭名昭著的“南京条约”,为此全国人民义愤填膺。这时“长庚痛欲绝”,他从此“谢却歌台,终日闭户不出,郁郁于心”。不唱戏无生活来源,经常寅吃卯粮,食无隔宿,友人劝他“出山权宜,以解燃眉”,他“泫然涕泪曰:‘国蒙奇耻,民遭大辱,吾宁清贫亦不浊富。何忍作乐歌场’!”说完“潸然泪下”。这种忧国忧民,乐善好施的品德,即是今天看来,也同样是值得人们尊仰和效法的。
血洒红氍毹
光绪五年冬腊月十三1880年1月24日,程长庚早晨起来,神清气爽,精神格外好。自坐科学戏算起,他在舞台上辛苦了近六十年之久,今天终于可以告别舞台,安享晚年了,他的心上弥漫着一股温情。
长庚今儿的谢台戏,唱的是《华容道》里的关云长。他坐到妆台前化妆,手抚到面皮上有些发烫,摸摸头,似乎又不像发烧,他晓得这是兴奋过度所致。终于该着长庚登场了,他捋了一下美髯,转过身来,冲众人抱手一揖,双眼微微眨了一下,似乎有千言万语要说,然而,他什么也没说,转过身去,接过青龙偃月刀,大踏步地走上台去,走到台中,一个转身,一个亮相,台上台下不由自主地发出一阵冲天的叫好声,人们早已忘记程长庚唱戏不准喝彩的规矩。卢台子和徐小香紧张地盯着大老板,一声叫好后,大老板似乎轻轻地摇了一下头,微微地皱了一下眉,待到器乐响起来,只见大老板将青龙偃月刀的刀把往地下一杵,向前一步,这一步好像有些摇晃,卢台子与徐小香心下一紧,待要喝叫拉幕,只见大老板又稳住了,笛子给了一个音,长庚张开口来放声就唱——却见一股血箭从他的口中喷出,长庚圆睁双眼,左手抚胸,右手杵着青龙偃月刀就要倒下。卢台子与徐小香抢上台来,一把抱住,然后将他轻轻地放倒。全体看客先是吃惊,待醒悟过来,个个都要往前拥,叫赵德禄劝住,看客们站在自己的位子上,眼巴巴地盯着台上。
长庚倒在红氍毹上,睁着一双无神的大眼,口里已是不能说话。章圃扔掉鼓键抢上前来,拉着父亲的手,不知说什么好,只有哀哀痛哭。望着大老板渐渐失散的目光,卢台子和徐小香也终于控制不住自己,放声大哭起来。为了皮黄,为了中国的京剧事业,他奋斗到最后一口气!
人物评价
"操行特著,后人称道弗哀,虽古之贤宰相,不是过也。则其得名也,岂偶然哉!"(穆辰公)
"程长庚为人严正,管理三庆部井井有条,人多畏而敬之,尊之曰大老板"。《旧剧丛谭》
他是"杰出的艺人""驰名剧坛的大家"。《安徽历史述要》
"内务府许其管领各菊部,有事则于精忠庙会议,听其裁决。各伶有违犯规律者,听其处置,无敢相抗,而程亦以身作则,恪守规律。"《梨园旧话》
后世纪念
程长庚故居
程长庚故居位于王河镇程家井村前进组,坐北朝南,面阔两间,外墙上白,二面坡屋顶,前后檐出厦,屋面盖"箥箕瓦"。存房屋3间,占地115平方米。故居西头房屋被拆建成新楼房。
纪念活动
1990年,徽班晋京200周年,1991年,程长庚先生诞生180周年,1996年,程长庚先生诞生185周年之际,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了纪念和学术研讨活动。
陈列馆
1996年5月,潜山市又建立了程长庚陈列馆,展出有关程长庚实物、图片等资料300余件。
后人寻根
2017年11月6日,程长庚后人亲友团在参加完5日在潜山举行的程长庚暨徽班艺术研究会筹备会之后,一行32人来到位于王河镇程家井的程长庚故居,祭拜先祖。[3]
本地亲友用鞭炮迎接远道而来的亲人。亲友团向故居敬献刻着“功勋彪炳青史,恩德润泽后人”的铭牌,向程长庚衣冠冢献上花篮,并宣读祭文。全体亲友团成员参观了故居。
据悉,此次返乡的亲友团都是程长庚第五代和第六代后人,分别来自北京、南京、云南以及美国。 “我们这次一共来了32人,都是第一次回乡寻根祭祖,那么多年过去了,我们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现在找到了,太难得了!我们每个人都非常兴奋、激动,有了归属感。”来自云南曲靖的程长庚第五代后人程丽华女士激动地说,并与弟弟程刚现场演唱了京剧《白蛇传》和《智取威虎山》片段。其他亲友也纷纷表达了落叶归根的故土情结,感受到家乡的发展,希望能为家乡发展、为程长庚徽班艺术研究与弘扬贡献一份力量。
亲友团一行还参观了薛家岗遗址公园,野寨中学和山谷流泉文化园,亲身感受家乡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