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姓
得姓始祖
齊太公。名尚,字子牙(一說字望),又可稱呂尚、呂望、姜太公,號太公望,又號太師尚父,是周初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輔佐文王興周,幫助武王滅紂,是周朝第一開國功臣。成王時封於齊。後來,姜尚將其支庶封於鄣。春秋時鄣國被同姓的齊國吞併,鄣國子孫恥於同室操戈,就以失國為氏,後去掉邑旁,稱章姓。他們尊齊太公為其得姓始祖。
郡望
武都郡:周惠王十三年(丁巳,公元前664年),齊國伐鄣。農曆7月,國君胡公祥陳亡,城池失落,鄣國被滅。韅因兄亡邑,不得已逃至梁州定居。鄣國和齊國都為齊太公的後裔,鄣國的後人本以國名「鄣」為氏,今國已不復存在,為不忘同宗相殘之悲劇、牢記亡國之屈辱,因而去邑為章,自立章氏,謂章韅。梁州(今陝西漢中),春秋時期置武都郡,戰國時期的楚國改置為梁州郡。
京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為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為秦公,以京兆郡為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為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為秦王,改京兆國為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為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置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為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為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為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豫章郡:亦稱南昌府、南昌郡。原為春秋時期的洪州之地,戰國時期秦國置為九江郡。楚、漢之際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時轄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陳時包有今江西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歷陵、彭澤、柴桑等十八縣和兩個候國,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區。隋朝時期為洪州治所。唐朝以後又改為豫章郡洪州,後期曾改為鍾陵縣,再後又改為南昌。五代時期的南唐及明、清諸朝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為洪都府治,其時轄地均為今江西省南昌市。
河間郡:亦稱河間府。始建於西漢高祖劉邦時期,治所在瀛州(今河北河間),到西漢文帝二年(癸亥,公元前178年)又改為河間國。北魏時期改回置郡,治所在樂成縣(今河北獻縣)。此後或為郡,或為國。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除,隋朝大業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及唐朝天寶、至德年間(公元742~758年)又改瀛州為河間郡,治所在河間縣(今河北河間)。早期河間郡的統轄範圍在今河北獻縣、交河、阜城、武強一帶。
全城郡:即今甘肅生中部地區,郡治即今蘭州市。蘭州市位於甘肅省中部,隴海、包蘭、蘭新、蘭青等鐵路交點。為甘肅省省會,全省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自古以來是中原通往西北地區的交通要衝。蘭州是我國的古老城市之一,漢朝時期為全城郡,隋朝時期改為蘭州治,清朝時期為蘭州府治,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設市。
堂號
武都堂:以望立堂。
豫章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河間堂:以望立堂。
全城堂:以望立堂。
萊山堂:以望立堂。
復生堂:源出宋朝時期的章王容,他追思懷念其亡母,其摯情感動萬物,連枯竹亦復甦,於是章氏遂有「復生」堂號。 [1]
研究考證
有關章姓的源流和得姓始祖, 可以歸結為以下幾種:
1、源出姜姓說。
出自姜姓,據《姓氏辨證》、《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書辨證》等所載,章姓的孕育地在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鄣城村(現屬章丘縣),商朝時為鄣國;章姓的誕生地為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周成王姬誦執政時期賜封姜太公於齊地,建立齊國。鄣國被姜太公收為附庸國。後姜太公將齊國留封給嫡子,而將鄣國分封給庶子。到了姜虎時,被正式封於鄣國,鄣國被齊國滅亡。姜韅輾轉數年,遂定居於武都,於鄣字去邑為章。
2、源出任姓說。
出自任姓,為黃帝賜封的十二個基本姓氏之一。據《元和姓纂》記載,任姓是黃帝賜封的十二個基本姓氏之一,黃帝最小兒子與禺陽分封在任地,因此得姓。 令據史籍《左傳》記載,任姓出自風姓,是太昊伏羲氏的後裔。黃帝二十五子,得姓十二,其一為任姓。在任姓之後,有謝氏、章氏、薛氏、舒氏、呂氏、終氏、泉氏、畢氏、過氏、祝氏這十個著姓,都是出自任姓直系分衍的姓氏,章氏是具有悠久歷史的古老姓氏之一。
據《元史•孝友傳》所載,章卿孫,本姓劉,幼為章姓養子,遂姓章。
源於滿族,出自金、元、明時期女真諸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金史》記載,金國時期,有古老的章羅海西女真章羅部,原居今黑龍江齊齊哈爾西南七十公里處一帶地區,後其首領章羅•謁蘭冬在宋寧宗趙擴嘉定九年(金國衛紹王完顏永濟至寧三年,公元1216年)為積石州刺史(古溪哥城,今青海貴德),遂率其部遷至青海地區。在其後裔子孫中,有取氏族部落名稱漢化為姓氏者,稱章氏,為女真民族較早即採用漢姓的氏族部落之一。另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章佳氏,亦稱張佳氏、張家氏、齋佳氏,以地為氏,滿語為Janggiya Hala,世居長白山俄穆和都魯(今吉林敦化)、費雅郎阿(今遼寧新賓)、馬爾墩(今遼寧新賓上夾馬爾敦村)、章佳(今遼寧新賓章京河流域)、宜漢阿拉()、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等地。後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章氏、張氏、尹氏、車氏、英氏、寧氏等。
滿族章齊氏,滿語為Jangci Hala,漢義「氈衣」,世居那木都魯(今俄羅斯濱海地區)。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章氏。
滿族彰錦氏,亦稱張錦氏、張金氏、彰錦氏,滿語為Janggin Hala,漢義「將軍」,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費雅朗阿(今遼寧新賓)、穆溪(今遼寧新賓木奇鎮)、長白山、瀋陽等地。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章氏、張氏。
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明時期蒙古諸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蒙古族遜尼耀特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Siuniyaote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章氏。
蒙古族章圖哩氏,世居土默特(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Jangturi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章氏。
蒙古族章穆氏,世居科爾沁(今內蒙古阿榮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Jangmu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章氏。
蒙古族彰扎爾氏,世居科爾沁(今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Jangjar Hala。後多冠漢姓為張。
蒙古族章佳氏,亦稱張佳氏,世居扎魯特(今內蒙古扎魯特旗)、歸化城和土默特(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後有鄂溫克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章氏、張氏、尹氏。
源於土家族,出自元、明時期湘西土家族姜加氏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土家族,在宋、元時期有姜加氏族部落,分有姜加孔氏、姜加阿寅勒氏兩大支系,世居湘西地區。後有蒙古族人在元、明之際引為姓氏者。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農曆2月壬子,明太祖朱元璋下嚴詔禁用胡姓,土家族、蒙古族姜加孔氏、姜加阿寅勒氏族皆改為漢姓章氏。
1、改為章仇姓
雍王章邯為漢所並,子孫皆姓章仇。
2、改為盧姓
隋煬帝對章仇太翼說:卿姓章仇,四岳之胄,與盧同源。賜姓盧氏。
3、改為莊姓
浙江省寧波市鎮海莊姓,先祖章姓。於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為避朱元璋之諱,改章姓為莊姓。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