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中燾
童中燾(tongzhongtao)著名畫家
童中燾 | |
---|---|
著名畫家 | |
出生 | 1939年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著名畫家 |
知名於 | 被「浙商大會」評為「最具藝術價值浙派畫家」。 |
童中燾,1939年出生於浙江省鄞縣。1962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原浙江美術學院)並留校任教。曾為陸儼少的助教,後任中國畫系主任。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李可染基金會藝委會委員、中國美術學院教授,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2002年應邀參加浙江省十大畫家首都展。擅長山水畫,林無靜樹、川無停波,骨氣清剛、風神秀髮,奇崛與豪雋共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浙派山水畫家。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 童中燾 | 國籍 | 中國 |
出生地 | 浙江鄞縣 | 出生日期 | 1939年 |
職業 | 藝術 畫家 | 畢業院校 | 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 |
簡介
童中燾[1](1939.1—)別名童孟火亨,浙江鄞縣人。擅長中國畫。浙江美術學院副教授。1939年出生於浙江省鄞縣。曾為陸儼少的助教,後任中國畫系主任。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李可染基金會藝委會委員、中國美術學院教授,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2002年應邀參加浙江省十大畫家首都展。擅長山水畫、林無靜樹、川無停波、骨氣清剛、風神秀髮,奇崛與豪雋共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浙派山水畫家。華夏藝術網 已經為其開設名家專題欄目。
童先生為顧坤伯教授的入室弟子,曾任陸儼少教授的助教。在中國山水畫的繼承、開拓和創新上具有非比尋常的藝術指導意義。童先生學養高深,於傳統文、史、哲、經及西方哲學、美學都有全面深廣的涉獵,並孜孜不倦地加以探索。從而在山水畫的創作上確立他自身風格高華、思辯縝密、豪邁俊朗而又恣肆縱橫的陽剛畫風。
童先生的山水畫有着強烈的人格化傾向,體現了畫家鮮明的藝術個性,是其人生學養、視野寬度和思維深度的總體反映。他秉性正直、不染世俗,格外注重傳統,並以發揚光大傳統為已任,他不對傳統進行復現,而在其精華的框架上構築自身的境界。
近些年來他的山水畫在堅持以往清新剛健畫風外不失充滿詩意的激情,更升肅函為一種渾穆朴茂的境界,他的作品蘊含着深切的精神價值和情感價值,他的藝術理論和創作實踐將對中國山水畫的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
作品
有《井岡山》、《南湖圖》、《山水清華》等。出版有《童中燾畫集》、《山水速寫-搜盡奇峰打草稿》、《童中燾國畫解析》、《童中燾山水畫選》、《榮寶齋畫譜167--寫意山水》等;編著有《山水畫》、《中國山水畫的透視》(合編)、《山水畫技法析覽》(合編)。作品在中國嘉德、中貿聖佳、北京華辰、北京翰海、北京保利、北京榮寶、上海朵雲、上海敬華、深圳、浙江西泠、浙江佳寶、浙江南北、浙江盤龍、浙江畫院等拍賣公司拍賣。
主要學術活動
1957年考入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畫系。
1962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原浙江美術學院)並留校任教。
1964年起,有山水畫《南湖圖》、《井崗山》、《竹風瀟灑》、《東方大港》等參加全國美展或全國性 大展。
1984年在加拿大舉辦了一個聯展。
1988年在台北舉辦了一個聯展;去了一趟澳大利亞,由文化部組織,慶祝該國成立200周年,出訪時間兩個月,在墨爾本R·M·T這所老牌大學作學術交流。 八十年代,還有一些作品相繼在日本、美國、法國、英國、瑞士、前南斯拉夫及東南亞等十餘個國家展出。
1995年作品《長江萬里圖》(與孔仲起、徐英槐、卓鶴君合作)紀念興建長江三峽水利工程,是101幅「中國三峽百景圖」中最大的一幅。
1999年作品《江山萬里》圖(與卓鶴君、陳向迅合作)布置於中南海懷仁堂正廳。【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家文化部向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3位教師頒發了作品收藏證書。值得一提的是由中共中央辦公廳向藝術家頒發收藏證書還屬首次】
2002年應邀參加浙江省十大畫家首都展,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2006年參加「錢塘自古繁華·全國著名畫家畫杭州」的巨大創作、被「浙商大會」評為「最具藝術價值浙派畫家」。
藝術觀
童中燾告戒初學畫者,重要的是要畫自己喜歡的,就像小時候抓周;要取自己最傾心的。弄清最打動自己的畫境是什麼,再從這一路入手慢慢擴大繪畫視野,並深入下去。由自己為自信;畫家要畫自己最感動的、真正想畫的東西;不要抄西方西化的東西,也不要抄古人形式化的東西。莊子說:「用志不傷,乃凝於神,解衣盤礴,優遊自在,沉着痛快。」是也。 童中燾說:「要成功,必定要有一條路徑到達結果,但千萬不可急功近利。能否參加各種畫展,與藝術並無本質的關係,重要的是要耐得住寂寞,畫好頭腦中、想象中的東西。這才是最根本的。」 針對繪畫作品現在重形式、輕內涵的現象,童中燾認為,首先要了解「以詩為魂、以書為骨、為畫在文之極也(元·湯垕《畫繼》)」,要為美術界正本清源,修正被流行搞亂了的藝術觀念。
童中燾坦言,中國畫的內涵,就是根據客觀對象形式和表現,來反映出它在心中形成的一種意,中國畫的運筆用墨都體現着做人的道理,體現着中國人對人性的追求,是一種人文精神,是高級的人性化。他總結出中國畫的「平、圓、留、重、變」技巧,就包含了國畫的文化內涵、道德要求、人性化內涵,比如「圓」,正如做人,不能刻薄,比如「變」,只一樣東西就會無味,有變才有味道。如果畫作輕浮飄斜,就恰恰喪失了「平」、「重」這些中國畫最本質的文化內涵。
評說中國畫筆墨
童中燾說,中國畫的筆墨與西畫的色彩一樣,在畫作中是作為一種藝術概念而存在的。不能從某種錯誤的觀念出發,站在偏頗的立場上否定中國畫的筆墨。目前發揚光大中國畫,筆墨如何創新是個課題,但畫家要先立大本、立頭腦,在深刻理解了藝術規律的基礎上,再談美與創造。談到中國畫的境界,童中燾認為正所謂:「極高明而道中庸」,要從形而下中透出形而上。也就是「無意於佳乃佳」(蘇軾)。西化的視覺刺激,不計餘味,視覺衝擊只可鑑取作為補充;但中國畫不能為了追求畫面刺激,而拋棄自己的境界。藝術不是你死我活,要和諧融合;要求大同存小異。童中燾說,畫家應該嚴肅地生活,和美地、藝術地生活,而非功利地生活。德成藝成,只有將人性和境界提高了,才能最終成為藝術性的畫家。
在童中燾的看來,中國畫融情理、物理於畫理,物我無間而道藝為一。時處多元之境,一個中國畫畫家,尤要立定腳跟,為傳統增高闊,不失獨立的一元,唯有堅持自己的標準,中國畫的發展才能以其不可比較性立於不敗之地,不被邊緣化,不被異化。
童中燾在講座中尤其強調:形式是繪畫的關鍵,中國畫以「筆墨」成「象」,故中國畫的藝術表現,最基本同時又是最高的標準,終不能離開筆墨。「筆墨」涵理性於感性,乃一種理念,因其人性化的普遍準則,須知「筆墨當隨時代」,又應知「筆墨又不隨時代」。他認為,筆墨表現高超靈變,舉世絕無僅有,非其他形式可以替代。「筆墨」是手段,同時是目的。「筆墨」非「程式」,故無所謂「封閉」。筆墨的繼承、深入、開拓,天機人力,別開生面,應事不窮,其潛能足以與「現代」對話,永葆藝術獨立而特行的民族主體性。
童中燾認為,藝術貴在同中求異,獨放異彩,此乃中國畫發展的最佳前景。獨立有二途:一為「拉開距離」。然在現代,唯「大力者」能臻一流,否則終落前人之下;二是吸收異質文化中可吸收的因素,用洋入化,融而無跡,有所開拓。此須知已知彼,以彼之有得,輔己之所長,不失固有的體、格,仍與彼保持距離。「一作畫,即思『面目』、『風格』,知其盡頭不遠矣。畫無本體,工夫所至,即其本體。極高明而道中庸,這一中華民族的文明認知,也是人類終極的人文關懷。保持和發揚這一精神,與時消長,應是我們承擔的責任。」 童中燾如是說。
繪畫風格
他的畫大多表現了清秀雅致的江南景色,追求意境,而且非常重視筆墨,作品洋溢着一種富有詩意的生活氣息。他的作品風格是空靈、輕鬆、淡雅,畫中表現出一種寧靜安詳、沒有污染的意境。他用筆比較清剛,但是卻很生動,舒朗而結實,隨意而嚴謹。童中燾對中國山水畫不乏獨到見解。他認為,山水畫須筆墨、形式、意境三者皆有,不可或缺,尤其注重意境和筆墨,認為筆墨是中國畫最根本的手段,能夠結合時代的趣味來理解中國山水畫的理法,又按照中國山水畫的規律去創造新的趣味,粗中有細,細中有粗,將中國的文化精神創造到山水境界裡面去。中國畫的傳統重在意境,童中燾在創作中更是強調畫中的詩意情境,達到了用視覺喚起聽覺感受的絕妙境界。
作品賞析
童中燾作品賞析 原圖鏈接