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稅本是個專用術語。

隨着社制度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中國的漢字也在不斷演化着,從最初的甲骨文[1]漸漸發展到了小篆[2],後來文化進一步發展後,才出現了」漢字」這種說法。

目錄

名詞解釋

稅本是產生稅源,形成稅收收入的經濟基礎。指國民經濟的生產力,包括人力、資本、土地三個要素及由此結成的生產經營單位等。

稅本與稅源的區別與關係

稅本與稅源有區別,也有聯繫。

稅源是一部分國民收入,而國民收入是由生產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相結合創造出來的,這樣勞動者和生產資料是生產稅源的最基本要素,也就是稅本。

西方財政學者常將稅本比作「因」,將稅源比作「果」,將稅本比作樹木的「根干」,將稅源比作樹木的「果實」。兩者的關係為由因生果,由根干生果實,由稅本生稅源。國家的稅收征自稅源,不能征自稅本。如果征自稅本,勢將損害國民經濟的生產力;生產力損害後,稅收收入也沒有經濟基礎。猶如樹木的「根干一枯,果實也無從出;果實一缺,稅收遂無支給之源」。保護稅本是西方財政、經濟學者提出的一項稅收原則。不過,保護稅本是就整個經濟而言的,國家在運用稅收槓桿過程中,有時也要限制某些經濟單位或經濟活動的發展。這不僅對國民經濟無害,反而對國民經濟有利,是保護稅本的另一種形式。

因此,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在不斷擴大生產規模的同時,提高勞動生產率,充分發揮生產設備的潛力,充分利用原材料是不斷開創稅源,增加稅收的基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