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穿过地平线

穿过地平线

《穿过地平线》是由李四光马胜云编著,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于2011年7月1日出版。

该书采用文学随笔的形式来综合反映李四光的治学、做人的品质及高雅的文化艺术素养。书本内容文情并茂,有学术性、趣味性、可读性的论著、谈艺录精选成集以飨广大读者。

目录

基本内容

定价:12.00

作者:李四光

页数:232页

品牌: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7月1日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开本:16

ISBN:7511213073、9787511213075

语种:简体中文

书名:穿过地平线

图书信息

书 名: 穿过地平线

作 者:李四光 、马胜云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

ISBN: 9787530650974

开本: 16开

定价: 20.00 元

内容简介

本书采用文学随笔的形式来综合反映李四光的治学、做人的品质及高雅的文化艺术素养。书本将他不同时期显示其才华横溢、文情并茂,有学术性、趣味性、可读性的论著、随笔小品、谈艺录精选成集以飨广大读者。

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立人。他一生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以及地质力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写下了大量的地质学方面的著作。本书是他的一篇力作。该书力求更换一个新的角度,采用文学随笔的形式来综合反映李四光的治学、做人的品质及高雅的文化艺术素养。

作者简介

李四光(1889-1971),原名仲揆,黄冈(今团风)县回龙山香炉湾人。著名地质学家。1904年选送日本弘文学院留学,1906年加入同盟会,1907年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1910年回国,次年被清廷授予“工科进士”。不久参加武昌起义,任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长。1913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采矿和地质,1918年获自然科学硕士学位。1920年回国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次年任北大地质系主任,率学生在河北、山西实习时发现中国第四纪冰川遣迹。1922年被选为中国地质研究所所长,1929年被英国伦敦地质学会选为国外会员,任中国地质学会会长。1930年任北京大学地质系主任,1931年被伯明翰大学授予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934年应邀赴英国伯明斡、剑桥等大学讲学,1936年回国,继续进行地质考察研究工作。1946年获挪威奥斯陆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8年赴英国参加第18届国际地质年会,在得知新中国即将成立的消息后,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阻挠,辗转回到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学会副会长兼国立京师图书馆副馆长。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地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世界科协副主席、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等职。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选为第一至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二至第四届副主席,中共九大中央委员。在古生物蜓科分类方面有重大贡献,在冰川学方面确定了中国数次冰川时期的活动证据,特别是奠定了第四纪冰川地质学基础。在地质学理论上创立了地质力学,运用地质力学理论,指出我国东北平原、华北平原、两湖地区蕴藏在丰富的石油,为我国石油资源的开发作出了贡献。晚年对地震地质和开发利用地下热能等新领域进行了有成效的研究。1971年4月29日在北京病逝。

李四光在青年时代,就发现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痕迹,从而有力回击了中华文明由西方传入的议论;中年的时候,主持绘制了石油、铀矿分布的蓝图,为工业化做出巨大贡献;晚年更为地震学呕心沥血。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时候,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李四光简直就是科学家的代名词。

李四光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时,经常对学生说:“学地质科学。只有到大千世界中去读‘自然书’,才是真正的直接的求学。”这话怎讲呢?李四光并不反对读书,他在北大教书时,别的教师下了课就回家,他却常常在系里的办公室,独自学到深夜。李四光主张读“自然书”,就是不赞成青年钻进故纸堆中,埋头读死书。他认为书是死的,自然是活的。学习书本知识,人们只需要记忆与思索;然而向自然学习,人的各种机能都要同时并用,特别是精确的观察,尤为重要。

李四光在教学中,常常领着学生到野外去实习。要学生边走边看边想。重要的现象,一定要记在记录本上。李四光说:“野外这个大千世界中,所有的事物都是自然书中的材料,这些材料最真实,配置最适当。可惜我们的生命有限,不能把这本大百科全书一气读完。”

李四光也重视课堂教学。他在地质系开讲“岩石学”、“高等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等课程,课堂上讲得十分生动,内容极其丰富,但他往往带几支粉笔,带一些实物,并不带很多参考书籍。因为他的课堂教学的后盾就是他平常读了“自然书”,读“自然书”就是他的充分备课。他胸中装着大千世界,他的渊博知识早已储存在脑子里,”讲起课来自然胸有成竹了。

李四光主考学生时,也是别具一格的。他往往用若干块石头标本作为试题,要学生写描述答案。

数十年来,李四光带领学生到大千世界中去读“自然书”,把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为祖国造就了很大一批著名的地质学家。

他一生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以及地质力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写下了大量的地质学方面的著作。李四光作为大科学家也积极投入到普及公众科学知识的工作中,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是传诵广泛的名篇,至今仍有着生命力,真正显示出名篇的魅力,他的《看看我们的地球》是给少年儿童读的。《穿过地平线》也是他的一篇力作。该书力求更换一个新的角度,采用文学随笔的形式来综合反映李四光的治学、做人的品质及高雅的文化艺术素养。

代表作品

《穿过地平线》该书力求更换一个新的角度,采用文学随笔的形式来综合反映李四光的治学、做人的品质及高雅的文化艺术素养。书中将他不同时期显示其才华横溢、文情并茂,有学术性、趣味性、可读性的论著、随笔小品、谈艺录精选成集以飨广大读者。

目录

地球年龄“官司”

天文学地球年龄的说法

天文理论说地球年龄

地质事实说地球年龄

地球热的历史说地球年龄

读书与读自然书

中国地势浅说

侏罗纪与中国地势

风水之另一解释

地球之形状

人类起源于中亚么?

地壳的观念

如何培养儿童对科学的兴趣

大地构造与石油沉积

看看我们的地球

从地球看宇宙

地壳

地热

地震与震波

浅说地震

燃料的问题

现代繁华与炭

地史的纪元

中国北部之虫筳科(即纺锤虫)

地质力学发展的过程和当前的任务

启蒙时代的地质论战

地质时代

古生物及古人类

均衡代偿现象

冰川的起源

辟美博士造谣并浅说地震

生物哲学欤抑生物科学欤?

在北京女师大观剧的经验

国防与北防

战国后中国内战的统计和治乱的周期

科学工作的几个基本问题·

科学的中心思想在怎样转变

当前科学工作的几个问题

我经历中的两条道路的斗争

有关文字改革的几点意见

进化论与科学思想的进化

致徐志摩

结束闲话 结束废话

追念君武先生几件小故事

一个判断的实例

沧桑变化的解释

《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序

纪念詹天佑先生逝世四十周年

李四光写给何长工的信

关于第四纪冰川工作远景规划问题的一封信

李四光写给妹夫贺葆三的信

李四光写给景才瑞的信

李四光写给杨钟键的信

李四光写给地质古生物家杨钟键的信

李四光写给妹夫贺葆三的信

李四光写给原清华大学地质系主任袁复礼的信

李四光和夫人许淑彬给女儿李林的明信片

后记

编辑推荐

《穿过地平线》:

崎岖五岭路,嗟君从我游。

峰峦隐复见,环绕湘水头。

风云忽变色,瘴疠蒙金瓯。

山兮复何在,石迹耿千秋。

媒体推荐

关于儿童阅读,大部分家长和教师最困惑的是:究竟给各年龄段的孩子分别推荐哪些图书最合适7据了解,我国每年新出版的少儿读物约在4万种左右,常销的书有数十万种。我们希望有一个这样的书目,让你在书店选书的时候能够有一个依据,让你与孩子一起阅读的时候能够兴趣盎然。

——新教育创始人朱永新

我是炎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学到的知识全部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

——李四光

翻开小学地理课本,第一句话是“地球,人类生活的家园”。但是看了这本书我才发现:我不认识我的家I可见,认识我们的地球,了解李四光的地壳理论是非常有必要的。让这个智者手把手地教我们如何从地质学的角度来思考政治、文化、生活。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李四光的耐心和亲合力。书中没有深奥的专业术语,只用平实的语言告诉我们别样的人生。

——豆瓣读书

序言

小朋友们,你们对“李四光”这个名字一定不陌生吧,他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在我们学习的课本里,你们一定见过他的名字。

湖北黄冈是一个山川秀丽、人杰地灵的地方。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就出生在这里。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他自幼就读于父亲执教的私塾中,14岁那年他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

1904年,李四光被送到日本留学。这期间,李四光接受了革命思想,成为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孙中山赞赏李四光的志向,送给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几年后,李四光从日本学成归国。辛亥革命后,因不满袁世凯、黎元洪篡夺革命果实,李四光再次离开祖国,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地质学,从此走上地质科学研究的道路。

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和地质教育家,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关于他的事迹有很多,我们仅取一例,从中可见李四光的学术修养和光辉人格。

20世纪2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艾·布克威尔德曾武断地宣告:“中国的石油储量十分贫瘠。”这顶“无油”的帽子沉重地压在中国人的头上。李四光经过长期的研究,认为中华大地蕴藏着多种矿藏,在沉降带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和石油。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李四光的理论指引人们先后在大庆、大港、胜利、华北、东海等地找到了石油。滚滚石油把“中国贫油论”的帽子彻底地甩进了太平洋。

李四光博学多才,他的音乐造诣相当深厚,在巴黎写的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是中国人创作的第一首小提琴曲。 他散文写得很好,旧体诗也写得不错,即便是地质学的论文,他同样写得有声有色。本书便从他的大量著作中精选一些随笔,供小朋友们阅读。

就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些文章,去了解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和他所钟爱的事业吧。[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