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京
章京 章京,是中国清朝官名。清代早期为武官的称呼,后不限于称武官。在满族官员中,"章京"又成为对上级自称的称谓。如军机处之军机章京,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之总办章京、帮办章京、章京、额外章京,均为协助堂官处理文书等事的文职官员。此外,清政府派驻新疆各地的参赞大臣、帮办大臣、办事大臣下属有印房章京,蒙古各旗札萨克下属有管旗章京、副章京等。
目录
武职章京
"章京"一词是满语"janggin"的音译,而满语"janggin"则来自汉语"将军"。 后金时武职以额真为名,清太宗天聪八年(1634年)规定除固山额真外,皆以"章京"为称。清代八旗武官不论职位高低,世爵大小有无,凡有职守之官皆称"章京"。满洲八旗中的"章京"从高到低依次为昂邦章京(相当于明朝的总兵)、梅勒章京(相当于副将)、甲喇章京(相当于参将)和牛录章京(相当于备御官),这是四个最基本的章京。此外还在巴牙喇营设纛章京和甲喇章京,在蒙古八旗设管旗章京、梅林章京、苏木章京、札兰章京。顺治元年(1644年)又在八旗左右翼设噶布什贤章京(归噶布什贤噶喇衣昂邦统辖)。
清军入关后开始制定各种章京的汉字名称。清世祖顺治八年(1651年),定札兰章京汉字称参领。 顺治十七年(1660)定牛录章京汉字称佐领,甲喇章京称参领,梅勒章京称副都统,昂邦章京称总管。 是年还定巴牙喇纛章京汉字称护军统领,巴牙喇甲喇章京称护军参领;噶布什贤章京汉字称前锋参领(噶布什贤噶喇衣昂邦汉字称前锋统领)。 如此一来各种章京都有了汉字名称。
军机章京
以上均为清代的武职章京,清世宗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以后,又出现了在军机处供职的文职章京,即"军机章京"。军机处成立于雍正七年(1729年),初名"军机房",不久改称"办理军机处",乾隆以后多省去"办理"二字,简称"军机处"。军机处的职官有军机大臣,俗称"大军机",有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
军机大臣由皇帝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官员内特简,有些也由军机章京升任。军机大臣之任命,其名目为"军机处行走",或"军机大臣上行走"。所谓"行走"者,即入值办事之意。军机大臣没有定额,军机处初设时为三人,以后增加到四、五人至八、九人,最多至十一人。军机章京初无定额,至嘉庆初年,始定为满、汉章京各十六人,共三十二人,满、汉章京又各分两班值班,每班八人。军机章京之任命称之为"军机章京上行走"。
军机章京的选任,据《枢垣记略》记载:"汉军机章京由内阁中书、六部郎中、员外郎、主事、七品小京官由进士、举人出身者兼充;满军机章京以内阁中书、六部、理藩院郎中、员外郎、主事、笔帖式兼充"。清德宗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将汉章京额缺增加为20人。军机章京职掌繁重,除承担军机处的撰稿、缮写、收发文稿、记载档案等事务外,亦可奉命单独到各省查办或处理政务,参预军机处承办案件的审理及纂修方略等事宜。军机章京的官衔一般为正五品,其中领班章京官衔可以达到正四品或是从三品。
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早期也称为"司员"。最初,章京无一定额数,在内阁中书等官员中选调。清高宗乾隆初,改由内阁、各部、理藩院等衙门调派。自清仁宗嘉庆四年(1799年)始,定军机章京分满、汉各两班,每班8人,共32人。各班设领班、帮领班章京各1员,由军机大臣于章京中选资深望重者任之。
总理衙门章京
章京的品级与升补,按原衙门官职办理。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撤。
清文宗咸丰十一年(1861年)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通称总理衙门),下设章京。分为四种: 总办章京:满、汉各二人,掌承发庶务; 帮办章京:满、汉各一人,掌赞佐总办之职; 章京:满、汉各七人; 额外章京:满、汉各八人,掌各股之事,并分班轮流值宿。
其他章京
清政府派驻新疆各地的参赞大臣、帮办大臣、办事大臣下属有印房章京,蒙古各旗札萨克下属有管旗章京、副章京等。在满族官员中,"章京"又成为对上级自称的称谓。
军机章京和总理衙门章京这两种文职章京虽然品级不高,但作为处理文书、档案等具体事务的官员,其实权相当大。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就曾任命康有为为总理衙门章京,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四人赏四品卿衔在军机处章京上行走,参预新政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