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米
稷米 | |
---|---|
圖片來源 |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5845320&sid=6058156 |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稱:稷米 漢語拼音:Jì Mǐ |
稷米,中藥名。為禾本科植物黍 Panicum miliaccum L.的種子之不粘者。具有補中益氣、清熱涼血的功效,主治脾胃虛弱,或脾胃不和,胃脘部不適、中暑、丹石中毒、苦瓠中毒。[1]
目錄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稷米
拼音名:Jì Mǐ
別名:粢米、穄米(《補缺肘後方》),糜子米(《飲膳正要》)。
出處
《別錄》
來源
為禾本科植物黍的種子之不粘者。5~6月採收,碾去殼用。
性味
甘,平。
- ①《別錄》:"味甘,無毒。"
- ②《千金·食治》:"味甘,平,無毒。"
- ③《本草拾遺》:"性冷。"
歸經
入脾、胃經。
- ①《本草求真》:"入脾。"
- ②《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陰、陽明經。"
功能主治
和中益氣,涼血解暑。
- ①《別錄》:"主益氣,補不足。"
- ②《千金·食治》:"益氣安中,補虛和胃,宜脾。"
- ③《日華子本草》:"治熱,壓丹石毒,能解苦瓠毒。"
- ④《綱目》:"涼血解暑。"
用法用量
內服:煮食或研末。
注意
《日華子本草》:"多食發冷氣。不可與川附子同食。"
摘錄
《中藥大辭典》
形態特徵
一年生栽培草本。稈粗壯,直立,單生或少數叢生,高60-120cm,有時有分枝,節密被髭毛,節下具疣毛。葉鞘鬆弛,被疣基毛;葉舌長約1mm,具長約2mm的纖毛;葉片線狀披針形,長10-30cm,寬達1.5cm,具柔毛或無毛,邊緣常粗糙。圓錐花序開展或國交緊密,成熟後下垂,長約30cm,分枝具角棱,邊緣具糙刺毛,下部裸露,上部密生小枝與小穗;小穗卵狀橢圓形,長4-5mm;穎紙質,無毛,第1穎長為小穗的1/2-2/3,先端尖,具5-7脈,第2穎與小穗等長,通常具11脈,其脈先端漸匯合成喙狀;第1外稃形似第2穎,具11-13脈,內稃薄膜質,較短小,長1.5-2mm,先端微凹。穀粒圓形或橢圓形,長約3mm,乳白色或褐色。花、果期7-10月。
分布區域
生長見習
喜寒冷乾燥氣候。耐旱,耐鹽鹼。宜選擇土質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栽培。
繁殖方式
用種子每殖。
栽培技術
2-3月播種。在整好的地上,按行距30-40cm開溝,溝深3-4cm,條播,播後覆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